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景象真的是一片让人向往的美好景象吗?
是我们后人理解错误了。
还是陶渊明在叙述另一个意思?
如果我们仔细琢磨其中细节的话,会让人感到细思极恐。
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很有可能是一片墓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过来大致的意思就是说在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业。
他顺着小溪划船,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路程的远近。
这句话会让我们感觉到有另外一层含义。
既然这个划船的人他是以捕鱼为业。
按照当时那个年代来分析,处在最底层的人如果有一门捕鱼的手艺他们会世代相传。
甚至会从小学起。
按理说他划船到达的地方都是他熟悉的区域。
即使他对这一片区域非常陌生,但是他也总能很快的找到路。
所以说这位渔民产生迷路的概率非常的小。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这一句话其实也有另外一层含义。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渔民走着走着忽然看到一片桃花林。他来到这片桃林的深处,并没有发现其他的树木。
这片区域非常的整齐。
当然这样一片美好的景象,放到我们现代社会,大家自然不会感觉到不适。
甚至还会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美好的时光。
但是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桃林其实并非是美好的事物。
其中在晋朝郭璞的葬经中,曾经就描述过门前的桃树为大凶之兆。
而且古代人一般会把桃树种植在墓地旁边。
陶渊明和郭璞是同一时期的作家。
郭璞的描述中,桃树是代表黑暗的灵异事物。
陶渊明应该也明白这个事实。
但是他为什么要在桃花源记中这样写呢?
而且据史料记载,陶渊明非常喜欢菊花。
如果陶渊明想描述一篇非常美好的景象,他为什么不用菊花去描述。
而非要用代表恐怖灵异的桃花去描述呢?
越想越让人感到脊背发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走到了尽头,渔夫看见一座山,山下有一个洞穴。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个洞口。非常的小,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再往里面走数十步,就会感觉到眼前一亮,空间也变宽阔了。
这句也有另外一层含义。
渔夫走过了这条从小到大的洞穴,感觉豁然开朗。
大家试想一下。
为什么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会建设这样一条道路?
而在古代资料记载中,一般只有墓穴才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被外人盗墓。而另外一方面是出于迷信,为了防止去世的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穴就是这样设计的。
大家在对比前面的一片桃林,再对比这条通往墓穴深处的小道。
是不是会给我们造成一种恐怖的感觉?
这是不是才是陶渊明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也许他写出的内容只有他自己知道。
我们后人所有对古人留下的东西,只能按照当时年代的时代背景做出评价。
也许真的会存在一些差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