普法战争为何爆发?俾斯麦豪赌成功,甚至影响了此后世界格局
文 | 虎探古今
编辑 | 虎探古今
前言
普法战争以 1871 年 5 月 10 日的和平条约结束,而这样的和平并没有维持多久,双方的仇恨也未消减,最终使欧洲大陆陷入了两次世界大战。
战争准备
1870 年 10 月 7 日,法国内政部长莱昂甘贝塔希望能在乡下招募一支新军队来解放巴黎,于是带着充气气球逃离巴黎。当时普法战争已经打了将近三个月,德军围攻法国首都,当时的巴黎城市里饥饿的平民已经开始吃猫狗老鼠和马。
造成这场灾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拿破仑三世。作为征服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拿破仑波拿巴的侄子,他在 1851 年发动政变一年后称帝,维克多雨果称他为“小拿破仑”。
当时人们对他寄予厚望。而他也确实有过一些值得称赞的事迹:他重建了巴黎,塑造了今天的城市形象;他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击败俄国人;在1859年击败了奥地利人,巩固了法国的大国地位,为法国铺平了道路。
领导人
十九世纪的拿破仑是欧洲最大的麻烦制造者之一,另一个是更大的麻烦制造者奥托·冯·俾斯麦。
1862年俾斯麦出任首相时,普鲁士仍是欧洲最弱的大国,是尚未统一成德意志帝国的多个小国的一员。但他的国王威廉一世决心借助全面的军事改革来改变这一劣势,并委托无党派的俾斯麦迫使不情愿的普鲁士议会通过这些改革。
俾斯麦被任命后,用历史上最著名的名言之一阐明了他的观点:“当今的重大问题不是靠演讲和多数投票来解决,而是靠血性来解决。”
其实俾斯麦和拿破仑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他们都是保守的民粹主义者;他们都意识到了席卷欧洲的民族主义并不可怕,而是要抓住它的潜力。然而他们试图利用民族主义的觉醒,将他们推向冲突。这场现在被称为普法战争的冲突发生只发生了不到 10 个月,但其后果在将近一百年后才显现出来。
关系错综复杂
胜利和新统一的德国中军国主义成为主导意识形态,对战败和屈辱的法国进行了了报复。这种对公众情绪的彻底毒害,导致了下个世纪新的更可怕的流血事件。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没有拿破仑三世的竞争和1870 年的俾斯麦,20 世纪的欧洲历史会完全不同。
在普法战争之前还有另一场战争证明了俾斯麦的野心:1866 年,普鲁士新改革的军队在七周内击败了奥地利,也为整个欧洲敲响了警钟。
普鲁士成为中欧的主导力量后,其他德意志公国不再是维也纳主导力量的中心,这吓坏了法国人。作拿破仑着手恢复法国的权威并占领了卢森堡,甚至包括比利时。他以为自己获得了俾斯麦的认可,但他只是遭到了更强硬的拒绝。
1868 年随着西班牙王后伊莎贝拉被废,又一场欧洲危机爆发。西班牙需要一位新的统治者,当时普遍的解决方案是在德国王室众多成员中挑出来一人担任这一职位。最终挑中了普鲁士国王威廉的亲戚之一利奥波德霍亨索伦亲王。
1870 年 7 月,法国对这一消息感到愤怒。拿破仑政府试图说服普鲁士抗议西班牙王室选举,以保持舆论压力维护政府权威。
普法双方力量对比和影响
在普法战争中,法国人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与普鲁士接壤的德国国家联盟。它的公民越来越多地将彼此视为同时代的德国人和反对法国的民族十字军。与此同时普鲁士拥有最大的德国军队,而且整个指挥权都在他的手中。
其实双方在突击能力方面没有太大区别:法国人拥有更好的步兵火器,而普鲁士人拥有更强大的火炮。普鲁士人的决定性优势在于他们的人数优势、快速动员的能力以及他们的专业领导能力。
军官们定期回到自己的原有的队伍中,这样制定出的最好的作战计划就可以在全军范围内传播,而负责指挥的指挥官可以充分利用武装冲突爆发后的机会。然而法国人和其他军队都不是那样工作的。
战争爆发和结局
结果在 1870 年完全体现出来了。人员优势和完美的战争计划使普鲁士人有可能在法国东部边界会师。没有足够计划的法国人迅速被打的土崩瓦解。另外拿破仑因为自尊心而任命自己为总司令。但是对法国人来说,唯一明智的解决办法是撤退和重新部署,但拿破仑担心如果他撤退会失去权威,这导致了法国一系列进一步的失败。
这是整个战争中最血腥的一场战斗,在短短 20 分钟内,普鲁士近卫军就由于过时的作战方法死伤了 8000 人,只能大量招兵买马。在这场战争中,他们保存金属条以保护士兵的个人信息,也就是所谓的“徽章”,通过这种途径识别阵亡者的身份。然而普鲁士人尽管损失惨重,但是依旧凭借更先进的火炮取得了胜利。
随后他们将大部分法国军队困在梅斯要塞,这直接导致了色当战役,这是法国人的第二次灾难性失败,就连拿破仑也成了俘虏。几天后,这让人崩溃的消息传到了巴黎,导致巴黎政权更迭。并出现了新的共和国政府,紧接着民族抗战宣传。普法战争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普鲁士人向巴黎推进并于 9 月 19 日包围了这座城市。碍于它的强大,普鲁士人无法迅速占领它。因此普鲁士人试图采取持久战,与此同时莱昂·甘贝塔顺利逃脱并试图在乡间招募新的非正规军队,这些人被称为自由射手,然后他们尝试游击行动。
另一方面,普鲁士人根本不承认他们是合法的对手,在枪杀了被俘的战士后,烧毁了涉嫌藏匿他们的村庄。
这场肮脏、动荡的战争一直持续到 1870 年底,这时的俾斯麦开始担心国际社会会同情法国人。但在12月甘必大新军战败后,巴黎无力解放粮食短缺只好乞求停火。
1871年1月28战斗结束,法国举行法国大选,新政府获得权力,并且计划在 2 月 26 日达成初步和平协议。新政权的运作被巴黎公社阻碍了大约 3 个月,并在 3 月底夺取了首都,最终在 5 月 10 日缔结法兰克福和平条约。
法兰克福和平条约的签署国几乎没有想到普法战争会对整个欧洲产生多大的影响。在地缘政治方面,欧洲曾经是一个由许多独立的小国组成的“弱”中心,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硬核;德国的小国在普鲁士军事领导层和国内情绪的压力下放弃了独立,进入德国帝国。
这场战争今后的影响
起初事情进展顺利。俾斯麦以其毋庸置疑的政治才能寻求维护和平。但当他在 1890 年下台时, 1870 年战争的更危险后果开始显现,其中就有军国主义对民众的影响。
1870 年战争后,普鲁士军队作为德国打击力量的中坚力量,名声和威望不断提高。随着俾斯麦的离去,没有一位文职领导人有能力抵制这种军国主义精神的扩散。肆无忌惮的军事心态在德国和整个欧洲盛行。
另外,对法国来说战争的失败是一个可怕的打击,加上作出赔偿的重大义务。这种屈辱激起了复仇的欲望,他们把和平条约的不公正已经打进了整整几代学童的脑海。1890年法国利用欧洲对德国军事实力增强的担忧,结成联盟使德国感到受到威胁。
军国主义和普遍的绝望为另一轮法德冲突创造了完美的条件,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整个世界都被战争波及。然而在 1914 年至 1918 年的这场战争中数百万人的死亡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更多的生命损失之后,法德和解的整个制度体系才建立起来,并且至今仍占欧洲政治格局主导地位。
时至今日,1870 年战争的遗留问题仍然决定着我们的日常政治,而且这种现象很可能会持续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