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次机构改革,重点是理顺了上下管理关系,优化了管理职能,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实际上只是有的大单位级别变小,领导人数没有减少,单位个数减的不多,职工人数变化不大。一个县改前是50多个局,改后为20多个一级局,30多个二级局,还有若干个局级办、联、会等机构。
以县的人力资源局为例,是以原劳动局,人事局为基础组建。改后增加了就业局,社保局,医保局,机保局等,统一合在人社局名下,组建人力资源局。其下属的各局,虽然不是政府序列单位,但考核管理财务都是单列。这些二级局的人事任免,开始由县政府常务会决定,为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后都改为县委常委会决定。级别都属正科,只是不经人大常委会任命。
改革后,领导职数没有变,编制人员基本上没有变。只是把职能相近的进行了重新组合,便于集中管理和方便办事。
随着交通、通讯事业的现代化,现在可管理的区域距离应该增大;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政府的管理应越来越宏观;随着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原有区域人口大幅减少,现在单位管理的内容逐步减少。故此,机构改革需要下深水。
如果仍然是简单的机构合并,一是上级条块管理难以落到实处。二是拆小局并大局,大局下边设二类局,领导人数还是那么多,职员也还是那么多。没有解决财政供养的困难,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通过几次改革优化,该改的大部分已经改了,本次改革,再把主要方向放在级别内的撤并,难以达到机构改革目标。
即使存在个别的部门职能,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管理上存在重叠现象,只是继续完善,应不要列入本次改革的主要任务。
本次改革,应认真研究区域调整撤并,人员的精减,在机构改革上,迈出一大步。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大量的人口涌入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有的县只有三、四万人口,不及发达地区一个镇的人口规模,仍然设置几大班子,几十个局机关,十来个乡镇,吃公饭的太多,财政压力巨大。
老家一个县,设市后分为三个区,这几年又增加经济开发区,经济试验区,每个区都要配齐下属机构和人员。
十年前,一个区还有二三十万人口,现在只有十来万。就是一个七十多万人口的县,现在也只有四十万左右人了。如果只是简单的在县内职能拆并,官员没有减少,供养人员没有减少,没有实现改革的目标。
本次机改,建议根据平原、丘陵、山区不同情况,规定每个县(区)管辖面积和人口。假如:平原一个县(区)管辖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公里,人口不少于100万。丘陵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公里,人口不少于60万。山区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公里,人口不少于30万。全国就会减少三分一的县(区)管理单位。
六、七十年代,市县(区)管理面积和人口都较大较多。后来不断的分市、分县(区),成立开发区、试验区。县级单位越分越多,领导职数和人员不断增加。
现在一切都现代了,完全没有必要把管辖区域划的那么小。
从工作职能讲,现在是市场经济,很多方面要依靠市场的手段调节,过多的干预,不利于经济发展。
本次机构改革,无论是县局,还是乡镇,都应该大量的精减人员。六、七十年代,一个乡镇就只有七、八个人,大的乡镇十来个人。只有一部摇把子电话,下村调查处理问题全部是走路,还是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八、九十年代,乡镇干部编制的人也不多,但任务艰巨。要负责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生育,林业、国土管理,“三大国策”都是一票否决。农业税,提留统筹款,集资款的征收等,工作压力巨大。
如在经济发展上,村村栽桑、栽果,种棉、种烟、种药,全部要规划、实施、验收到户、到块;推广杂交水稻,推广地模覆盖等农业技术,都是乡镇干部到村、到户、到田地,层层动员落实检查;生猪、牛、羊、小家禽的品种改良,圈舍建设,填槽填栏,大户培养等,都要落实检查验收到户。计划生育,发现一个要超生的,白天晚上都要去落实。征粮征税,更加艰巨。每年冬春,都要组织动员村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塘、修渠、修路等,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要限期完成任务。
那个年代没有手机,通知信息全靠人传达。下村靠走路,后期才有自行车,所有的事情都要抓落实,出成绩。
现在,乡镇的任务虽然是很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但比过去轻松多了。现在还有派出所法庭,把治安调解工作负责了。
县局里边,人浮于事的多,才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一些人还不会做事,年龄大了的等待退休,不做事,个别有关系有靠山的人,不想做事。单位里要说忙,忙的是几个骨干和部分局领导。
县里有的部门就是休闲养老的多,人大、政协,人员不少,具体事情不多。统战、武装部、团委、妇联、工会、作协、文联等单位,耍的人也不少。
教育部门,有的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学生,有几个老师,一个学校百十号人,有七八个领导。人浮于事的现象也很严重。
县机关如此,市机关也差不多。
所以,撤并一些小的乡(镇)县(区)及市,大量的精减公务人员是社会的呼唤,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