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有节律,苒苒其华
【著书者说】
物候有节律,苒苒其华
——《二十四节气在江南》里的美与质
袁瑾(杭州师范大学文明转达与文明创意学院副传授)
“花木知时令,鸟鸣报四时。”大天然中,生物的蛰眠、清醒、始鸣、繁衍、迁徙,植物的抽芽、长叶、吐花、后果、凋落,另有冰霜的凝结、溶解等都随着时令而动,循环往复,于是它们本身也就成了季候轮换的标志,被称为“物候”。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以物候确定时间的办法被广泛地运用于渔猎和早前农业消费中。前人将本人长时对植物、鸟兽、昆虫以及天气征象察看的履历归入二十四节气体系,用以增补标志节气的物候征象。每个节气都有分明的物候标志特性,细分为“三候”,七十二“候应”。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应是季候天气厘革时段性的标志,其开头和完毕的时间则在这一套时间认知序列中建立了准确的节点。
人世芳菲最应季
物候是天然的言语,节气物候将繁复的天气厘革、线性的时间看法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生存征象,令节气展现别具一格的天然之美与精力情质。
好比惊蛰到来,大地回暖,雷声起,惊醒了土里冬眠的昆虫,天然的生命力破土而出。惊蛰三候为“一候桃始华,二候鸧鹒鸣,三候鹰化为鸠”。不仅虫蚁醒来、黄莺鸣叫,也催开了壮丽的桃花。桃是春的使者,《诗经·国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被吟咏千年,“人面桃花”的恋爱传奇至今仍被津津乐道。及至春分,绿色铺满郊他乡下的旷野,各色野菜都冒出了头,一棵挨着一棵,细嫩鲜绿,招引得踏青的人们不由得剜上一兜。此时,人在天然中,步子是轻盈的、内心是愉快的。
清代时,江南地区还传播着一首《春字歌》,普通亲密、朗朗上口,歌词为:“春日旭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一连八个“春”字,音韵流转之间,颇有春之灵动。
《二十四节气在江南》袁瑾萧放著浙江文艺出书社
人世芳菲最是应季,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一番风来,吹开了应季的花朵,人们从中挑选花期最准确的一种作为这一节候的代表,称为“花信风”,意即带来了花开的讯息。前人以五日为一番,三番为一节气。每年从小寒起至来年谷雨终,八个节气,便是“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为首,楝花为终,各季绚丽,颜色不同。此中小寒花信为梅花、山茶与水仙,梅花虬枝回旋、姿势高洁;山茶叶翠花艳、活力盎然;水仙花香浓厚、风姿绰约。三九寒天,风至而花有信,为萧索的天地添上颜色。
生存旨趣渐次生
二十四节气是古时先民在察看天文、物候,感知本身厘革,纪录农事消费、社会生存历程中创建起来的一套共同的时间制度,是天文、物候、人事活动共生共融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它被视为可以依托的时间框架,某种特征花卉植物的显现、天气的厘革以及虫鱼鸟兽的迁徙等被以为是相应节气点上“理所固然”显现的内幕。由此,物候与人们生存消费之间的接洽日益亲密,并成为一种故意味的情势存在,在社会运转的律动中被赋予了生存之美。
这终身活性的审美体验,是在汗青上构成的生存习俗中包含的兴趣与心情认同,是生存天下内里孕育的生命力。人们从天然中获取资源,同时也将精致的心情、淳厚的生存仰望与愿景融入此中。
每年立秋前后,农人们忙起来“晒秋”,在屋前房后、屋顶平台择一处清闲,陆连续续晾晒田间劳绩的菜蔬谷物。彼时,赤色的辣椒、金色的皇菊、黄色的玉米、酱色的干菜、绿色的油茶果等等,被铺在晒匾里,晾晒于阳光下,从各家各户绵延开去,仿佛一幅幅油画,颜色浓厚得化不开,好年成的兴奋如水波般地荡漾开来。同时在草木之美的基本上,生存的情味也徐徐生长起来。
万有同春图(局部)钱维城〔清〕图片选自《二十四节气在江南》
再如江南的小暑“三白”——栀子花、白兰花与茉莉花。花朵被沿街叫卖的阿婆细细地摆在篮子里,又香又白,仿佛祖母寂静厅堂中飘出的气味。女孩子们用麦草编了寸把长的小灯笼,将茉莉花置于此中,或装成小花篮,挂于闺阁之中,得枕席生香、氤氲伴梦。于是时间不再是单调的数字,而是一段段故意节的时间故事,协助人们和谐着与天然的干系,生存亦充溢了欢愉与旨趣。
另有青明,此节在春分后第十五天,阳春三月,天地明净,人们游冶踏青,奔向田野,上坟祭祖、挖春笋、采野菜、放鹞子,天然万物与人都萌发射勃勃的活力。
人与物候的严密接洽,还会合表如今其危急预警功效上。农人传统“测天占候”,以为物候特别可以用于警示某种天然灾害,以便做一些防备办法,由此产生了不少农谚。好比“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愁”,意指立春日举行“鞭春牛”仪式时如果下雨,这年会产生春旱。另有“立夏雷唱歌,早稻害虫多”等等。此时,节气不仅仅是单纯的时间关隘,物候亦不但单是天然的物象,而是承载着人们基于生存直观以为而产生的心情投射。
文明哲思缘此来
作为节气外形标记的物候,其内在在人们循环往复的生存中不休得以强化与拓展,并渐渐离开具体的天然场景,成为心灵化的文明标记,融于种种习俗、传说、仪式、游艺中,代代传承。
譬如纪录中,梧桐被视为秋的报信者。明人张岱在《夜航船·秋》中以为此种说法源于古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报秋”以前是一种宫廷仪式。《梦粱录》卷四纪录,事先都城临安皇宫内莳植了梧桐树,立秋日,太史官身着华服,手持朝笏,到了立秋交节的时候,抑扬顿挫地大声奏报“秋来了!”,在震荡的声波中,“事先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甚是应景。南宋布衣墨客刘翰久居临安,写下《立秋》一首,此中有句云:“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梧桐有灵性,能“悟秋”并知时令。
另有一种冬至唱“数九歌”的游戏,将盛夏到阳春种种物候征象尽归此中。这种游戏指的是,各地从冬至开头进入最严寒的一段日子,自这天数起,“至九九八十一天而寒尽”,称为“数九”,俗称“连冬起九”。“数九歌”多录当地大众惯习之物候景象,以记寒暑,因此各地唱词内容也不尽相反。《清嘉录》纪录苏州一地歌云:“一九二九,相唤弗脱手。三九廿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八九七十二,猫狗躺渹地。九九八十一,穷汉遭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獦蚤出。”《数九歌》朗朗上口,亲密天然,“九”是至阳之数,自带“一阳贺冬”的寓意,歌谣与“九”相连,即为吉利,便取此意。音韵流转之间,盛夏至阳春天然厘革的图景冉冉掀开。
带有官方意蕴的物候标记也遭到作家的喜好,是传统诗词歌赋、话本小说创作的紧张资源。在作家一局部创作熟悉与团队心情共振的历程中,节气的物候审美感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高度凝练的文明审美标记。好比霜降一过,漫山的枫叶便如火焰寻常扑灭了深秋的光辉,应了杜牧“泊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叹息。
前人察看天然,从天象、物象中取得伶俐,将草木、鸟虫等物候标记使用于耕作稼穑和平常生存,成为二十四节气时间制度的紧张内容。在漫长的汗青演化与文明传承中不休演化、凝结、升华,进一步转为具有意味意义的标记,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文明标记、审美目标以及场合传统,在一代一代人的生命时间历程中提高为紧张的精力财产。
即使在哗闹的今天,此中包含的人与天然和谐共处的看法仍然十分紧张。由于无论已往、如今亦或将来,人一直生存在宇宙和天然的节律之中。当下,季节兴趣与物候之美的传承,便是要在新的文明情况中,吸取传统文明资源,重塑人与天然的和谐干系,回应人们文明认同、归属感缺失的焦急,从而天生新的生存文明、审美文明,由此变化为文明自傲与人生福祉。
《光芒日报》( 2022年03月14日15版)
泉源: 光芒网-《光芒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