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为什么日本要偷袭珍珠港?其实这是当年日本的最佳选择
1941年12月7日,这原本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周末,然而美国海军夏威夷基地的珍珠港却在这一天迎来了灭顶之灾。
日本联合舰队不远千里,跨越大半个太平洋向珍珠港发起了奇袭,最终导致美军损失惨重,有3艘巡洋舰、8艘战列舰、330余架飞机被毁或重创,此外还有3500余人伤亡。
珍珠港遇袭
但日本在珍珠港的胜利反而让美国彻底放弃中立态度,转而带着强大的工业生产力加入了反法西斯联盟一方。在美日国力的差距下,日本最终输掉了太平洋战争,并在原子弹的威胁下被迫无条件投降。
从结果来看,偷袭珍珠港似乎是日本战败的伏笔。那么当初日本为什么要偷袭珍珠港呢?
日本的困境
实际上,尽管后人对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军事行动评价不一,但偷袭珍珠港对当时的日本而言已经是最佳选择。毕竟,1941年的日本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自身能够回旋的余地并不大。
日军飞机直扑珍珠港
自日本依靠明治维新完成“脱亚入欧”的目标后,虽然其获得了远超其他亚洲国家的国力,但这个亚洲列强却始终存在一个难以克服的发展障碍,那就是岛国狭小地域上资源过于贫乏的问题,尤其是工业化急需的石油。
因此,即使日本也加入了列强的队伍,但它的实力始终与欧美老牌列强存在差距。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嫉妒于东亚大陆邻国的广袤国土与丰富资源,最终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通过一系列海外战争夺得了朝鲜半岛、中国东北和台湾诸岛等土地,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30年代日本士兵
这些入侵行动的成功不断刺激日本军部的军国主义心态,最终日本于1937年开展全面侵华战争,试图在3个月内逼迫中国屈服,从而完全获得中国大陆上的一切资源。
然而中国方面的抵抗意志之强烈远超日本预料,在武汉会战后,日本不得不承认短期内灭亡中国的计划已然彻底失败。
不仅如此,日本在中国东北勘探石油的进度也很不顺利(关键性的大庆油田未被日本人员勘探到),这个时候,日本的战争机器面临因资源不足而宕机的危险。
武汉会战中的中国军人
北上计划破产
对于解决眼下困境的方案,日本陆军部与海军部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战略,分别是“北上”与“南下”:
北方有油气资源丰富的西伯利亚,南方的东南亚诸国则拥有丰富的石油橡胶资源。
不过,无论选择哪条路,日本都需要选择美国或苏联成为自己的对手。
二战苏联士兵
鉴于日本二战时期陆海军彼此独立的特点,日本陆军部决定率先为自己的战略开战行动。于是,日本陆军于1939年从中国东北入侵蒙古,而苏联则对此反应强烈,当即组建第1集团军对抗日军的入侵,日苏两军在诺门罕地区爆发了一场大战。
苏军坦克兵
然而,在这场诺门罕战役里,日本才发现自己与苏联在陆军实力上存在不可逾越的差距。
当时负责进攻的关东军第6军拥有7.5万兵力、500门火炮以及182辆坦克,而作为对手的苏联第1集团军拥有5.8万人、542门火炮以及498辆坦克。从力量对比可以看出,苏军的机械化水平对日军呈现碾压态势。
诺门罕战役
因此,日本陆军的这次“北上”作战行动以惨痛的失败而告终,苏军的钢铁洪流给关东军留下了深刻印象,令其伤亡人数超过1.8万余人。在苏联的强大压力下,日本无奈于1938年8月签署《苏日中立条约》,彻底放弃了北上战略。
日本海军的铤而走险
在诺门罕战役失败后,日本意识到自己的陆军实力不足以面对苏军的钢铁洪流,但日本作为岛国,其海军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却相当强劲。
1939年,日本联合舰队拥有10艘航母、10艘战列舰以及37艘轻重巡洋舰,在1940年又下水了2艘大和级战列舰,它是当时世界上吨位最大、火力最强的重型战列舰。
大和级战列舰
作为对比,美国太平洋舰队仅有3艘航母、8艘战列舰以及35艘巡洋/驱逐舰。总之,在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海军拥有胜过美国太平洋舰队的纸面实力。
在实力对比下,日本海军的“南下战略”获得了日军大本营的支持。从1940年开始,日本开始入侵东南亚诸国,同时为太平洋战争做战备工作。
日本联合舰队
日本的东南亚军事行动令美国十分不满,1941年7月,美国颁布对日石油禁运政策,并表示,除非日本完全放弃30年代以后的一切海外战争成果,否则不会解除这份禁令。
此时日本战争机器再次面临被扼住咽喉的危机,但若放弃此前的所有战争成果,这也是令日本军政界无法接受的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以赌徒般的性格制定了一份奇袭计划:
偷袭美国夏威夷军事基地,在短期内获得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压倒性优势,从而迫使美国承认日本的入侵成果。此时无路可选的日军大本营批准了这份计划,并在1941年12月投入实践,这便是震惊世界的“偷袭珍珠港”。
影视剧中的山本五十六
然而后来的事态发展与日本的预估相差甚远,虽然美国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但这反而激起了美国的怒火。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珍珠港遇袭次日发表电视演讲,声称这是“美国最大的国耻日”。
最终,美日太平洋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而日本也很快体会到了美国强大工业实力的恐怖,一步步滑向了失败的深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