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依山崇虎:中山国的神话叙事)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上古时期的虎文化符号丰富多彩。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的方位格局里,白虎是西方的方位神。南北方地区都有崇拜虎的文化群体,如巴郡南郡蛮之廪君,以白虎为图腾,而北方的中山国则是虎文化重要的创造者与传承者。在近年的考古发现中,中山国出土的虎图腾进一步展示了虎文化的神奇多彩。

  以“虞”为符的中山国

  中山国的文化核心区在今河北定州市,并延及周边的灵寿、平山、晋州一带的山区。中山国的前身是鲜虞。杜预注《春秋》云:“鲜虞,白狄别种。”鲜虞国是北方狄人重要的一支部落。《国语·郑语》记载:“桓公为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周王室的衰微促成了四方之国的进一步兴盛。鲜虞国夹在北燕南晋之间,先遭强大的晋国威胁,三家分晋后,又频受赵、魏的攻击。生而覆灭,旋而“复活”。在百余年的时间里,鲜虞人创造了绚烂的艺术珍品。

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双龙黄玉佩 作者/供图

  《说文解字》中,“虞”字归属“虍”部:“驺虞也。白虎黑文,尾长于身,食自死之肉。从虍吴声。”《诗经·召南·驺虞》:“于嗟乎,驺虞。”驺虞,即白底黑纹的老虎形象。这个形象在神话叙事里基本是统一的:多彩,尾长,仁慈的珍兽。《毛诗正义》表述得更加明白:“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鲜虞国取自“虞”字的图腾信仰,是中山国神话的底色。

  “虞”从“虍”,本身就是虎的象形。《山海经·海内北经》云:“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虞。”从文献记载来看,虎的图腾形象并不固定,是随着人的意识变化而渐变的。《国语·晋语》有“虢公梦蓐”的记载:

  虢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公惧而走,神曰:无走!帝命曰:使晋袭于尔门。公拜稽首。觉,召史嚚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收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

  此处的“蓐收”已成为天神,从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的外形描述来看,不同于驺虞。《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可见,蓐收是西方的方位神,且与龙高度融合。中山国的墓葬文化中,虎的形象温柔憨厚实干,显然是驺虞形象的变种。

  多元一体的中山神话谱系

  在中山国的神话叙事中,创造出了虎、山及上帝于一体的文化符号。除了虎图腾之外,山也是中山国一个重要的信仰载体。中山国地处太行山区的东麓,周围山林巨石环绕,既提供了生活物资,也是天然的安全屏障。于是,山的叙事自然成为中山国神话叙事体系的重要部分,妇孺皆知的涂山氏、连山氏神话都与山石信仰融合交织。对山的崇拜建立在虎崇拜基础之上,而虎又潜藏于深山之中,山与虎密不可分。

  中山国原是周的封国,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中山侯钺刻有16字铭文,即“天子建邦,中山侯

。作兹军钺,以敬(警)氒(厥)众”,意为中山国受命于周天子,其威严不可侵犯,清晰地表达了中山国对于天子诸侯格局的遵从。

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中山侯钺 作者/供图

  中山侯钺整体外形呈山峰状,纵向寓示了山的逐级增高形势,横向则是连绵起伏的山峰形态,既是中山国外在地形资源的象征,同时也象征了王权的至高无上。《礼记·王制》规定了天子诸侯祭祀的等级:“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中山国以山为图腾,符合周代的礼制,为其政权的神圣性加码。

  中山国出土的文物中也带有罕见的上帝信仰。《尚书·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意为舜在太庙接受了尧帝的禅让,并通过观察北斗七星,列出了七项政事。文中的上帝,即天的主宰——天帝,舜又向上天报告帝位的承袭,以及祭祀天地四时、山川诸神诸事。

  舜帝祭天的传统,在周代被固定在周天子身上,周的封国没有权力祭祀天帝。秦襄公被封为诸侯后,祭祀天帝,史官云“僭端见矣”,但以今人的眼光来看,这正是对周文化的一种认同。周室衰微后,天与帝王随即成为群雄逐鹿的话语资源。至战国,祭祀天的诸侯不乏其人。中山国的第五任君主王厝,在历经前两任君王桓王、成王的励精图治后,创造了新的辉煌,使中山国成为千乘之国,与北方的燕,南方的韩、赵、魏并称为王。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中山王鼎就表达了王厝对天与上帝的尊崇。

  中山王鼎周身刻文77行,总469字,王厝十四年铸。《中山王鼎铭》的字数之多,仅次于499字铭文的西周毛公鼎。鼎文讲述成王过世之后,年幼的王厝顺从天命初掌朝政之事。其中,“以飨上帝”“以祀先王”等表述,深刻表现出对于周天子神话的认同。

  还有一件中山王方壶,上面的铭文达448字(一说450字),仅次于《中山王鼎铭》。铭文记载,王厝十四年,司马赒承王命选择燕国优质铜铸造铜壶,按照禋祀礼仪规定装酒祭祀祖先,表达后人仰承先祖之荫,应勤勉王事,以敬馈先祖之意。

  中山国王祭祀上帝、上天、祖先,在当时虽然引起了其他诸侯的忌讳,却是自觉认同华夏文化的一种表现。从单一的虎图腾信仰,发展到对华夏蛮夷共同文化的信仰,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是积极的。

  中山国出土文物中的虎、山形象提供了神话物象的典范叙事模式。青铜、玉器及其他器物,勾画出前所未有的中山神话传统,通过系统整理,可补足中国神话史研究的中山国缺环。其虎神话的物象叙事尤为弥足珍贵。

  图腾文化与文化格局

  中山国的墓葬文化中,龙也是一个重要的图腾,仅中山墓就出土了龙形玉佩144件,材质、形态不一。从材质来看,有白玉、青玉、黄玉、墨玉龙;从外形来看,龙头有俯首深思、昂首挺胸、顾盼遥深之态,龙耳、龙眼的刻画也极尽精致。从这些图像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图腾神话的层次性。在众多的崇拜物中,龙逐渐上升为华夏蛮夷戎狄的共同信仰,而虎神话则归属于龙神话。中山国神话的层次性,是中国古代神话叙事与现实政治文化格局的真实写照。

  中山墓出土的双龙黄玉佩十分精美,两条龙首分别面向东西两个方向,尾部交合穿越对方身体,构造出云纹的图形,其上有鳞身蛇尾,头部状似鸟类的神灵相互倚靠,融合了中国古典艺术中的龙、蛇、鱼、鸟、云等物象。

  由虎—山—昊天、上帝—龙的图腾演变来看,中山国的神灵谱系显示出从地方族群走向华夏蛮夷戎狄共同体的历程,也是神灵秩序的逐层建构。龙的图腾是天子与诸多方国所共有的神灵图腾。虎的图腾也不独为中山国所有,《孟子·离娄》篇记载的出于“东夷之人”的虞舜,也有虎文化的图腾印迹。华夏各民族的神灵形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多元一体,共存于中华文明的脉络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不仅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而且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丽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克鲁格曼三角(巨星陨落!一篇漫画搞懂蒙代尔不可能三角)
下一篇:返回列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