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电影(有娃必刷!这5部高分纪录片,专治各种育儿焦虑,打开养娃格局)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有了孩子之后,很多父母在带娃和育儿时常常会感觉到迷茫,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烦恼,不妨来看看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几部育儿纪录片。


通过这些优秀的纪录片,会让你更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收获很多新的认知,同时也能缓解不少的育儿焦虑。


孩子从出生、学前到学校教育,很多困扰父母的育儿问题,都能在里面找到答案。




婴儿的成长

婴儿从哇哇落地那一刻起,整个世界便仿佛一个有待探索的宝藏,同时也是感官的游乐场。


不论是学会辨认人脸的特征或是被各种声音逗得呵呵笑,婴儿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新知识 。


《婴儿的成长》带领观众探索婴儿的奇妙世界,以及从出生到两岁大的成长过程,在每集一小时的节目中都将详尽介绍婴儿成长的重要领域:按照婴儿发展的先后顺序,分别介绍运动、认知、语言和情感四部分,共6集。



节目中将探讨传统及最新的婴儿发展理论,虽然专业但是一点也不枯燥,因为它不是直接告诉你结论,而是通过展示一系列有趣而巧妙的实验来证明一些十分具体的问题,进而揭示婴儿成长过程的秘密。


比如这个关于“婴儿踏步”的实验:

婴儿出生2天就有踏步反射,

看似6周就会消失,


但将6个月大的宝宝放入水中或者跑步机上,依然会有踏步反射,实验的结论是婴儿的双腿太重(对于婴儿本身来说),无力的肌肉还无法克服重力。


踏步模式是与生俱来的,但要发展控制踏步动作的能力,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视觉还没发展,所以他们看到的世界是这样的:


让婴儿最有反映的是人的脸孔,这个阶段的婴儿看到的不是五官,而是五官的明暗变化。


这是一部优秀的育儿纪录片,通过婴儿的日常生活以及穿插其中的小实验,让观众看完仿佛也跟着学完了整个儿童心理学课程。




成为你


宝宝5岁前的成长密码,都在这部纪录片里。


透过全球100名孩子的视角,呈现孩子如何学习说话、学习移动、学习思考和学习爱。


它记录了孩子 2000 天内的发展规律:0~5 岁的小朋友,是怎么从只会哇哇大哭的新生儿,成长为世界上最有能力的生物的?


每集 40 分钟,共 6 集,每集一个叙事主题,科普和人文共存,有情感蕴藉,有科普和质感。


有娃的家庭和准备迎接新生的新手父母,可以更具体的掌握一些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每个阶段根据儿童的特点,来教育孩子,这样带起娃来也轻松些。


这部纪录片最打动人的点在于以小朋友的视角告诉我们,人类幼崽无论是做出一些让人不可理解的行为或者令大人抓狂的瞬间,其实都是孩子的正常发展阶段。


比如,为什么有些小男孩喜欢穿裙子?


如果有一天父母看到自己的儿子穿裙子,估计会很烦恼,可能会觉得孩子在性别方面是不是有问题。


但是在这个视频里的这对父母,看到儿子喜欢裙子,就买了很多漂亮裙子给孩子穿。直到孩子大一些,突然就意识到自己是“男孩子”。


不用父母的“苦口婆心”,孩子自己就不穿裙子了。从这一刻开始,他就认识了自己,成为了真正的自己。


其实在3岁前,孩子没有什么固定性别意识,对于他们来说,性别只是一种表面概念,就如他们身穿的衣服一样。


为什么有可怕的“两岁”?


因为这一段时期的孩子,会进入自我沉迷的阶段,而这一时期也是将他们引领进入自我发现的阶段,几乎所有孩子都会在这个阶段里找到自己的爱好,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热爱程度极高,发展心理学家称之为“强烈兴趣”的爱好。


(腾井和他的照相机)


(亚历克斯和他的恐龙们)


事实上,大部分强烈爱好会在两年后减弱,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爱好可以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每一集都能让观众清楚地看到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共性”以及“独特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进度。有的孩子快一点,有的孩子呢,就是慢慢地才能找到自己。


这部纪录片通过摆事实讲方法手段很神奇地缓解父母的育儿焦虑,其实大部分问题都不是问题,而是现象,需要改变的,其实是我们看待孩子的方式。




幼儿园


有一部纪录片,被国际评委认为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

给出“全世界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的超高评价。


最终获得了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

这部纪录片就是——



连王菲看了都会夸奖的育儿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拍摄于2001年,历时14个月时间拍出来的纪录片,影片沿着入园到毕业的主线拉开,以小班、中班、大班一次轮流展现,记录了武汉一所寄宿制幼儿园的真实生活。


在很多人眼中,幼儿园是一个天真和快乐的地方,在真正拍摄之后才发现,幼儿园内,并非一片祥和。


即便是美食在前,

也动摇不了的想回家的心↓


幼儿园的第一顿饭,

不小心把饭菜撒了一地↓


到了午睡时间,

也有不少的小矛盾存在↓


这些“小萝卜头”的世界,其实并没有那么完美,甚至是“暗潮汹涌”:


别人把自己玩具弄坏了,

也会哭着让对方赔↓


“成人思维”入侵幼儿园,

孩子之间也有“潜规则”↓


还有小朋友之间的“有爱”互动,淳朴的情感:


小男孩想妈妈,小女孩剥了个鸡蛋给他,巧妙地制止了小男孩即将上演的一场哭闹;


“拉拉勾,我们又是好朋友啦”


在这些真实的互动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生活,其实更是成年人生活的一种折射,更加提醒各位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就像影片开头的这句话: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对于这句话的思考贯穿了整部影片,我们在凝视孩子的同时,也在凝视自己。


就像《小王子》中说的“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他乡的童年


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


无数家庭穷尽所有,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常年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周轶君感受到同样的焦虑。


获得18个诺贝尔奖的日本、全球第一的芬兰、跨国CEO占比最多的国家印度、精英教育闻名的英国、创业公司崛起的以色列,以及我们中国。


带我们看看不同国家的孩子,看看他们不一样的童年。


比如,在日本的一家幼儿园里,每天早上都要学“喊叫”,这一技能首先是希望孩子能有好的体态,继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表达自我情绪和意识。


日本的藤幼儿园以其独特的圆形设计闻名,除了能让孩子感受到自由、随心之外,还能让孩子自己决定与他人的距离。


在这所幼儿园里,孩子们从小与动植物亲密接触。园中不但圈养马匹,还经常让孩子通过种植植物,亲近自然。


芬兰的孩子是通过现实生活来学习,并且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真正践行生活即学习。


芬兰的孩子没有考试,老师评估孩子的学习不是靠分数,而是学习能力。


老师都是在教他们按照兴趣学习,学习的基点,便是平等,而平等的实现可能,便是取消考试。


影片中还讲了一位从北京去到芬兰的张宇飞,有一次因为孩子不喜欢做数学题,他弹了一下孩子的脑门,结果就被当地的儿童保护部门约了几次家庭谈话。


因为在芬兰,任何暴力包括语言都是不允许的。


影片从小孩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去对教育作一个深刻思考。



北鼻异想世界


在儿科专家古蒂·辛格博士的带领下,一个由世界顶级儿童发展专家组成的团队提出了关于婴儿大脑的新见解。


在一个专门的婴儿实验室里,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小测试,探索了婴儿的各种行为,包括发脾气、大笑、共鸣和学习。


用面具测试婴儿对陌生事物的反应↓


通过对照实验,

看看使用电子产品对孩子有何影响↓


科学家采用了多种新型的浸入式技术,开展了最前沿的实验,以揭示婴儿的大脑在这个时期的变化。


这也是一项对生命最初两年,进行的最深远和最全面的研究。


除了婴儿,这部纪录片还跟踪了多个家庭,了解孩子的发育对他们的人际关系、环境和成长的影响。


有空的时候可以看看这些优秀的纪录片,还是挺有收获的

(以上纪录片可以在B站,腾讯,爱奇艺,优酷等平台搜索查看哦)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乐趣的近义词是什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要点(人教版))
下一篇:返回列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