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夜话〗人物琐谈(2).王张氏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9辑《往事回眸》(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撰 稿:赵 荣
撰稿时间:2008.10
王张氏(摄于1950年代)
王连西的寡嫂王张氏,我妻子这辈称她太奶,娘家在白沟,出身书香门第。生于1880年,卒于1959年农历腊月二十一,享年79岁。
当年出嫁时,娘家陪嫁给她一处中药铺,叫“仁术堂”,地点就在兴城四街东头路南,铺面自东而西一拉5间,北临大街,对面就是龙王庙,北窗有铁栏围护。大门口朝北,开在5间房的西数第2间,门前挂一横匾,上书“仁术堂”,黑底白字,横匾东西两侧各悬一绺黄穗,穗下各悬一尾金鱼。一进门,西侧是药房,东侧两间摆放的全是药柜。药柜北侧有过道,可直通5间房最东头的一间,里面有坐堂先生。当时的坐堂先生是本县长甸人,人称董老秀,颇有点名气。整个门面布设得齐齐整整。5间门面的南侧有后院〔大堂一进门处有直通后院的过道〕,空间不大,中为河卵石铺就的小道。小道西有2间瓦厢房,1间盛药,1间做住室;小道东有一眼水井,水井东侧就是院墙,院墙上有个月亮门,直通隔壁的六合栈。后院的南端靠南墙是东西一拉5间的草房,为伙房和库房。可能是经营药品的缘故,夏天没有一只苍蝇,院内凉爽宜人。沿河卵石铺就的小道南行,出后门,迎面是一道影壁,上面爬满了常青藤。当时,兴城归迁安县管辖,街面上没有医院,仅此一家药房经营少量西药〔大部分是中草药〕。那时街面上只有一个会做手术的医生,姓高,人们都叫他“高医生”,他有手术任务时每次都是先到仁术堂取药。仁术堂还成为照燕洲老少爷们儿赶集上店时歇脚的地方,十里八村的人捎信、捎东西也都由仁术堂收集、转送。
太奶一生慈悲善良,不仅经常舍药救人,还经常从家中拿出粮食周济邻里。就是到菜园摘筐豆角,也是你一把、他一把地撒散出去。丈夫排行老大,英年早逝,因此邻里们都叫她“大寡妇”。
因为家里成分是地主,复查时太奶也成了复查对象。当有人提出要清查她家财产时,贫农团的人站出来了,指着她屋里的东西说:“她屋的东西,一件也不能动。”可见太奶在乡亲们心目中的威信。
有一年临近年关,一个女人领着个小孩到她家要饭。她赶紧将娘俩让进屋,让娘俩吃了个饱。临走,见那孩子衣服褴褛,又将一个小孙子叫到跟前,让他把过年穿的新衣服脱下来,穿在了那个讨饭的孩子身上。娘俩感动得直流泪。
太奶一生吃斋念佛,家供一尊24寸高的观音菩萨铜像,每天烧香礼拜。每逢春旱少雨,难以播种,村里负责求雨的会首就会把太奶请去,捧着那尊观音铜像,供奉在关帝庙大殿前。
抗战爆发后,太奶对日军的罪恶行径恨之入骨,因此经常向主掌家事的二弟王连西灌输进步思想,鼓励他要与冀东军区领导人李运昌多接触,为抗战多做些事情。不久,仁术堂成了抗日武装人员经常汇聚的地方。1938年7月中旬,李运昌在这里主持召开了由各股抗日武装领导人参加的会议,决定继续发展暴动形势,扩编抗联队伍,尔后浩浩荡荡地开赴三屯营,与那里的暴动队伍会合。其间,太奶还多次请村干部将八路军伤病员安排到她家,整个抗战时期不知有多少八路军和抗日武装人员曾在太奶家吃住。
三年解放战争中,太奶又将8位亲人先后送到了前线。其中有二儿王其让〔转业后任山西孝义煤矿人事科长〕、三儿王其英〔转业后任广东佛山市化工合成材料厂党委书记。“文革”时单位曾派人回村外调,村子出具材料说,他母亲和家人为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现在表现依然积极。单位领导看罢材料,批评外调人员美化地主阶级,立场站错了〕、侄儿王其生〔转业后任河南新乡物资局局长兼党委书记〕、侄儿王其勇〔转业后历任夹河、三屯营、兴城等地卫生院院长〕、侄儿王其安〔转业后到北京门头沟任建筑工程师〕、孙子王克勤〔宣化步校校长,转业后任宣化区纪委书记〕、孙子王克修〔转业后任吉林高院院长〕、孙子王克敏〔45军135师供应处运输连文书,牺牲于辽宁白齐堡战役〕。
本文主要依据照燕洲村村民王富义〔93岁〕、赵凤山〔88岁〕二人的口述资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