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为何庙号是世祖,而不是太祖?
#头条创作挑战赛#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担任相国,袭封晋王,不久之后,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晋武帝司马炎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太康之治”。咸宁五年(279),发动“晋灭吴之战”,实现天下统一。太熙元年(290年5月16日),司马炎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安葬于峻阳陵。
众所周知,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往往庙号为太祖,比如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庙号为太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庙号为太祖;至于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因为谥号高皇帝,经常被后人称之为汉高祖,实际上,刘邦的庙号是太祖。那么,问题来了,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为何庙号是世祖,而不是太祖?
一
首先,太祖作为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礼记·王制》中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太祖即大祖。
因此,一般只有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才能使用太祖这一庙号。对于刘邦、赵匡胤、朱元璋等人,确实符合这一要求。与此相对应的是,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他们的庙号都是高祖。之所以不敢使用太祖这一庙号,是因为杨坚、李渊都出自西魏八柱国,也即他们能够建立王朝,和祖辈、父辈打下的基业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样的道理,司马炎也不是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
二
司马炎为曹魏权臣司马昭的长子,在曹魏嘉平年间封北平亭侯,历任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加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假节。后来在东武阳县迎接常道乡公曹奂入继帝位,遂迁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
咸熙二年(265年)五月,魏元帝曹奂加司马昭殊礼,进王妃为后,世子为太子,由此司马炎也成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病逝,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相对于父亲司马昭,司马炎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就顺利继承了晋王的宝座。更是在众多世家大族的支持下,轻松取代曹魏,建立了西晋王朝。
因此,司马炎使用太祖的庙号,自然是名不副实的。因此,西晋建立后,司马炎追封父亲司马昭为太祖。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对于司马昭来说,不仅参加了高平陵之变,还跟随父兄平定淮南三叛。所以,在篡夺曹魏大权的过程中,司马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
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继任大将军一职。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对此,在笔者看来,司马昭不仅铺平了取代西晋取代曹魏的道路,还消灭了三国之一的蜀汉,这大大加快了西晋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
相对于司马炎,司马昭使用太祖这一庙号,自然是名副其实的。此外,司马炎称帝后,选择追封祖父司马懿为高祖。对于西晋来说,司马懿实际上起到了开启基业的作用,这促使其庙号也需要带有“祖”字。
最后,在庙号中,世祖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他们虽不是王朝的最初建立者,但却往往开辟了该王朝的一个全新历史时期。对于晋世祖司马炎来说,更偏向于后一种情况,也即开启了王朝的一个全新历史时期。因为在此之前,曹魏已经名存实亡,而司马懿家族已经事实上主导了曹魏朝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