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不久听生物课《复习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其重点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简单介绍。从化学角度看前两种均为化学变化,教师对中考很熟悉,一直将两大作用的原理落脚于中考生物题里进行复习、应用、拓展和创新,联系到4个化学知识:一是利用氧气助燃性检验光合作用中有氧气产生,二是利用碘遇淀粉变蓝的现象检验光合作用中生成淀粉,三是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四是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陕西省特级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咸阳市秦都区教研室副主任于海玲
课堂上有段实验视频很有意思,将黑藻用漏斗扣在盛碳酸氢钠水溶液的烧杯里,再用盛满水的试管扣住漏斗颈,光照两天后,试管中水被排完,充满气体。将试管堵住取出,伸入带有余烬的香,香复燃;再将黑藻取出滴碘液后,变蓝。由此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淀粉。
练习时出现一道往年某市中考生物题:
第一问我课堂上就有困惑:因为下面水槽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会把扣在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吸收,绿色植物还怎么进行光合作用?
课后与生物老师交流,他说题中要做对照实验,将水槽中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清水即可。我追问,换清水后,两个实验对照后现象也没什么不同啊?他说还需将两个实验叶片各取一片用碘检验哪个变蓝,哦,这是一个逆向思维的实验,已知光合作用生成淀粉,再通过对照实验有淀粉生成,倒推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有二氧化碳。
我认真整理了一下,这道题思路挺好,但若从化学角度思考,感觉题干提示偏少,想象和开放空间很大,只有搞清题意,才能打开思路准确作答。而学生对生物中的这类问题比较熟悉,估计思维比较通畅。不知命题组有没有作试卷分析,得分率如何?
联想我在化学课中讲解呼吸作用的探究时,实验对比呼吸前后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量的变化。三组对比实验,我演示一组,学生模仿着做两组对比,用带火星的香对照检验氧气、用澄清石灰水对照检验二氧化碳、用镜子对照检验水蒸气,现象特别明显,学生学的兴高采烈,很自然得出呼吸作用的原理,还学会了排水集气,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我们是抛砖引玉,简单问题直观化、趣味化。
化学中有生物知识,生物又离不开化学。互相听听课很有启发。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陕西省教学名师王吾堂老师说,课堂上我们不要“灌水”,而要“点火”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延伸阅读:
渭南白水县收水中心校薛婷婷:一堂音乐课带给我的思考丨课堂观察
杨凌教师汤会娥:语文老师在自读课堂一定要学会“偷懒”丨课堂回味
有思想的历史课堂什么样?我从名师那里发现了一点端倪丨课堂反思
特级教师于海玲:初中化学线上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建议丨“防疫有我·课程助力”
编辑:关中小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