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导弹(中国研制第一颗导弹,可是制作密封垫圈遇到难题,最终这样解决)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中国研制第一颗导弹,可是制作密封垫圈遇到难题,最终这样解决

1959年,在钱学森的率领下,我国成功研制出了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不过,您或许还不甚了解,在研制“东风一号”导弹的时候,钱学森遇到了一个很是棘手的问题,但后来经过半年的攻坚克难才最终解决。究竟是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一一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55年10月,在美国学习和任教20多年的钱学森,义无反顾地冲破从重重阻碍,带着家人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当时,钱学森已经是世界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还曾多次参与了美国军方的火箭和导弹研究工作,然而钱学森一想到中国还没有导弹和火箭的时候,他内心就感到万分纠结。因此,钱学森便暗下决心,等时机成熟之后就回到祖国,用自己的毕生所学报效祖国。

钱学森回国后,得到了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研制导弹的重任,也毫无疑问地落在了钱学森的肩膀上。不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钱学森虽有一身本事,但当时国内却还没有研制导弹的条件,比如工业跟不上,也还缺乏专业人才,必要的设备和技术图纸等,因此头两年的研制工作,也未能取得太多的成效。到1957年,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中国和苏联老大哥的关系也进入“蜜月期”。

在这样的机遇下,钱学森向中央领导建议,请求苏联方面给予相关的技术支持。于是,中央方面经过多方的沟通和交涉,使老大哥欣然同意了“援华请求”,同时还慷慨地赠送了2枚p-2教学导弹。如此一来,有了老大哥提供的设备和技术图纸,总算是可以不用再“蒙着双眼”走路了。紧接着,钱学森便制定了中国研制导弹的“三步棋”,先仿制,然后改进,最后再自主研发。

于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钱学森带着其他的技术专家,对每一张技术图纸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翻译,同时对照着p-2教学导弹,学习每一个零部件的作用和原理,以及其制造加工的方式和难点。最后,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学习,专家们掌握p-2导弹的技术原理,然后就进入了仿制阶段。不过,看起来不难的东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拦路虎”。

对钱学森来说,他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当时,在研究导弹发动机的时候,发现发动机液氧阀门的密封垫材料很特殊。按照苏方的技术要求,必须要使用三岁公牛的臀部皮,而且还不能有过鞭伤。对此,钱学森感到很无奈,要说三岁的公牛是很好找,但没有受过鞭伤却不太现实,毕竟对养牛的农户来说,赶牛的时候就是要打屁股。既然找不到合适的牛皮,又该怎么办呢?

钱学森经过思考和研究,觉得苏方在这方面要求太死板了,因为他当年美国研制导弹的时候,也没用过什么牛皮当密封垫。于是,钱学森决定另辟蹊径,用其他的材料来代替牛皮。在这里有个问题需要说明,导弹发动机中液氧的工作温度在零下192℃,因此所需要的密封垫材料,也必须要能耐低温,并且还要有高强度。后来,钱学森查阅了大量的国外资料,准备用橡胶添加其他稀有材料,制成了符合要求的液氧密封垫。

随着一个个困难都被克服,钱学森终于赶在1959年10月1号之前,顺利地完成了对p-2导弹的仿制,即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诞生,同时算是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从此,中国在导弹领域,也就实现了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最后到1960年11月,又成功完成了“东风一号”导弹的爆炸试验。紧接着,“东风二号”导弹也顺利完成,而它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导弹。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在导弹和航空航天领域,早已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像钱学森这样的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如果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因此,我们作为新一代的追梦人,应该向时代的伟人学习,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并不断砥砺奋进。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与神同行电影(观影人次1500万,韩国影史第二,《与神同行》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