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网特稿 “如果我死后要在坟墓上刻上一部电影的名字,那就是《钢琴家》。”对于罗曼·波兰斯基而言,《钢琴家》显然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这部反映犹太人大屠杀的战争电影,20年后的今天,二战结束70多年后的当下,再度重温依然令人震撼。
问鼎金棕榈,囊获奥斯卡三个重量级小金人,雅俗共赏的《钢琴家》早已成为反战片的经典。作为大师波兰斯基的杰作,其艺术成就与 斯皮尔伯格同题材的《辛德勒的名单》不相伯仲。
回顾本片,这部经典背后隐藏着哪些人物故事,穿插了哪些大师音乐作品?当年错失奥斯卡最佳影片有什么因素“作祟”?曾在中国内地上映又以何种局面收场……本文从10个方面,带你一同回看该片不为人熟知的台前幕后的趣闻。
01、原著回忆录被禁50多年
波兰钢琴家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
电影《钢琴家》改编自波兰犹太裔钢琴家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的自传《死亡城市》(又名《城市之死》)。出生于1911年的什皮尔曼,曾是华沙电台一名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二战期间他凭借自身意志,依靠友人及陌生人的帮助,最终在纳粹占领波兰时期得以幸存。
1945年什皮尔曼开始撰写回忆录,记录战争期间曾交往过的人、住过的地方。这部回忆录于1946年出版,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1990年代,这本书才在美国重新出版,改名为《钢琴师:二战期间华沙幸存记》,并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什皮尔曼自传《死亡城市》
波兰斯基看到本书后曾兴奋地说,“这正是我多年来寻找的故事。”“它记述的不仅是纳粹带来的恐怖,还有土生土长的波兰人对犹太人少数族裔的可怕行为,甚至还有犹太人内部的龃龉之事。”书中的波兰人、犹太人、德国人都有好有坏,波兰斯基正是看重了什皮尔曼自传中道德上的模糊,这也是他将之拍成电影后人性立意上的伟大之处。
02、波兰斯基噩梦童年的写照
与钢琴家什皮尔曼经历相似,犹太人出身的波兰斯基二战期间也曾遭遇纳粹的残酷迫害,在波兰度过了一个噩梦般的少年时代。不同的是,什皮尔曼除了他,全家都丧命于奥斯维辛集中营;波兰斯基除了自己,父亲幸存了下来,母亲则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不幸遇难。
成为名导后的波兰斯基曾一直寻找机会拍摄一部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电影,并获得斯皮尔伯格邀约拍摄《辛德勒的名单》的机会,但波兰斯基却拒绝了。原因是他觉得,“在克拉科夫犹太废墟上拍的电影对他来说太痛苦了。”后来,他选择了同题材、拍摄地在华沙的《钢琴家》。这也是波兰斯基自1962年 《水中刀》后,时隔40年回到祖国波兰拍片。
《钢琴家》中,在即将登上开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火车时,什皮尔曼被一个犹太裔警察从人群中拽出,原剧本中警察吩咐他“快跑!”,经历过纳粹恐怖统治的波兰斯基则告诉编剧,这是不对的,警察应该说“别跑。”因为“快跑”会引起纳粹军人的注意,假装若无其事慢悠悠地走才能蒙混逃脱。
影片另外一处,当犹太人被迁往隔离区后的初期,什皮尔曼的父亲走在人行道上由于没有向纳粹军人鞠躬而被殴打,这一细节同样来自于波兰斯基父亲的亲身经历。
03、最年轻奥斯卡影帝&最年长奥斯卡导演
许多中国观众认识拥有“好莱坞最大号鼻子”的 艾德里安·布洛迪,都是通过《钢琴家》这部电影。
从超过1400位试镜演员中脱颖而出的艾德里安·布洛迪,在为影片准备的近半年的时间里,每天练习钢琴4个小时,还卖掉车、搬了家、与女朋友分手、瘦了足足30磅,最终,在短时间内他学会演奏肖邦、贝多芬、巴赫等大师的钢琴曲,凭借方法派表演塑造出了动人的形象,一举斩获奥斯卡影帝,也是目前为止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30岁)。
这位1973年出生的年轻人,当年打败的每一位奥斯卡提名对手都是此前的影帝:丹尼尔·戴-刘易斯、杰克·尼科尔森、尼古拉斯·凯奇,迈克尔·凯恩则是前奥斯卡最佳男配,成为当届奥斯卡最大的冷门。
此后,艾德里安·布洛迪除了出演众多好莱坞影片,如《金刚》《好莱坞庄园》《超脱》《布达佩斯大饭店》等,还涉足不少中国电影,像《一九四二》《天将雄师》《大轰炸》等,成为继尼古拉斯·凯奇后,又一位中国观众熟悉的老朋友。
除了奥斯卡影帝,本片还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自1974年 《唐人街》和1979年《苔丝》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后,波兰斯基终于凭借本片捧回最佳导演小金人。时年69岁的波兰斯基也成为当时奥斯卡最佳导演史上最年长的获奖者,直到两年后,以74岁高龄夺奖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打破了这一奖项纪录。
另外,波兰斯基当时由于涉嫌性侵案身陷官司,在美国被通缉,所以他未出席颁奖典礼,小金人则由 哈里森·福特代领。
04、拯救钢琴家的纳粹军官历史原型
左:威廉·霍森菲尔德,右:片中角色照
什皮尔曼能够幸存,得益于众多友人及陌生人的帮助,而其中一位,则是电影《钢琴家》接近尾声时出现的纳粹军官。这一角色历史上确有其人,名叫威廉·霍森菲尔德(Wilm Hosenfield),二战期间他曾拯救过近50名犹太人的性命。
霍森菲尔德出生于一个天主教教师家庭,身为天主教徒,他对纳粹军人犯下的罪行感到内疚和可耻。为了救助更多的波兰人和犹太人,霍森菲尔德努力学习波兰语,并不断为波兰人和犹太人提供得以保命的虚假文件,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1950年代初,什皮尔曼第一次知道救命恩人的真实姓名,并尝试向波兰当局提出营救,但得到的回复却说,“如果他在波兰,我们可能给他自由,但是我们的苏联同志不愿释放他。”最终,霍森菲尔德于1952年死于苏联设在西伯利亚的战俘营,终年57岁。
什皮尔曼临终前,一直要求以色列政府将这名德国人的名字列入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国际义人”名单(如同奥斯卡·辛德勒一样),但由于苏联对于霍森菲尔德战争罪行的指控,使得追认过程变得漫长曲折。直到2009年,以色列外交官才正式授予威廉·霍森菲尔德“国际义人”的称号。
电影《钢琴家》中饰演这一角色的演员为 托马斯·克莱舒曼,他由于出演本片为观众所熟知。2005年,他再次同艾德里安·布洛迪合作,出演了彼得·杰克逊的《金刚》。之后,他还出演了漫威电影《美国队长2》《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在其中饰演反派斯特拉克男爵。
托马斯·克莱舒曼《复仇者联盟2》剧照
05、300万犹太人+300万波兰人丧生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向波兰发起“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在之后的五年里,约有600万波兰公民(300万犹太人和300万波兰人)丧生。
在纳粹统治波兰期间,为了使城市内部资源“合理化”,波兰被划分为德国人聚居区、波兰人聚居区和犹太人隔离区。空间的区隔,其实也是对话语权和政治身份的划分。起初,犹太人能在隔离区自由出入,但不久后,反犹的行动逐步升级,隔离区的边界上开始筑墙。
1940年4月,纳粹在波兰南方的小城奥斯维辛建造了一座集中营,之后,大约有110万人在这一集中营被杀害,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这里也被称为“死亡工厂”。
面对纳粹的疯狂屠杀,波兰地下抵抗组织和援助犹太组织成立了犹太人援助委员会,开始救助流浪在波兰的犹太人,最终有3-5万犹太人幸免于难。
带有暴力血腥色彩、定为R级的电影《钢琴家》,没有表现集中营的残酷场景,而是将镜头对准一片焦土的华沙大街上。钢琴家什皮尔曼一个人在街头逃窜,生与死其实就像在集中营一样不确定。
06、肖邦、贝多芬、巴赫钢琴名曲
取名“钢琴家”,音乐却不是本片的主题,片中穿插的音乐不多,但波兰斯基对乐曲的选择却独具匠心,恰到好处,音乐作品少而精。其中,穿插的皆是肖邦、贝多芬、巴赫等大师之作,尤其以带有民族情结和革命诗意精神的波兰音乐家肖邦的作品为主。
影片伊始,什皮尔曼在华沙电台录制的作品为肖邦的《第20号升C小调夜曲》。后面,什皮尔曼在犹太区的咖啡店从事钢琴演奏来养家糊口,出现的音乐为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第三首大师作品出现在什皮尔曼从犹太区被转移至安全住所后,听到的好友演奏的巴赫作品《G大调第一大提琴组曲 前奏曲》。之后,什皮尔曼被好友安置在德军医院对面的一所公寓,由于不能发出声响,于是就有了什皮尔曼假装弹奏的一幕,此处出现的音乐来自肖邦的《波兰舞曲》。
影片最经典也是最震撼人心的作品,出现在纳粹军官在废墟住所发现钢琴家什皮尔曼后的段落。这里,纳粹军官霍森菲尔德演奏的是贝多芬名作《月光奏鸣曲》,而什皮尔曼为霍森菲尔德演奏的是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该曲是肖邦当年在华沙起义失败,波兰亡国之际的创作,音乐投射着反抗异族压迫的斗志,这与影片人物的历史境遇巧妙的融合。
07、错失奥斯卡最佳影片有人作祟
斥资3500万美元制作的《钢琴家》,问鼎第55届戛纳金棕榈奖,但在次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角逐中却落败于歌舞片 《芝加哥》。《芝加哥》一举斩获了6座小金人,《钢琴家》获得3座,虽然奖项不多,但最佳导演、最佳男主、最佳改编剧本的含金量却相当高。《芝加哥》无疑最大赢家,《钢琴家》却更出彩,吸引了众多圈内外人士的眼球。
波兰斯基登上《巴黎竞赛画报》封面
2019年12月,负面新闻缠身的波兰斯基登上了《巴黎竞赛画报》的封面,封面上赫然写着对波兰斯基的专访标题:“有人想要把我妖魔化”。专访中,波兰斯基表示,这场妖魔化运动的始作俑者,就是曾经米拉麦克斯的掌舵者—— 哈维·韦恩斯坦。
波兰斯基表示,自己与韦恩斯坦并无多少私交,但由于《钢琴家》的关系,自己成了韦恩斯坦的眼中钉。波兰斯基谈到,“当年,《钢琴家》在英国电影学院奖上拿到两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在内。这下子,他(韦恩斯坦)慌了。那一年,他手里也有两部电影(《芝加哥》《纽约黑帮》)要冲击奥斯卡,所以,他策划了一次行动,旨在阻击《钢琴家》拿到奥斯卡。正是他重新挖出了26年前我和萨曼莎之间的那个故事,原本当时已经没什么人对这事还感兴趣了,正是他的媒体专员,第一个给我贴上了‘强奸儿童犯’的标签。最终,《钢琴家》没能拿到最佳影片。”
《芝加哥》&《纽约黑帮》
08、奥斯卡颁奖礼最尴尬瞬间之一
2003年第7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举办时间,刚好是美国入侵伊拉克(3月20日)后的第四天。据悉,在颁奖典礼前, 杰克·尼科尔森曾要求所有提名最佳男演员的人都在他家开会,讨论抵制该活动的可能性。结果,《钢琴家》男主艾德里安·布洛迪表示,“我必须得出席,我的父母要来。这种事(提名)并不经常发生。我知道你们都是获过奖的,你们可以不去,但是我不能。”
首次提名即获奖的布洛迪领奖时格外激动和兴奋,高兴得差点蹦起来,他热情地拥抱并激吻了颁奖人、也是前一届的奥斯卡影后——哈莉·贝瑞,一度让女方措手不及,非常尴尬。
之后,哈莉·贝瑞在一次采访中透露,这个“著名”的吻并不是计划好的,发生前她对此一无所知。她说,自己当时的反应是:“f ** k发生了什么?”据悉,因为这次意外,哈莉·贝瑞此后多年都不愿意再参加任何颁奖典礼,生怕再碰到“激动的获奖者”。
不过,当次年布洛迪担任影后颁奖人时,他又将这一“传统”延续了下去。在宣读获奖人前,他掏出口气清新剂往嘴里喷了一下,然后念出了 查理兹·塞隆的名字,塞隆女神也只好接受他的“传统”一吻。
09、中国内地上映票房惨淡
中国内地上映海报
鲜少有人记得《钢琴家》曾引进中国内地。2004年2月20日,《钢琴家》在北京悄然上映,“羞羞答答”地露面,4天时间仅收获10万元票房。由于影片缺乏前期宣传,很多北京观众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部电影上映。
作为奥斯卡、戛纳双料获奖影片,为何引进后没有做大力宣发?据悉,《钢琴家》由中影公司引进,星美传媒公司发行。早在2002年时,星美传媒就斥资买断了该片的发行权,并对票房抱有很高的预期,但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让本片的审批一直拖到9月份。随后,从十一到春节,各种新片和贺岁片占领市场,《钢琴家》上映的时间便一拖再拖。诸多客观因素使这部佳片“映不逢时”。
到了2004年,影片的热度渐失,新的奥斯卡热片又占据话题,考虑到市场的喜新厌旧,发行方对本片的票房便不抱期望,也不想投入更多成本在宣传上大做文章。期间,虽然有些影院主动为该片做了很多宣传,比如自制大幅海报等,但这样的宣传影响太小,对票房贡献甚微。
10、以“钢琴”为名的奥斯卡&戛纳双料佳片
《钢琴课》&《钢琴家》
以“钢琴”为名的奥斯卡、戛纳双料佳片中,除了2002年的《钢琴家》(The Pianist),还有一部是1993年的 《钢琴课》(又名《钢琴别恋》)(The Piano),两部影片制作、发行大约相隔10年,都获得了戛纳金棕榈奖,所囊获的奥斯卡奖项数量都是三个。
1993年《钢琴课》获奥斯卡最佳女主、最佳女配、最佳原创剧本奖,所有获奖者都是女性,而2002年《钢琴家》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男主、最佳改编剧本奖,所有获奖者都是男性。
还有一部与之片名相似的“钢琴”佳片:2001年 《钢琴教师》(The Piano Teacher),曾获戛纳评委会大奖、最佳男、女演员奖,未获奥斯卡奖。
《钢琴教师》
作者:八不半
编辑:八不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