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羊了个羊”改编成“历了个史”,能让孩子更爱学吗?
近来,浙江一位“90后”高中历史老师将游戏“羊了个羊”改编成“历了个史”,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历史知识。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中小学生喜欢这种将游戏引入课堂的教学方式吗?家长是否接受课堂教学游戏化?中小学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更爱学习?
问题一
学生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吗?
“玩中学”让学习变得快乐
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初二(7)班 初晓
一名高中历史老师把游戏“羊了个羊”改编成“历了个史”,引领学生在玩儿中学习了知识。看到这个新闻,我想起了小学课堂。
一次,我家里有事晚到校,进教室时正赶上下课,但教室里同学们的笑声却久久未停。课间,同学们纷纷跑过来,说我错过了精彩一课。原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带着同学们玩了游戏!虽然玩的游戏涉及所学知识点,但这也让我很惊讶,老师居然还能带着同学在课堂上玩游戏。同学们都说,通过玩游戏,原本“枯燥”“雷同”的内容让大家集中了注意力,轻轻松松学会了知识。
随后,语文老师又带着大家上了一次“游戏课”,这回我有了亲身感受。游戏规则很简单,屏幕上出现下落的热气球,热气球上写着课文年代、作品风格等要素,点击正确选项得分,点击错误选项扣分。每当游戏开始时,课堂气氛极其热烈,有的同学呐喊助威,有的同学跟着题目喊出答案,还有的同学为比赛选手选错选项而叹息……一个小游戏,让我们的课堂乐翻了天。
或许是看到这种上课方式的效果,在以后的课堂上,“游戏课”时不时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有时候是双人对战,有时候是小组合作完成。这样的课激发了我们的兴趣,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而每次上“游戏课”之前,我都会认真复习原来讲的知识点,以便在游戏中取胜。
升入初中后,“游戏课”不多了,但在英语课上,老师还是引入游戏竞争的方式,组成了竞赛小组,开展“百词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获胜小组可以加分,获得奖励。这种方式可能不算纯粹的“玩中学”,但也是一种开心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同学们上课抢着回答问题,下课后互相讲解不懂的知识点,连找老师答疑的队伍都排起了长龙。我自己也是每天坚持背课文、背单词,听说练习也要做上两遍。渐渐地,我发现老师给我们设定的加分项,都是学英语需要日常坚持的。坚持一段时间后,英语成绩果然有了提高,与此同时,跟同学合作的能力也提升了。
现在想起来,老师们设计这些有趣的学习方式,用心良苦。“玩中学”让学习变得快乐,我们的学习因此不断进步。
问题二
家长是否接受“游戏进课堂”?
适度加入游戏有助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家长 韦葭
高中历史老师别出心裁地将“羊了个羊”游戏改编成“历了个史”,群起叫好中,也不乏质疑之声,主要是一些学生家长担心这种教学方式会诱导孩子沉溺于游戏之中。
我以为,教无定法,一种教学方法好不好,是有基本的判断标准的,最重要的是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不管用哪种方式,如果能把枯燥的知识讲活,把高深的理论讲通俗,把深刻的道理讲明白,能够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就会有学习的动力,就会愿意学、乐于学。
历史老师把“羊了个羊”改编成“历了个史”,形式上看似简单的模仿,内核和目的却完全不一样。“历了个史”是通过参与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历史,通过“闯关”的艰辛体会获得快乐,让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单调的学习方式变得充满挑战、充满悬念。更为重要的是,单向型、灌输式的教育在这里让位于参与式、探究式的学习,这种耳目一新的学习方式自然备受学生推崇。“历了个史”爆红网络后,网民一边倒地呼唤“化了个学”“地了个理”的学习游戏“横空出世”,这种心态与期待也就不难理解了。
作为一名学生家长,我在辅导孩子学习过程中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记得有一次讲《王蓝田性急》的故事,先是读给女儿听,没有什么反应,我于是撇开书本,拿来碗筷,模仿王蓝田用筷子夹鸡蛋、反复捞不着,好不容易夹着了送到嘴边,鸡蛋又掉到地上,于是嗷嗷叫着用脚使劲去踩滚落在地上的鸡蛋……夸张式的表演逗得孩子哈哈大笑,以至于一有空,就要我模仿王蓝田吃鸡蛋的情景,然后咯咯咯地笑个不停。这个场景其实跟“历了个史”游戏一样,充满趣味性,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孩子自然也就有兴趣想学了。
当然,把课本知识融入网络游戏中,要注意“度”的把握,也就是要重视如何有效融入的问题。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游戏只是学习的载体和手段,掌握知识、提高理解运用能力才是目的,绝不能舍本逐末。中小学生好奇心强,但自制力不足,老师要把握好“度”,避免造成学生沉溺于游戏而忽略了学习、影响了视力,那就得不偿失了。
问题三
小学老师如何寓教于乐?
趣味元素让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
府学胡同小学数学教师 孙婷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
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就小学生学数学而言,由于他们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数学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对于许多数学知识无法做出正确理解,进而产生畏难情绪。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有所下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但是,我认为如果从“寓教于乐”的理念出发,孩子的学习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唤醒学生最好的方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因此,在课上我会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游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100以内的认识”时,就根据学生的认知范围设计了“数字炸弹”这一游戏。游戏开始前,准备纸和笔两种工具,然后再选两名以上的学生帮助教师开展游戏,教师承担主持人角色。游戏规则是:教师在纸上写上0-99中的任意一个数作为“炸弹”,然后学生依次猜一个数。学生每猜一个数,主持人就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猜大了”还是“猜小了”,逐渐收窄数值区间,缩小计数范围,最终引导学生猜中“数字炸弹”的位置。对于猜中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数字炸弹”这个游戏和生活中数的联系非常紧密,让学生真正地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教师通过游戏辅助,进而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制造了一种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爱学、善学,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当然,除了游戏辅助,我还会经常利用信息技术辅助,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师应该全面掌握多媒体教学方式,将传统的教学与多媒体有机融合,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感。例如:在教“倍的认识”时,我就会使用多功能软件,设计出大量的从图中“圈一圈”“找一找”“比一比”的内容,并采用动画、擦除、移动等方式,将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进行清晰、直观地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一份”的含义。这种课会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趣味元素、参与机会以及快乐体验,便能持续强化小学生的认知兴趣、探究热情,这也是实际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问题四
中学老师怎样让学习变得更有趣?
贴近生活的教学让课堂更鲜活
北京五中教师、东城区政治学科带头人 张萌
我是一名高中政治老师,每天上课面对的都是“00后”。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具有探索的兴趣,但是不太善于透过现象理性分析事物本质,而高中思政课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教与学的矛盾要求我们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才能让思政课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让学生爱上思政课。
从讲台走向网络,思政课教学手段更现代。在居家网课期间,我让同学们和我一起变身“十八线主播”,在网络思政课上开展“我是大主播”时事评论活动。同学们使用连麦直播、互动提问等方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分享。虽然露脸直播的形式偶尔也会技术“翻车”,但是充满时代感的教学方式依然让“00后”的学生感受到无尽的新鲜与乐趣。
将理论融入生活,思政课教学形式更鲜活。高一政治“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力而言显得有些抽象,于是我会在生活中讲理论,指导学生走进各类超市、菜市场调查蔬菜和肉类食品的价格。孩子们第一次关注到肉还可以细分为颈肉、梅花肉、前排、里脊、五花肉、后臀尖、前腿肉、后腿、腱子、上脑……白花花的鸡腿还有个颇有意境的名字叫作“琵琶腿”,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价格。同时孩子们也发现了玄机:同样是五花肉,高档超市里的要比一般菜市场的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原因在于商品本身还是零售端呢?这么贵的肉销路怎么样呢?这些鲜活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开展了二次市场调查,并且开始主动阅读教材、查询资料来探寻答案。当抽象的理论还原在真实的生活中,当读书是为了解除自己心中的困惑,学习就变得水到渠成、兴趣盎然。
从课堂拓展到社团,思政课学习平台更多元。在“模拟政协”社团活动中,我会带领学生走进北京市政协,旁听政协会议,通过一个个议题的讨论,真切地感受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深受启发的同学们撰写的模拟提案《关于将实践式教学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提升学生参与感和主体性的提案》还被政协委员、我们学校校长王蕾带到了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在“学生记者团”活动中,我和学生一起打卡北大红楼、李大钊故居等红色地标,参观《伟大的长征》画展,沉浸式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组织学生采访北大教育学院教授,就兴趣与志愿、社会与公平、中国与世界等话题进行探讨,这种自然平等地交流让学生们感悟到学习不能只为高考、就业,而应该有更高的人生追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各类社团活动拓展了40分钟的课堂教学,开阔了学生视野,满足了学生的差异化成长需求,从不同角度为思政课教育注入了活力。
专家观点
数字化时代教学需要“道术融通”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主任、教授 王海燕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基本话题。早在上世纪末,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就提出要从真正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出发改革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一主张至今激励着许多教育工作者自觉审视日常教学活动,在日益复杂、开放的教学生态中,遵循教学规律,释放教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无限活力。
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二十多年,学校的课堂教学已经随着社会“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而愈加呈现出“互联网+”的学习样态。老师借助“历了个史”这类学习游戏创设游戏化的课堂学习情境,根据中学生对游戏的天生好奇心和对新互动媒体的参与感,以游戏作为课堂上信息传递和学习沟通的载体,在“玩”中让学生体验到课程学习的生动有趣和知识的掌握应用,这种现象其实并不鲜见,毕竟关于“游戏化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国内外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探索。而这一教学案例令人欣喜的是,一些老师在不断创新信息时代的课堂学习,从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如何教得更好的视角,开展智能化学习的探索。由此,一是展现出当下中小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围绕课程开展多样化学习、融合式学习的可能性,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特点,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更用心地设计实施教学;二是冷静思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中道与术的内在统一,教师要更加懂得在网络化、智能化时代,教学所承载的引领学生终身学习、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深刻意义。
数字化时代的课堂教学,必定存在着网络、技术在教学中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加大信息技术与日常教学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中成为会学习的人,是今天课堂教学范式转型升级的新挑战,作为教师需要主动把握,积极作为。毕竟当下这代学生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已经很习惯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更高效、更自由、更专注地获取各种信息,也很习惯穿梭在现实与虚拟的多重世界中参与、理解、想象和表达。充满情境的代入感、竞争感、参与感,趣味性的学习体验,会让他们更兴奋、更自信,更跃跃欲试地投入其中。因此,诸如翻转课堂等方式方法越来越多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之中,是现代课堂教学充满人机对话、人际交往、合作探究、主动学习的体现,促进学生“为未知而学”、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教学方式的线上线下融合、数字化游戏化实施,既是对学生学习已有经验、兴趣、能力的尊重和引导,也是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纽带,更是教师带领学生经历的生活化、探索性学习之旅。“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应具有不断更新信息技术使用的能力、借助技术支持服务课堂教与学的能力,这是教师持续提升能力的一个现实需要。
数字化技术手段与教学融合的教学变革探索越来越多,更需要教师内心有一份教书育人价值的坚守,这份坚守会超越复杂、开放、多样的课堂“教学之术”,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教学之道”。
插画:琚理 供图:视觉中国
(原标题:“历了个史”能让孩子更爱学吗)
来源: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TF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