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解读:
苏轼与其弟弟苏辙的感情极为深厚,二人之间经常诗文唱和。公元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知州,次年修复了一座残破的高台,经常与宾客饮酒作歌于其上。苏辙为之命名为“超然台”,意为超然物外之意,并写了一篇《超然台赋》,苏轼遂作此文以答之。
苏轼曾说自己见眼前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见所有之物,也是如此,认为凡物皆有可观,皆有可乐,而不必非要怪奇伟丽者。就像所有的酒都可以醉客,所有的食物都可以饱肚子一样。
我们常说景由心生,罗丹亦说,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个心中充满美和阳光的人,无论走到哪儿,无论所见何物,春花秋月,小桥流水,鸟虫鱼兽,都会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发现其中之美,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欢喜,乐而忘归,也就是苏轼说的“吾安往而不乐”。
孔子说富贵的人之所欲,贫贱是人之所恶,苏轼亦认为人的本性是求福而避祸,然而人的欲望无穷,而现实世界所能提供的着实有限,是取是舍?取舍之间,总会有无尽的遗憾,很容易心理失衡而不择手段,结果求福反而成了求祸。被欲望蒙蔽造成的悲剧,自古及今,数不胜数。
为什么会被物蒙蔽呢?因为我们的眼光是盯在一时的得失之上,心思用在物之上而不知有其他,以致沉陷其中不可自拔。苏轼说了个非常形象的道理,如果从物的内部去看,那么我们看到的都是物的高大,从而丧失理性,莫知所措,好比在一个小孔中看人决斗,当然无法知道胜负结果。因为得失美恶的纠缠,人的喜怒哀乐也由此而生,人生的悲剧亦在于此。
既然人生的悲剧是由物的得失所引起,那么减少欲望,便是求福得乐的最简单的手段。苏轼自述他从钱塘到密州后,刻意让自己释舟楫之安,去雕墙之美,背湖山之观,而有意识地服车马之劳,庇采椽之居,行桑麻之野。苏轼刚到密州时,无论是社会治安还是物质生活,都难尽人意,甚至只能吃菊花填肚子,当时大家都担心苏轼会被现实打垮。然而一年多时间过去了,苏轼气色反而更胜从前,之前的白发也慢慢而转黑,当地的社会风气竟然也慢慢变好,“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与刚来时的“盗贼满野,狱讼充斥”形成鲜明对比。老子说,“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在完成民风的改造之后,苏轼开始修葺台亭,与众宾客相约登览,抚今感昔,追记圣哲先贤之功名。尽管苏轼在前面表现出来的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但在感慨之中,思想却变得复杂,既有对隐士的向往,也有对姜太公、齐威王、韩信功绩的仰望,以及对韩信结局的深深叹息。然而,作者到底是旷达洒脱的,他很快从历史的沉重中挣脱出来,回归自然的喜悦。“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这段话不仅文字优美,而且意境轻快,读之不自觉而受到感染,面露微笑,而心向往之。又仿佛亲临现场,还能够看到他们惬意的身影,还能够听到苏轼豪爽的大笑。“乐哉,游乎!”甚乐,甚乐。
《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其核心要义,而在苏轼身上,“无所往而不乐者”则是他最鲜明的标签。即使在被捕入狱时,生死未知的情况下,他依然有心情和妻子开玩笑;即使在最为荒远的海南,他也觉得“兹游奇绝冠平生”。如此苏轼,怎能不爱!苏轼也许不是文章诗词写得最好的文人,但他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文人。苏轼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同样,上至玉皇大帝,下至田院乞儿,凡是对苏轼有所闻的人,也会深深地为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从个人来说,我极喜欢这篇文章,文笔优美,说理透彻,思想深刻,性格达观,几乎浓缩了苏轼的全部精华。欧阳修读苏轼文不觉而汗出,我读此文不觉而释然,觉得世间之苦乐得失悲欢,亦不过如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