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一年级孩子的语文老师在群里发消息,今天刚学了爸爸和妈妈两个新词,让孩子们用这两个词造句,虽然30多位同学来自不同的家庭,但孩子们造的句子却出奇的相似,最多的两句话是:我的爸爸很忙,妈妈对我很凶”。很长时间没有家长回应老师的消息,最后一位妈妈首先表态打破了沉默,我要反思我自己。这句话瞬间引起了共鸣:以后在凶孩子之前,一定要默念三遍“亲生的”。
都说童言无忌,但很多时候家长根本就没有给孩子说真话,说实话的机会,特别是在教育的问题上,家长从来都是站在“为你好”的角度出发,容不得孩子不听话,更很少去认真倾听孩子的需求。孩子在课堂上的反映,自然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感受。
爸爸的“忙”和妈妈的“怒”都是口是心非
在最需要陪伴的年纪,爸爸忙于工作,早出晚归是常态,即便是周末,很多爸爸也不一定愿意呆在家里好好与孩子相处。去年国庆假期的时候一家人去青岛旅游,路上跟一位滴滴司机聊起来,说假期还出来载客太辛苦,他笑笑说,跑车自在,在家带孩子才叫累,还不如出来挣点油钱。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妈妈的理念,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妈妈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孩子什么时候开始上辅导班,上什么辅导班,学习成绩要达到什么样子,都是妈妈说了算。为了孩子的教育,妈妈们就跟打了鸡血一样充满斗志,这也直接导致孩子的教育成为家庭开销的主要部分。更揪心的是很多妈妈由于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经常容易用力过猛:孩子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成为常态。
孩子对父母的期望不亚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当父母对孩子有着高期望值的时候,孩子对父母同样存在很高的期望,只是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懂事,不懂得自己的期望是否合理。只不过家长的期望是希望孩子听话;而孩子的期望是我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换一句话说,家长是希望孩子变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而孩子想的是我要成为我自己。
不管什么年龄,都可能存在这样的矛盾,在孩子还比较小的时候,他们往往只能以顺从或者哭来表达不满;等稍大之后就可能会出现叛逆期。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太多诸如爸爸太忙,妈妈太凶的场景,他们的叛逆实际上代表着对父母已经失望,因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而又不得不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而疲于应付。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很多父母似乎并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绝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围绕学习成绩展开的,不管是在家辅导作业,还是把孩子送到课外辅导班,知识的传授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因为几乎所有家长都有一个共识,好的教学资源就那么多,自己不去帮助孩子争取,孤独的孩子就能被别的家庭打败。
不能说这是不好的方式,毕竟在家长的推动下,孩子会少走很多弯路。1999年的时候,留学哈佛的女孩刘亦婷轰动了全国,不仅仅是因为在留学生相对稀罕的年代,她去了哈佛,更在于他母亲写的《哈佛女孩刘亦婷》销量突破了280万册,在当时来说,就是最流行的畅销书。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很大家长对刘母的家庭家庭教育近乎崇拜。
多大学要学会爬,多大要学会走路、多大要会说话、多大要会几位数的算术,以小时为单位规划学习时间,从0到18岁,每一阶段都用相应的培养教育方式和不同内容,时刻灌输“学习是头等大事”等理念;书中还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描述:刘亦婷的妈妈为了锻炼她的意志力,让年幼的刘亦婷手握住一块冰块,坚持数分钟,直到她感觉有小针在手心上跳舞。在现在看来,这几乎是在虐待。
从中可以看出来,刘亦婷的成功,不同于以往很多天才神童,而是来自于家庭教育。而这种教育方式又是很多家长想做但是又没有做好的事情。
因为绝大多数孩子都只是普通人,很多家长也并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很难像刘亦婷和她的母亲一样配合得天衣无缝,反而很多孩子难以承受强大的压力,出现各种不该有的心理健康问题。
爸爸的参与,妈妈的理性对孩子影响重大
对普通孩子来说,需要的也许就是爸爸不忙,有空可以陪我,妈妈不凶,可以温柔地对我。看似简单的要求,却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首先是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到位,会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形成很好的影响,在孩子心目中,爸爸往往是最强大的英雄,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而爸爸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喜欢和孩子玩闹,孩子更容易接受爸爸,但是在管教时有更加严厉,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爸爸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因为爸爸有更高大的形象,孩子会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方式,从而更容易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而妈妈则不一样,对孩子凶往往只是体现在言语上,实际上则是心慈手软,甚至在爸爸教育孩子时,忍不住要出来保护孩子,实际上就是双重标准,很多教育理念很难执行下去,孩子在熟悉了妈妈的套路之后,往往就变得疲沓,对妈妈的吼叫无动于衷,甚至产生蔑视的心态,特别是在孩子长大,学到的知识,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而妈妈受限于知识储备,在学业辅导上越来越无力的情况下,任何说教的言语都显得苍白,反而可能因为经常发脾气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第一步:与孩子一起,增进亲子关系
上周期中考试结束,开了本学期第二次家长会,班主任说的第一句话:希望爸爸妈妈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秋天的景色,不要一直待在家看电视或者送到辅导班补课。因为才一年级的孩子,却非常缺乏想象力,刚刚教过四季,大部分孩子能想到的只有夏天的西瓜和冬天的雪,对春天和秋天很多孩子几乎没有概念,即便能想到的也只是只言片语,纵然在课堂上和辅导班学到再多的知识,也会因为缺乏想象力而失去创造力,长此以往,孩子就可能失去观察能力,成为只会解题的“乖孩子”。更何况,周末一家人出游,无疑是增进家庭亲子关系最好的方式。
第二步:满足孩子的要求,培养孩子的兴趣
增进家庭亲子关系,只是良好家庭教育的第一步,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因为这是形成良好沟通的条件。前面已经说过,家长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孩子对家长同样有很高的期望值。家长要做的就是要知道孩子的期望是什么。对孩子来说也许没办法完整清晰地表达,但是他们会通过一件件事情来告诉你他想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比如说,家里的熊孩子喜欢把酱油,花生油,洗衣粉倒进水里,美其名曰“做实验”,着急的家长也许会立刻制止,一来浪费,二来弄得满身满屋子也不好收拾,但这其实就是一个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做实验的机会,爸爸就可以充当指导老师的角色,让孩子观察把不同液体混在一起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一方面可以增长孩子的课外知识,也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第三步:循序善诱,不要急于说“不”
“不”代表拒绝,但是这个字最开始都是家长嘴里说出来的,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是因为看到了孩子要求的不合理,所以断然难以满足。但在孩子的角度来说,就相当于自己的要求和期望没有得到满足,这与家长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而孩子心理抵触是一个道理。如果感到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就断然拒绝,孩子就会有样学样,而且会更加任性不理智,只要不开心,任何事情都可能说不行,不可以。一场家庭战争就不可以避免。
要解决这一点,最重要是要养成好习惯,也要允许孩子有犯错的空间。晚上一家人出门看戏,我带着两孩子走在前面,哥哥突然要求吃棒棒糖,并邀请弟弟发动攻势,举手表决,我独木难支,2:1败下阵来。无奈给两熊孩子买了棒棒糖。
因为以前开家庭会议,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弟弟一起参与,凡是有家庭重要决定,都由大家举手表决。正常情况下都会是4:2或者5:1,因为弟弟还小不懂事,所以经常是“两面派”。很多事情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理由让孩子无话可说,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心理并不服气,但是之所以还能听话,就是在他心理形成了一种规则意识。作为父母也是一样,既然用规则来约束孩子,自己也要受到规则的约束,一旦自己开始破坏,就会在孩子面前失去信用,今后也很难让孩子遵守规则了。但孩子只要养成规则意识,就不会轻易去打破,这才让家长有机会去跟孩子好好讲道理。孩子也才可能认真地听进去。
第四步:发现与孩子相处的乐趣
当一切都理顺以后,爸爸妈妈也许会发现,带孩子也许不是那么累,反而会有很多乐趣,把孩子的童言童语记录下来,你会发现这就是一本最有趣的故事会。当孩子上大学之后,孩子还能每天絮絮叨叨跟你讲在校园里的趣事,你会感受到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因为很多家长已经体会到,从孩子离开家到大学那一天起,自己的心其实也跟着跑了,但是自己给予的关怀,换来的可能就是几句“嗯”,“知道了”,“我很忙”甚至是“烦不烦啊”。那时候你也许会发现,原来自己做的只是感动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