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头发怎么扎(古代头发怎么扎 小女孩)

趣谈古人发型,女子是如何扎头发的?看头发又如何识别小孩的年龄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头发的故事》,从头发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变革与民众的反应。纵观几千年华夏文明史,头发被中国人赋予了太多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走进历史的长河中,去探寻一下历史上那些关于头发的故事。

一、一个人的成年,从头发开始

《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就说明,在古人看来,头发是身体的重要部分,是不能随便损伤的。在古代,头发不仅珍贵,而且代表着许多人生节点。

比如白发一般指老人,黄发则是更老的老人,因为他的头发由白变黄,垂髫代指小孩,因为他还没有到冠发的年纪,头发是下垂的。

在古代,一个人的成年,是从他发型的变化开始的。

男子到了20岁,就要接受冠礼。冠礼是古代男子的成年礼。一个人受了冠礼,就算成年了,代表着他可以结婚,可以参与各项活动,能够真正为自己负责任了。

冠礼最早出现于周代。最初的冠礼都是在家族的宗庙中进行的。举行冠礼前,先要选择良辰吉日。选好日子后,告知相关亲友。冠礼三天前,确定主持冠礼的主持人,一般会是受冠礼人的父亲或者长兄。

冠礼过程中,主持人、受礼者、参与的亲友宾客,都要穿上礼服。一般士人的加冠仪式为三加,分别是缁布冠、皮弁冠、爵弁冠,王公贵族有四加,皇帝则有五加。

当然,古代的冠礼只是限于士族子弟,普通的老百姓是没有的。

对于古代帝王而言,冠礼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按照古代皇帝的继承制度,嫡长子无论年长或年幼都可以即位,但没有成年的皇帝是不可以亲政的。年幼的皇帝,只有年满二十岁,受了冠礼,才有资格行使真正的权力。

周成王年幼即位,一直由周公摄政,等到他成年后,周公才还政于他,秦王嬴政尽管十三岁就当上了皇帝,但直到二十三岁,他才真正行使大权。

男子的成年是冠礼,女子的成年则是笄礼

笄就是古代束发的簪子。古代的女子,十五岁之前是不用笄的,她们一般都是将头发披散,或者扎成两个犄角。过了十五岁以后,如果已经准备嫁人,就要举办笄礼,将头发盘至头顶,并用簪子扎住,表示自己已经成年,而且已经许配与人。

所以,古代女子的笄礼有两层含义,一是代表成人,一是代表已身有所属。

在过程仪式上,女子的笄礼跟男子的冠礼有很多相同之处。女子的笄礼,一般由受礼者的母亲担任主持。男子冠礼的年龄一般都在二十岁,而女子的笄礼则没有固定的时间,范围在15-20岁之间。

女子在行笄礼之前,通常要经过一个准备学习的阶段。按照封建礼教的标准,学习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勤俭治家等。如果一个女子行了笄礼,也就代表她已经准备好了成为一个合格的妻子了。因此,对一个古代的女子来说,笄礼非常重要。

二、中国人的发型变化史

从一定程度讲,一部中国古代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发型变化史。

在上古时期,人们每天只能填饱肚子,对于头发发型并不会关注。所以,上古时期的人都是披头散发,如果头发长了,就用绳子随便扎一下。这个时候连基本发型都没有,也就无所谓男女之别了。

夏朝以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头上的发型。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跪坐玉人结发至顶,脑后面扎着辫子。在湖南长沙出土的楚国妇人,则是梳着锥髻的发型。

这些出土文物都说明,从夏朝开始的前秦时期,人们的发型,尤其是女性的发型,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很多的样式,甚至有了用于装饰的发饰。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时期。中国人的发型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从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来看,这个时期的发型多为平髻。所谓的平髻,就是将头顶的头发左右平分,头顶不加任何装饰。

除了平髻,还有高髻、垂云髻。梳高髻发型的一般都是少数的贵族女子。垂云髻则是盛行于西汉时期的一种发型。垂云髻顾名思义,就是将头发像垂云一样披到肩部。

这个时期,发饰装饰进一步流行。步摇就是当时盛行的一种发饰。它是一种附在簪钗上的装饰物,上面有垂珠,一迈步走动,垂珠就会跟着摇摆,所以叫步摇。这种发饰深受当时贵妇的欢迎,甚至一直流传到唐代,仍是贵妇们美发的首选装饰物。

隋唐时期,中国历史进入第二个大一统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文化的发展都让这个时期的发型和装饰更加丰富多彩。

唐代的流行发髻包括堕马髻、倭堕髻、丫髻、双垂髻等。有一种发髻,在唐代非常流行,甚至在社会上掀起一股风潮,这种发髻叫螺髻。螺髻因为形似青螺而得名,实际上螺髻最早出现在佛像的头顶上。

宋代的发髻基本延续了隋唐的传统,平常人家的女子多为低调实用的低髻,富贵家的女子则多为高髻。

宋代具有代表性的发髻有朝天髻,云鬓,包髻,双蟠髻,三髻丫等。跟宋代并立的辽、金、元,分别是契丹、女真和蒙古建立的政权,他们的发型有着浓郁的民族特点,比如辽代的发型多为髡发。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在入关前,满人喜欢将辫子编起来盘在头顶,不仅简单利索还能御寒。入关之后,受到汉人的影响,满人开始在原来的圆髻上做出改变,出现了两个小把头。

再后来,便出现了清代宫廷剧中最常见的一种发髻,那就是架子头。

相比于女人们的发型,男人们的发型要更简单一些。

上古时期,男人跟女人一样,都是披头散发。到了周朝以后,随着封建礼法的建立,男人的发型也被规定了下来。成年男人被要求束发,就是把头发梳到头顶,然后束起来。

秦汉以后,男子多用绾髻束发。还没有成年的男子则是披发,一直受冠礼后,才开始束发。

通常,有一定地位的成年男子会戴冠,普通人不会戴冠。

唐宋时期的男子流行戴“幞头”,幞头是一种戴在头上的饰品,有点像帽子。它其实是一种纱制的软巾。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也被称为乌纱帽。唐代和宋代的幞头区别很大,唐代的幞头帽顶是圆弧的,且帽后的两脚是下垂的,有点像耷拉下来的兔子耳朵。

而宋代的幞头帽顶是平的或矩形的,帽后的两脚是平直的,而且很长很长,很像飞机机翼。

跟宋朝并立的辽、金、元,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当这些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他们的一些习俗便流行起来。髡发也叫剃发,就是将头顶的头发去除,只在两鬓或前额留下一点头发。北方游牧民族很多都是这种带着辫子的发型。

原本中原汉族地区是没有这种髡发习俗的,除非是犯人受到刑罚。当少数民族入主之后,其统治区域的汉族也只得留起了这种发型。这种习俗对中原汉族影响最大的是满族建立的清朝,他们为了让汉人接受他们的髡发留辫习俗,竟然实施了“留发不留头”的残暴政策。

直到辛亥革命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之后,挂在身后那条长长的辫子才被剪掉。

三、通过发型识别小孩的年龄

说完了成人的发型,最后再来说说小孩的发型。

垂髫(3-8岁)

垂髫就是指三到八岁的幼童,他们既不能束发,又没到扎犄角的年龄,所以只能让头发垂下来。

总角(9-13、14岁)

大家常在古代的影视剧中,看到梳着两个犄角的小童子,那两个小犄角就是总角,留着这个发型的小孩一般都在九岁到十三、十四岁之间。

束发(15-20岁)

古代的小孩到了15岁以后,就要开始束发,将头发扎到头顶做成髻。从15岁到一直到20岁受冠礼之前,都保持着束发的头型。

及笄(15-20岁)

及笄又叫既笄,是古代属于女性的成年礼仪,也是一种束发。古代的女孩到了15岁之后,就要把头发盘起来,用簪子固定。这既是一种成年的仪式,也代表着她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

结语:

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头发的美容和修饰,更多新潮,更多品类的发型涌现出来。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能想到,古人在头发上竟然有着这么多的探索与创造,又赋予了头发这么多的含义。当你欣赏着古装剧中古代那些美女的发型时,不得不由衷的感叹古人的智慧。

参考文献:

《史记》

《资治通鉴》

《周礼》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早上可以敷面膜吗(早上可以敷面膜吗七点)(早上能敷面膜好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