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君侧是什么意思(以正义之名的“清君侧”)

以正义之名的“清君侧”

 

#真知新坐标#

清君侧,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

 

何为清君侧?顾名思义,就是清除君王身侧那些个亲信,奸臣。

 

 

 

这个词的由来其实是有依据的。相传在西周建立初期,周公分封诸侯的时候曾经规定,倘若周王受到攻击,有了危险,其他的诸侯有义务,也有必要来救援周王。

 

这个规定流传下来后,就与“清君侧”的意思差不多了,但这个规定却有一个正规的名字:勤王。

 

 

“清君侧”与勤王的区别就在于勤王是中央发出命令,要求地方起兵勤王;而“清君侧”则是地方主动,也就是没有接到中央命令而擅自起兵的。

 

 

反正,不管是亲王还是大臣,想要造反了,他就会竖起清除君王身边奸佞小人的旗号,正式起兵反叛。尽管这种旗号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

 

 

所有人都知道清君侧的目的不是“清”,而是“君”,“侧”仅仅只是个借口罢了。

 

比如,某个王爷,大臣看着皇上身边的一群小厮总教皇上学坏,实在看不下去了,怎么办呢?带人把皇上身边的人清扫了不就完事了,这就是清君侧名义上的说法。

 

但,事实上呢,带着几十万的兵马就清扫几个小厮?扫完跟皇上报备一声,坏人清除完毕,您接着当皇上吧,然后带着几十万兵马又回去了,这显然是不可能嘛!

 

所以,清君侧的目的就是造反。

 

 

那为什么反贼偏爱于“清君侧”这个旗号呢?就因为反贼终究是反贼,不是正统,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与皇帝正面对抗,君臣之礼还是存在的。

 

 

所以,他们就需要一个稍微委婉一点的旗号了。从这几点来看,在后世“清君侧”基本上就成了造反的代名词了。

 

 

在中国历史上,清君侧的事例不少,但那种三五人就造反的纯属瞎胡闹,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清君侧”,称得上真正“清君侧”的事儿,载入史册的好像就有四次,有一次还成功了。

 

 

第一次“清君侧”,发生在汉朝,刘邦的侄子刘濞,一听这名儿,就知道这人霸气侧露。他在20岁时就被封为吴王,管辖三郡五十三城。随着他的权势日益壮大,当政的就觉得受到了威胁,想着削藩了。

 

 

汉景帝继位后,开始来真的了,今天削了这个诸侯,明天削了那个诸侯。削了几个藩王后,刘濞坐不住了,与其坐等被削,还不如反了!

 

 

 

 

于是,他联合了几个要好的藩王一共七家,大家手牵手一块造反,这就是历史上说的“七国之乱”。他们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闹得沸沸扬扬,众人皆知。

 

 

所谓胜者为王败者寇,刘濞最后兵败被杀,造反失败。

 

 

第二次的“清君侧”,就是唐朝的“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十年以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当宰相,朝政此时也非常腐败。

 

 

在边疆地区手握军权的节度使安禄山与杨国忠是政治上的死对头,两人皆在唐玄宗面前争宠。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就以“讨伐奸臣杨国忠”的名义,从幽州(也就是今日北京)起兵,这就是历史上的“安史之乱”的开始。

 

 

 

但安禄山起兵的时候并不是说自己要篡位,而是说他要“清君侧”。这次安禄山起兵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重大军事事变,从此以后唐朝由盛转衰。

 

 

安禄山并不是一个人造反的,他是拉着他的好朋友史思明一块干的。

 

 

所谓,搭伙的买卖干不长,因为叛军内部分裂,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庆绪所杀,庆绪又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又被其子朝义所杀,这场子弑父,弟剐兄,又被其子所弑的八年叛乱终于结束了。

 

 

真可谓是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第三次“清君侧”,就是元朝的帖木儿了,作为元顺帝的外援,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兵攻入大都,担任中书右丞相,节制天下兵马,淘汰宦官,减省钱粮,禁止番僧佛事。

 

 

 

至公元1365年,被皇太子领军攻入大都,孛罗帖木儿战败被杀。至此,这次“清君侧”也没成功。

 

 

最后一次“清君侧”就是明成祖朱棣了。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登基,始称建文帝。

 

 

建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他登基后整日诚惶诚恐,为什么?因为他往龙椅一座,下面都是他的叔叔们站那虎视眈眈地盯着他的皇位呢!

 

 

他的叔叔们都被分封在东南西北为王,燕王朱棣被分在北平。这时建文帝的俩官员就建议他削藩。

 

 

这俩人一个叫齐泰,一个叫黄子澄。他俩把削藩的利弊分析一番后,建文帝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开始削藩。

 

 

朱棣拿出朱元璋写的《皇明祖训》,里面提到这么几句话:“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或领正兵讨平。”

 

 

朱棣就说,我这侄子本来是好孩子,但他身边都是坏蛋,我得去清理这些坏人。于是燕王“师出有名”的造反便在民间传开了。

 

 

 

1402年,朱棣“清君侧”成功了,建文帝失踪成谜。

 

 

朱棣“清君侧”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在于建文帝太年轻,掉以轻心,还有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道“不准杀 我四叔”的命令,好几次有杀朱棣的机会时都故意放之。

 

 

种种原因让朱允炆走上了末路,造就了燕王的成功。大明易主,不是什么偶然,而是朱棣强于朱允炆的必然。

 

 

回顾这四次“清君侧”,成本都太高,而且结局只有两个极端,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成功了自然最好,可爱江山亦可爱美女,如果失败了,垂败身死。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电动工具十大名牌(十大品牌筋膜枪:10款市场公认高口碑机型)
下一篇:黑龙江五大连池(「旅游」黑龙江省西北部的五大连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