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四学士是谁(苏轼门下有四学士、六君子、后四学士 一共有多少人?)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前几天回答了一个问题:“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学士”+“苏门后四学士”共有多少人?

前言

苏轼是北宋的文坛领袖,很喜欢奖掖后进。其门下最有名的是“苏门四学士”,另外还有“苏门六学士”和“苏门后四学士”之说。听上去有点让人糊涂,到底一共有多少人呢?

其实一共只有10个人。

一、苏门四学士

苏轼在《与李昭玘书》中说:

轼蒙庇粗遣,每念处世穷困,所向辄值墙谷,无一遂者。独于文人胜士,多获所欲,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来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之。

苏轼说我虽然处世艰辛,不过有一双慧眼识人。这些年来,发现了不少“文人胜士”,如秦观秦少游、黄庭坚黄鲁直、张耒张文潜、晁补之晁无咎,别人还没有注意的时候,我就先注意到他们了。这四人即苏门四学士。

南宋学者杨湜,字曼倩,他的《古今词话》中也提到过:

东坡有二韵事,见於行香子。秦、黄、张、晁,为苏门四学士,每来,必命取密云龙供茶,家人以此记之。

据说苏门四学士只要来到苏轼府上,苏轼必然取蜜云龙茶招待。时间一长了,家中仆人都记住此事 ,只要四人来,不需要苏轼吩咐就知道上什么茶了。这首《行香子》我们今天还能读到: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誇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到了元朝编著《宋史》时写到: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四学士并不是从小就在苏轼那里学习,有点像郭德纲带艺拜师侯耀文。苏轼对于他们除了交流指点以外,还帮助他们获取功名与名声。

其中黄庭坚成就最高,还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人,诗词俱佳,与苏轼被并称为苏黄。

四学士中的秦观是北宋著名的婉约词人,熙宁十年(1078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时,29岁的秦观前往拜谒,献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路过陈州看望苏辙,张耒第一次结识了苏轼并成为苏氏兄弟的门下客,并在东坡引荐下,应举姑苏。

晁补之与张耒并称"晁张"。他17岁时跟随父亲到杭州做官,写成《七述》一书,受到当时杭州通判苏轼的欣赏。

四学士与苏轼最幸福的时光是在宋神宗去世以后,旧党司马光执政时。苏轼、苏辙得到重用,四学士陆续进京为官,或举酒欢宴,或诗文酬唱,成就北宋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宋哲宗亲政以后,新党重新得势,开始报复元佑旧臣,苏轼等人陆续被贬,四学士也受到株连。例如秦观先出杭州通判,半途中贬处州,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秦观在途中伤感万分,作《千秋岁》一首: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宋徽宗执政后,旧党被贬的人士陆续被赦免召回。1100年,秦观归途中,于滕州去世;1101年,苏轼从海南北上,路经常州病逝;黄庭坚被召回不久,与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交恶,又被贬黜,崇宁四年(1105年),黄庭坚客死宜州贬所,终年六十岁;晁补之被召回,大观末年(公元1110年),逝世,年五十八。晁补之晚年贫病交加,与1114年去世。

二、苏门六君子

除了四学士以外,苏轼《与李方叔书》又提到了两个人:

顷年于稠人中,骤得张、秦、黄、晁及方叔、履常辈,意谓天不爱宝,其获盖未艾也。比来经涉世故,间关四方,更欲求其似,邈不可得。以此知人决不徒出,不有立于先,必有觉于后也。"

稠人,众人的意思,苏轼说他在众人中,发现了张耒、秦观、黄庭坚、晁补之、李廌、陈师道六个人。后来行走四方,却很难在遇到他们这一类人才了。

其中陈师道与李廌与苏轼相交比较晚,但是陈师道是苏轼举荐作官的,李廌“以文章见知於轼”。所以又有"苏门六君子"之说。六君子又被称为”六学士“,包括四学士在内。

南宋有《苏门六君子文粹》,据说编辑者可能是南宋词人陈亮,已经把陈师道与李廌列于苏门之下。另宋人邵浩《坡门酬唱集引》说:

"取两苏公兄唱弟和,及门下六君子平日属和两公之诗,摭而录之,曰《苏门酬唱》。"

陈师道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后山诗话》的作者。他和黄庭坚都是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人物,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陈师道与赵挺之是连襟,不过他对这个连襟深恶痛绝。因为在冬天参加朝廷的祭祀活动,陈师道的夫人去赵挺之家借了意见棉衣给他穿,结果陈师道大怒,宁肯挨冻也不穿赵家的衣服。结果被冻病,不久就去世了。这一年是1102年,苏轼刚刚去世不久。

李廌即李方叔。四学士都是进士,而陈师道也曾经被举荐作官,只有李廌是苏门六学士之中唯一的布衣。

《宋史·李廌传》记载,苏轼被贬黄州后结识了李廌,看过其文章后苏轼赞叹“你的文才,足可以与万人敌的将军媲美”。但是苏轼知贡举时竟然走眼没有录取他,还专门做诗宽慰李廌。诗云:

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我惭不出君大笑,行止皆天子何责。青袍白紵五千人,知子无怨亦无德。买羊酤酒谢玉川,为我醉倒春风前。归家但草凌云赋,我相夫子非臞仙。?

李廌后来有参加过科举,但是都名落孙山。他并没有因此而怪罪于苏轼, 《宋史》记录,李廌对于苏轼感情很深,在苏轼去世以后还专门作文祭奠:

轼亡,廌哭之恸,曰:“吾愧不能死知己,至于事师之勤,渠敢以生死为间!”且作文祭之曰:“皇天后土,鉴一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万古英灵之气。”词语奇壮,读者为悚。《宋史》

1109年,李廌以布衣身份去世。

三、苏门后四学士

前面节选《古今词话》时说过

东坡有二韵事,秦、 黄、 张、 晁,为苏门四学士。每来,必命取密云龙供茶,家人以此记之

说苏黄等四学士登门时,苏轼一定取好茶密云龙招待,所以家人便记住了。这段话后面还有故事:

廖明略晚登东坡之门,公大奇之。一日又命取密云龙,家人谓是四学士;窥之,则廖明略也。

据说廖明略登门时,苏轼也让人取密云龙招待,家人以为四学士又来了,没想到这个人是廖明略 。

廖明略即廖正一,号竹林居士,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东都事略·廖正一传》记载:

“元祐中,苏轼在翰苑试 馆职之士,得正一对策,奇之,除秘书省正字。……轼门人黄、秦、张、晁,世谓之四学士,每过轼,轼必取密云龙瀹以饮之。正一诣轼谢,轼亦取密云龙以待正 一。由是,正一之名亚于四人者。”

苏轼任考官的时候,发现廖明略对策奇妙,因此另眼看之,以四学士的蜜云龙茶招待他,令其名声大作。

后四学士的说法最早源自宋朝韩淲的《涧泉日记》:

廖正一明略、李格非文叔、李禧膺仲、董荣武子,时号后四学士,明略有《竹林集》,文叔有《济北集》,膺仲、武子文集未之见也。

韩淲,字仲止,号“涧泉”,南宋著名诗人。他说后四学士有廖正一、字明略,李格非、字文叔,李禧、字膺仲,董荣、字武子。

李格非是李清照的父亲,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 哲宗元佑六年(1091年)时,李格非"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在馆职,俱有文名,称为苏门"后四学士"。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朝廷内排挤元佑旧臣。李格非也是"元佑党"一员,因而被罢官。李格非大约1108年左右去世,中年六十一岁。

李禧、董荣两个人不甚有名。

结束语

苏门四学士分别是秦观 、黄庭坚 、张耒 、晁补之;苏门六君子加上了陈师道和李廌二人。

苏门后四学士是廖正一、李格非、李禧、董荣四人。所以,“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学士”+“苏门后四学士”,其实一共只有10个人。

@老街味道

观宋填词109 岳飞的痛苦反映在这3首词中,可以看出赋比兴的区别

观宋填词108 胡铨是个猛人 上书要斩秦桧并竿之藁街?


内容底部广告位(电脑)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经济学门类专业有哪些(吐血整理!20种选科组合对应大学专业一览表,收藏备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