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国》(第四季):如何以音符彰显气象万千的中华意蕴
《航拍中国》是一部近年来难得的优秀纪录片,制作者用心用爱,用空间俯视的特殊视觉描刻出祖国大地的一派欣欣向荣与气象万千,是创意与制作精良且成就大爱的艺术佳品,得到观众广泛认同与热捧。随纪录片热播,该片配乐也如一石投河,激起千重浪,不但在专业音乐圈饱受好评,同时也得到广大影迷、乐迷的强烈夸赞,更在青年人聚集的B站、抖音等短视频网站积攒了极高人气,赢得超高点击率。
配乐是影视作品的重要艺术表达手段之一,自电影有声音适配以来,音乐就成为影视作品烘托场景气氛、刻画心理变化、确立人物性格的重要元素,优秀影视配乐与画面展示可谓是相互成就,著名作曲家王备先生为《航拍中国》所创作的配乐亦是如此,称得上是与精美视觉画面高度契合的神来之笔,其优雅诗性的情感抒发与空灵神性的艺术表达相互交织,将浓淡相宜的民族性与开阔现代的世界性彼此融合,配乐时而气势磅礴,时而气韵生动,尤其贯通纪录片的女声独唱,赋予音乐悠远唯美且又深邃神秘的气质。
《航拍中国》是一部全面展示中国自然地理与人文风貌的纪录片,既有西部大漠戈壁,东海碧浪千里,也有北国雪山草原,南国飞花点翠,是表达中国大河奔腾、沃野千里、山川壮美的视觉力作。其中有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有对现代文明的彰显,故此对音乐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音乐既要有大开大合的辽阔,也要有浪漫婉转的流畅,再加之俯拍视觉的全面性与冲击力,故此,需要音乐创作须站在高(拍摄视角)、宽(展现自然)、深(文化挖掘)等多元视角加以创意。同时,纪录片涉及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与音乐风格,若过于强调地方特色,每拍一地就采用该地素材,则会导致风格混乱,故需斟酌取舍、提纲挈领并风格统一。在兼顾大江大河宽广气质的同时,其音乐风格并未圈定在宏大叙事,而是将家国情怀与浪漫主义色彩相结合。此外,音乐一定程度应和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为该片平添几许不同凡响的气质,在新时代纪录片音乐创作中具有典范意义。
纪录片音乐的主要创作特色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度身定做的音乐创作。作曲家对这部纪录片情有独钟、极为重视,全部配乐均是为该片量身而作,这较既往的纪录片音乐创作有所不同。故此,音乐既可充分遵循纪录片画面表述顺序,又能兼顾音乐发展自身逻辑,酣畅淋漓中蕴含着内敛含蓄的东方神韵,使得赏片让人心怡,听乐令人振奋。
其二,独特且又独立的音乐创作。特殊的观察角度造就了特殊的创作特色,航拍即俯视,所以大多数音乐多为悠扬而空灵的艺术气质,其核心代表就是贯穿该片的音乐动机,既有缥缈浪漫的女声旋律,也有将其转化为管弦乐、钢琴等形式,成为统一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音乐虽结合纪录片视角创作,但又有独特与独立性,即自身音乐发展逻辑清晰,是相对完整的音乐作品。
其三,时代性特征。作曲家运用其超凡艺术想象的大胆创作,坚持现代性、时代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音乐风格为基础。艺术创作须立足于时代审美,要有引领甚至超越于时代的思考,方能在时代艺术大潮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片亦是艺术家对新时代中国风貌、文化意蕴与中国精神的一次深刻认识与映射,因此,作曲家坚持以时代审美为内涵,音乐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其四,现代民族性特征。《航拍中国》虽有中华民族风情展示,但作曲家并未照搬套用民族音乐,而是用时尚而现代的方式打开民族音乐,既可听到鲜明民族音乐风格,包括运用民族乐器、五声音调使用等,同时又实现了现代性与民族特色配合、融合与转换。
其五,人民性特征。坚持可听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注重艺术表达的人民性与大众性特征,这也是这部纪录片音乐卓尔不凡且深受大众喜爱的原因所在。
其六,音乐创作与音乐表达的丰富多样。如贯穿始终的主题音乐既有空灵女声独唱,也出现在管弦乐队演奏,或者是轻灵飘逸的钢琴演奏等。再有,音乐表演形式丰富,有独唱、合唱、独奏、重奏、管弦乐队等多种不同形式。
由上而言,《航拍中国》是一部创意与制作俱佳,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时代力作。纪录片音乐在为视觉画面增彩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并以其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充分现代性与民族性交融,用有生命温度的旋律与听众共振并产生极大情感共鸣,成为当代纪录片音乐佳品。时代需要艺术精品,文艺需要“高峰”之作,广大群众更是需要这样坚定文化自信、展现民族文化、体现时代价值、振奋民族精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