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猴子”真的存在,喜欢下海吃海藻
“水猴子”真的存在,喜欢下海吃海藻!
“水猴子”是一种传说中的生物,它长得像猿猴,却生活在水中。现实中并没有水猴子这种生物,但是在史前时代却有许多长得像水猴子、生活习性也像水猴子的生物,海懒兽便是其中之一。
西海岸的奇怪化石
南美洲东西两侧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在面向太平洋的西海岸主要有两个国家,分别是北面和秘鲁和南面的智利。在秘鲁沿海的荒漠之中,广泛分布着一片名为皮斯科组(Pisco Formation)的地层,该地层的时代可以追溯到距今1500万至200万年前,在这个地层中发现了许多著名而怪异的古生物化石,其中就包括了一种独特的海兽。
图注:皮斯科组地层所在的位置,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独特的海兽化石最早发现于上世纪90年代,根据化石判断,这种动物属于大懒兽科(Megatheriidae),而这个家族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地懒(Megatherium)。1995年,古生物学家将这种古生物命名为海懒兽(Thalassocnus)。
图注:奇异的大地懒,图片来自网络
海懒兽被命名之后,古生物学家又在秘鲁南面的智利发现了更多海懒兽的化石。到目前为止,古生物学家一共命名了五种海懒兽,从化石发现地来看它们曾经广泛分布于南美洲的西海岸。
图注:南美洲发现海懒兽化石的地方,图片来自网络
会游泳的大毛怪
海懒兽的个头较大,最小的种类从头到脚的长度超过2米,最大的种类可以达到3.3米。如果从今天的动物中找出一种与海懒兽相似的动物,那肯定就是树懒,其实树懒正是现存动物中与海懒兽亲缘关系最近的。
图注:不同种类的海懒兽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海懒兽的脑袋较长,其上颌前部长有灵活的上嘴唇,能够将食物撕扯下来送到嘴中。在海懒兽的嘴中长有两排坚固的牙齿,这种牙齿明显是用于咀嚼植物的,也表明海懒兽是典型的植食性动物。与脑袋相比,海懒兽的身体宽阔而结实,而且相当沉重,有利于潜水。
图注:海懒兽的头骨重建,图片来自网络
海懒兽的四肢长而有力,在它的手指头上有弯曲的大爪子,可以作用防御的武器。海懒兽会以四肢在地面上缓慢行走,同时四肢又能够在水中划水游泳,它们在水中的灵活性并不比在陆地上高多少。
图注:海懒兽前肢上的勾爪,图片来自网络
下海吃草很危险
前文已经提到,海懒兽是植食性动物,它的食物就是生长在海底的海藻和开花植物。海懒兽平时都会呆在海滩上,只有觅食的时候才会进入浅海之中,它们的祖先用了300万年前的时候将自己骨头的重量增加了20%,方便更长时间的潜水。
图注:参考象海豹复原的海懒兽,作者-Hodari Reawakened
在水下,海懒兽不仅用四肢游泳,身后扁平的尾巴也会上下拍打推动身体前进。当来到海底时,海懒兽强壮的四肢就变成了“锚”,它会用爪子钩住礁石来固定身体,然后就可以吞食植物啦。尽管有锚定的本事,但是当遇到大浪的时候,海懒兽还是会被卷起来再重重地摔在礁石上,在许多海懒兽的化石上都发现过骨折的痕迹就是证明。
图注:潜水游泳的海懒兽,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海懒兽来说,大风大浪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危险,海洋中还有可怕的恶魔。在史前南美洲西面的海洋中游弋着许多凶猛的掠食者,其中不仅有各种鲨鱼,还有许多齿鲸,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尖吻抹香鲸(Acrophyseter)。尖吻抹香鲸的体型并不大,可嘴中长有两排粗壮的牙齿,就好像是专门为猎杀海懒兽设计的,所以下海对于海懒兽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图注:尖吻抹香鲸捕杀海懒兽,图片来自网络
敌不过海洋变冷
海懒兽为什么会灭绝?难道是被天敌杀光了?当时不是。海懒兽的灭绝要从一次重要的地质事件说起。距今约300万年前,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海洋闭合,两个大洲连在了一起。正是因为这次事件,原来从加勒比海流入南美洲西部沿海的温暖洋流消失,海洋温度开始下降,这造成了海洋植物大量减少,海懒兽因此面临着食物危机。与此同时,身上缺乏脂肪层的海懒兽并不抗冻,下海觅食变成了折磨。
正是因为海洋温度下降带来的危机,海懒兽最终在距今300万年前消失了。海懒兽从距今700万年前出现,经过400万年的时间,最终因为环境发生聚变而彻底消失了。
海懒兽是一种奇异的史前哺乳动物,算得上正宗的“水猴子”啦,能上岸能下海,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生活在大海与陆地之间。
参考资料:
1.Amson, E.; de Muizon, C.; Gaudin, T. J. (2017). "A reappraisal of the phylogeny of the Megatheria (Mammalia: Tardigrada),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Thalassocninae, the marine sloths".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79 (1): 217–236. doi:10.1111/zoj.12450.
2.Varela, L.; Tambusso, P.S.; McDonald, H.G.; Fari?a, R.A.; Fieldman, M. (2019). "Phylogeny, Macroevolutionary Trends and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of Sloths: Insights From a Bayesian Morphological Clock Analysis". Systematic Biology. 68 (2): 204–218. doi:10.1093/sysbio/syy058. PMID 30239971.
图片 / 网络(侵删)
文字 / 古生物探索(江泓)
?排版 / 古生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