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仙最丑的精灵王(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美丑对照四个模式与法国雨果思想的异同分析)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蒲松龄生于明代崇祯13年(公元1640年),死于清朝康熙54年(公元1715年),享年76岁。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朝鼎盛革新的时代走到了清王朝满族君临天下的剧变时代。对于读书人来说,更需要去调整内心的感受,考虑何去何从的问题。

纪念邮票上的蒲松龄

蒲松龄在很多研究资料里都比较难以确定他的态度的归属,学术界也是争论不断。有的说他是前期比较坚决反清,还在《三朝元老》等文中态度鲜明地表彰明代忠臣,讽刺投降清朝的二臣“无耻”;但是蒲松龄又是在科举考试上几乎奋斗终生的人,这其中应该是有着可以研究的巨大空间,也是研究蒲松龄的学者们一直在致力梳理的领域之一。

蒲松龄在开设私塾之余,写的《聊斋志异》和诗集里为读者营造了艺术美的世界,塑造了很多有着真性情的花仙狐妖的形象,以至于在后世的研究者眼里,蒲松龄《聊斋志异》就是蒲松龄美学思想、审美经验和艺术感觉的综合产物,是蒲松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蒲松龄《聊斋志异》以多种版本存世,是艺术爱好者心中蒲松龄的美学思想集大成者

蒲松龄以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美学思想在《聊斋志异》中广泛存在着美丑对照的现象,这和晚了蒲松龄一个多世纪的法国作家雨果所提倡的“美丑对照原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在类似的追求中二者也包含着不尽一致的功效。

法国作家雨果肖像

01

雨果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和他的践行此一原则的作品《巴黎圣母院》

“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她会发觉,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共生。(雨果《克伦威尔》序)”

雨果认为艺术应该是打造美的世界,如果引入丑的形象,则是为了全面展现现实世界从而突出美的部分,升华“美”的部分。

原法国巴黎圣母院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作品就是实践了美丑对照原则的典范。艾丝美拉达是充满活力的、光彩照人的女性,类似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小翠;长相丑陋的卡西莫多却有着一颗美和善的心灵;有端庄外貌的克洛德却是一个有着黑暗心灵的人物;菲比斯则是拥有美好的太阳神一般的形体,内心却是好色、轻浮,和唐璜类似的人物。

02

《聊斋志异》中美丑对照四个模式的体现分析

《聊斋志异》相对于《巴黎圣母院》而言,不仅早了一个世纪之久,还比后者拥有更为丰富的美丑对照的审美构成模式,综合来说有以下四个类型:

1.卡西莫多式的(中国无盐式的)外丑内美型模式;

《吕无病》《乔女》《陆判》为典型,主人公外貌都是有缺陷的,丑陋类似中国传说中的丑妇无盐,但是他们都是有着高尚道德和情操的人。最终在伦理美、内在美的照耀下,外在丑就自然消解了。

2.克洛德式的外美内丑的外美内丑型模式;

《画皮》里的魔鬼,《花姑子》中的蛇精,《江城》中的江城等形象,则是外美内丑型的人物;他们内心丑恶,灵魂黑暗,对别人来说,他们就是魔鬼一样的化身,蒲松龄称呼他们为“附骨之疽”,是地狱一样的存在。

3.美丑异判型模式;

《罗刹海市》是美丑异判型的代表作品,作品里写一个俊美异常的“马龙媒”,因为被飓风吹落在叫大罗刹国的地方,但是这里的审美和之前的马龙媒所在的地方不同,他原本俊美的外貌被这里人看做是丑得不得了,“奇丑”无比。大家都躲着他,唯恐避之不及。有一次,他醉后游戏,以煤灰将脸涂黑了,扮作张飞,却阴差阳错,被国人当做天仙一样的人物了,大受宠爱,居然有机会和海市龙王的女儿结为夫妻。

马龙媒居然能有机会真的和龙女结为夫妻也是一桩传奇

4.以时空为转移的先美后丑型模式。

《瑞云》《林氏》《小翠》《辛十四娘》等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品,主人公原都美貌,后来发生了意外,由美变丑,身边的人在这时面对着道德考验和心理素质的测试,从而看他们之间感情的真诚和身深厚程度。

《聊斋志异》中的小翠

中国文物馆里的《聊斋图说》

罗丹《艺术论》中说:“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便化成美了——这是点金术,这也是仙法。”

蒲松龄就是用富有想象力的妙笔生花之笔将各种各样的人物呈现了出来,应该说也受到了古代神话寓言故事的影响,和魏晋志怪小说中的“人妖恋”小说范本的影响。女子和“妖”的形象幻化在一起,来表现对爱和美的追求。

《聊斋志异》中一些外形美丽的女妖,甚至最想要的就是和心爱的男子在一起生儿育女,活成世间普通女子的模样。

03

蒲松龄美丑对照四个构成模式中,除了使美升华这一点与雨果一致,其他着眼点完全不同

1.蒲松龄笔下的美丑区别是把内在的道德人伦放在首位,作为最核心的要素来评判

在蒲松龄的创作中,美和丑的相对比较是理性而客观的,这是价值伦理美学的体现,道德人伦在此时被放在首位,作为关键要素进行评判的。

蒲松龄笔下的美丑区别是把内在的道德人伦放在首位

2.蒲松龄笔下的“善”和“美”是几乎等同的位置,可以互相转化和消解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

蒲松龄还是考虑道德层面的价值取向来看待所谓的美和丑,在区分上,道德上的向善是第一要素。

蒲松龄笔下的“善”和“美”是几乎等同的位置,可以互相转化和消解

3.蒲松龄笔下的美丑对照有着明显的社会功能

蒲松龄对美丑对照寄予了强烈的社会功用性,他假借作品指出:“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

应该说蒲松龄在作品中借助美丑对照对社会进行了批判,对世人的社会价值观进行了引领,对道德风貌上提出了更高层级的要求,美丑对照在此作为作品的纠偏利器,构成了《聊斋志异》伦理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天道好还,但愚而迷者不悟也。”

小结:蒲松龄是美的膜拜者,也是作品中女性美的创造者

相对于雨果创作出来的《巴黎圣母院》中的艾丝美拉达的形象来说,蒲松龄对作品中的女性似乎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对于这些女性,蒲松龄不惜借助她们的真善美的形象来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堪做出了自己的隐喻的讽刺效果,希望通过美来对抗社会的冥顽和黑暗进行净化和纠偏。

那个“婴宁”,单纯可爱的形象就是蒲松龄寄托的美学理想人物,痴、狂、憨态可掬,都意味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品格,在她身上,寄托了蒲松龄的审美理想和趣味。


蒲松龄故居

-END-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人皇帝辛(中国历代帝王一览(全),四千多年历史变迁,古今多少事笑谈中)
下一篇:返回列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