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是我们每天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它的种类众多,差异巨大。健康合理的食用油有哪些标准?能不能一直吃同一款食用油呢?中国之声、央视频携手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推出全媒体科普栏目——大师课堂《科学家讲科学》。20位院士名家畅谈热点事件,为公众科普答疑。
本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油菜遗传育种学家王汉中,营养专家、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范志红和大家一起走近食用油的世界。
人类为什么要吃油?
三大营养素通常指的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脂肪,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保证机体健康所不可或缺的能量和营养素来源。
脂肪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食用油,是我们饮食结构里的营养源和调味剂之一。王汉中院士提到,油主要有两大不可或缺的功能,第一是必需脂肪酸的来源,第二是作为油溶性营养素的介质。
在现在很多研究里,肥胖症、高血压等疾病都与高油饮食、反式脂肪酸摄入密切相关,因此就有一部分人身体力行地主张不吃油或少吃油。
王汉中院士表示,不吃油或少吃油是不行的,人类最基本的单元是细胞,细胞膜的大概70%以上都是由脂肪酸构成,因此它是我们人体结构不可或缺的部分。
此外,食用油作为油溶性营养素的介质,少吃或不吃可能也将导致这部分营养物质的缺乏,从而导致其他健康问题。换句话说,吃油是必需的,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怎么合理、健康地吃油,找到有利于自己身体健康的“梦中情油”。
好的食用油有哪些指标?
食用油是必需脂肪酸的来源、油溶性营养素的介质,如何判断以及挑选健康营养的食用油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双低菜籽油(来源:视觉中国)
必需脂肪酸的“必需”主要体现在它的摄入来源上,王汉中院士介绍,必需脂肪酸是人体需要但又不能自己合成的脂肪酸,均为多不饱和脂肪酸。
对于合理的脂肪酸组成,王汉中院士提到,饱和脂肪酸含量应该越低越好,而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的含量要比较高。
王汉中院士也提到,营养学也有木桶理论,一种油的好坏不取决于最高的指标,即只有单一指标比较高,不是健康的食用油。
一直只吃一款油健康吗?
在很多家庭,通常都是长期吃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食用油,这种食用方法是否健康成为现在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王汉中院士表示,这个取决于这款油的品质是不是好的,如果选择了坏品质的油,这个风险就非常大。好品质的油应当“四高两低”,也就是油酸高、亚油酸较高、亚麻酸较高、油溶性营养素如植物甾醇等保健成分较高,同时饱和脂肪酸低、风险因子的含量低。
范志红介绍,主要有四个方面需要考虑,第一是这个油有没有吃得过多,第二是这个油的脂肪酸构成是什么,第三是在脂肪酸组成合理的情况下,整体的膳食怎么样,第四是这个油的使用方法,煎炒烹炸都是存在差异的,最后当然还需要考虑油的性价比。
因此,一直只吃一款油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结合自身和家庭成员的情况进行合理搭配。王汉中院士表示,家里可以备不止一种油,用来进行不同的食品加工。例如橄榄油和茶籽油虽然必需脂肪酸含量都非常少,但油酸含量非常高,适用于追求口感的煎炸食用。
油菜背后的“硬核科技”走到了哪一步?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我们常吃的菜籽油就是油菜籽榨取获得的。菜籽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对人体健康的功效得到广泛认可。
菜籽油生产与研发离不开对油菜育种和榨油技术的研究,目前菜籽油生产技术与传统相比,已发生深刻变化。王汉中院士介绍,目前中农科院油料所发明了微波预处理技术,就是压榨前先用微波处理到一定温度,这样就可以把有关的酶杀死,让油脂容易释放,令一些化合物转化为多酚。
△微波压榨菜籽油生产车间
微波压榨技术可以提升油的品质,油溶性营养素更容易压榨出来并保留下来。王汉中院士也提到,传统工艺用几百摄氏度去炒制,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等风险因子,而控制温度的微波预处理技术则可以同时提升出油率和油的品质。
除了榨油技术的进步,油菜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也逐渐“硬核”,其中油菜密植成为提升产量的有效技术。王汉中院士团队选育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每亩地密植后从187万株,几乎实现种植密度和单产翻倍。
△2022年襄阳生产示范区,“中油杂501”,亩产:41938%
王汉中院士表示,密植目前是农作物高产普遍的途径,但油菜的叶片很大,结构和水稻不一样,因此油菜的纳米育种多年来突破不是太大。近年来,研究团队瞄准油菜叶形结构和冠层结构的同步改良,实现在单株产量不变的基础上,种植密度大幅度提高。
△油菜种植拉动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婺源油菜花旅游2017年高峰期游客475万,旅游综合收入达36.4亿
王汉中院士提到一个数据,全国油菜平均亩产才138公斤左右,而“中油杂501”随便种一种就达到亩产400多公斤,因此油菜的单产实现翻番希望很大。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