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是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简称,最早出现在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合法化,到20世纪20年代达到了高峰。闯关东的规模大,时间长,举世罕见,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移民活动之一。闯关东对中国的人口分布,经济开发以及边疆的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意义的事件。
一,封禁令废除之前的东北是什么样的?
清朝时期的东北,面积大约在200万平方公里左右,主要有辽河和黑龙江两大流域。其中辽河流域开发很早,农业较为发展。然而黑龙江流域则是气候酷寒,地广人稀的“北大荒”。这里古代生活着肃慎、室韦、靺鞨、女真、满族等渔猎民族,经济十分落后。在古代是没有暖气的,农耕民族是难以抵抗如此严寒的气候的。清朝时期,这一带一度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流放宁古塔
清朝建立之初,东北地广人稀的局面更加严重。原本东北有100万左右的满族人,但清兵入关后,大约有90万满族人迁入了关内,使得东北虽然沃野千里,但是却有土无人。为了鼓励人们迁徙东北垦荒,清政府初期颁布一些列的政策。如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下令“招徕流民,不论原籍别籍,编入保甲,开垦无主荒田”。在1653年,顺治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通过给移民提供口粮、种子、牲畜等措施来在招来移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形成了移民的潮流,如当时的海城“招民开垦,直鲁豫晋之人,来日日众”。
北大荒湿地
不过很快清朝就实行了“封禁令”。康熙七年(1668),清廷担心担心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改变“龙兴之地”的生活习俗,废除了招垦令,推行封禁政策。封禁政策后的措施越来越严厉,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从验关封海到驱逐流民。
关外是地广人稀,关内是人口猛涨。清朝建立之初,全国人口大约为5000万,但是到了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总人口已经突破了4亿。人口的迅速增长必然带来人地矛盾的尖锐,尤其在靠近东北的华北地区最为严重。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为求生计,必然会铤而走险,不顾“封禁令”,闯入东北,这种行为因此被称为“闯关东”。
闯关东
封禁令无法阻止流民移入东北的浪潮,如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山东移民“多至五十余万”。乾隆年间,虽然重申禁令,但从未严格执行,如1743年山东大旱,流民四起,清廷下令不必阻拦流民出关。1741年,清廷颁布法令允许京城的旗人回东北,但是他们却带了更多的汉人作为佃民到东北,使得封禁令成为一纸空文。到鸦片战争前期,东北的总人口已经突破了300万,但是东北地广人稀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变。
二,封禁令的废除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朝调离了大量的东北骑兵到内地应战,导致东北的防务空虚。这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教训,1858年俄罗斯强迫清朝签订了《瑷珲条约》,占领了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俄罗斯再次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占领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清朝宣布废除了封禁令,将“闯关东”合法化,并加以支持。
签订条约后的东北
1860年,清政府首先开放了呼兰河平原,第二年开放了吉林西北平原。禁令一开,放垦一事如脱缰之马,关内成千上万的农民蜂拥而至,不论是开禁之地,还是封禁之区都涌入大批的移民,规模愈来愈大。清朝还大力鼓励移民活动,如清朝后期设置了立押荒局、垦务总局、垦务公司等机构招徕华北农民。给移民减免车船费,对招垦有力人员进行奖励。在清朝政策的推动下,东北的移民数量开始迅速增加。到1893年,东北三省的人口为600万,到清末已经将近2000万了。
清朝后期,东北移民移民之所以能够迅速增加,除了关内人地矛盾尖锐和清朝政策的变化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关内的经济的破坏。经济破坏的主要是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清朝后期,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波及了清朝半壁江山,使得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经济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早期移民的茅草屋
清朝后期的自然灾害也是非常严重,如1855年黄河改道殃及了河北(直隶),山东,河南安徽等省,灾民超过700万。从1855年到1912年,山东省就因为黄河泛滥成灾达52次。再如1876年后华北发生了连续4年的旱灾,受灾难民达到2000万人,饿殍达1000万。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流民不能呆在华北坐以待毙,只能大规模流亡到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东北。
移民东北的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永久性移民,一种是季节性移民。在清朝时期是以季节性移民为主。季节性移民就是大约在春季从家乡出发,冬季再回到家乡探亲。季节性的移民活动说明了初期移民还没有完全适应东北寒冷的气候,同时移民以存在着暂时性的特点。
三,民国时期移民的高峰
1912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然而华北地区的并没有稳定下来。
首先在人地关系上,华北地区更加严重了。从晚清到1936年,山东省的人口密度从全国第四位上升到了全国第一位,河南省的人口密度从第七位上升到了第四位,河北则从第十上升到了第八位。在1851年的时候,华北的人均耕地为4.46亩,到1912年下降到了3.66亩,到1928年进一步下降到了2.93亩。人地矛盾的空前尖锐必然逼迫更多的人进入东北。
闯关东
其次,华北地区的战乱不断。从1916年之后,华北大地就成为了军阀混战的主战场,其规模较大的就有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两次北伐战争等。军阀混战使得津浦铁路沿线线“十室九空,其苟全性命者,亦无法生活,纷纷抛弃田地家宅,而赴东三省求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又先后发动了三次军阀大战,导致整个华北地区“闾里为墟,居民流散”,河南省“逃亡在外者118.5余万口”。
军阀混战期间的难民
这些军阀还在关内征收苛捐杂税。民国初期,华北诸省将原来的杂款、附加及地方的各种陋规全并入正赋征收,不久又规定地方有征收田赋附加税之权,但不能超过正税的30%。实际上在军阀混战时代,各省附加税目增至数十种或上百种,附加税已经远远超过正税的30%。1926年,河北和河南的附加税超过正税2倍有余,山东的附加税竟超过正税4倍之多,有的县附加税率甚至超过正税数倍乃至数十倍。
当然,该时期的自然灾害也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如1920年华北地区爆发了严重的旱灾,有340个县受灾,灾民达到了3000万人,死亡的就有50万人。1928年到1930年,华北又爆发了旱涝蝗并发的大规模灾害,北方9省受灾,饿殍遍野。
灾民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华北地区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使得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和灾民移民东北。1921年,移民东北的人口大约有20万人,在1927年增加到了105万人。从1921年到1930年共有600多万人移民东北。根据南开大学调查的资料显示,民国前期移民东北的人数占据东北总人口的90%,而在1925—1930年的五年间就占据了一半。因此,20世纪的20年代算是移民东北的高峰。
参考资料
张利民《闯关东移民潮分析》
李雨潼、王咏《唐朝至清朝东北地区人口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