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毛主席是如何点评刘备的?他有两个致命缺点,注定他无法统一三国)

毛主席是如何点评刘备的?他有两个致命缺点,注定他无法统一三国

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尤其喜欢读三国。

而对于三国的刘备,伟人有着独特的见解,认为刘备有两大致命缺点。

所以才导致其无法恢复汉室,统一三国,最终败给陆逊,导致蜀国元气大伤,跌落谷底。

那么,伟人具体是如何点评刘备的呢?从伟人的点评中,又能看到什么样的智慧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伟人对三国人物的点评,并非主观臆断,他对于三国,有着很深的研究和理解。

伟人读三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伟人小时候。

1893年12月26日,伟人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的一个农民家庭。

在他小时候,不管是在家里还是村里,书籍都非常稀少,而且大多数是启蒙读物,唯一比较高深的书就是《三国演义》。

(清代三国演义)

因此,伟人在识字之后,便借到这本书开始读了起来。之后,他渐渐对其入了迷。

这时的伟人,最喜欢的是书中斗将和用计的精彩故事。

而第二个阶段,是青年时期。

1913年,伟人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开始了更精深地学习。

在校期间,虽然他对《三国演义》依旧非常喜爱,但时间更多的还是花在了钻研正史《三国志》上。

与此同时,伟人也正式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组织学会、创办学刊,宣传革命思想。

他在创作文章的时候,往往爱援引三国时期的历史事实,作为说理的依据。

这时的伟人,对于三国有了比较清晰地了解,并将其与实际情况初步结合,从而第一次露出了锋芒。

伟人读三国的第三个阶段,是其成熟时期。

从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起,伟人开始了领导革命的历程,并且这个历程伴随了伟人此后的全部生涯。

在这段时期内,伟人除了继续读《三国志》外,还开始将其与革命实际全面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这时的伟人,锋芒毕露又不失内敛。在品评人物方面,他运用唯物辩证法,力求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历史人物。

尤其是在评价三国刘备时,尽管伟人对他的评价概括起来只有一句话,但将这方面做到了极致。

而伟人概括性点评刘备的前半句话,是其“善于用人”。

1957年3月20日,伟人乘坐飞机飞过镇江上空时,有感而发,开始挥毫书写著名宋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当他写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这一句时,就顺势给身边的警卫员聊起了曹操和刘备的历史。

尽管在曹刘中,伟人更加推崇曹操,不过他还是认为,尽管刘备略逊曹操一筹,但刘备会用人、能团结人,所以最终能够成就大事,这一点是不得不佩服的。

而刘备的善于用人体现在哪些具体事迹上呢?伟人对此也有评价。

1957年7月9日,在上海的一次干部会议上,伟人引用三国里的原文。表示不管在历史还是演义里,刘备得了诸葛亮,确实是“如鱼得水”。

在伟人看来,刘备很有组织能力,他就是领导者,诸葛亮就是群众,一个被领导,一个被领导。如今国家的群众工作,就要像他们一样,做到如鱼得水。

据警卫员回忆,其实伟人一直爱用鱼水关系来形容部队同群众的关系。

早在1929年,伟人就强调,只有把根子扎在群众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伟人的一生中,他最推崇的两个三国人物,除了曹操就是诸葛亮,认为他们不仅仅是在三国,在历史上也是一流人物。

尤其是诸葛亮,伟人认为他完全符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一描写。

而且诸葛亮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让人感动。

因此,伟人对刘备也爱屋及乌,认为正是因为他善于用人,敢于放心地交出大权,所以才能得到像诸葛亮这样德才兼备的智士辅佐。

当然,刘备善于用人也不只是体现在诸葛亮身上。

伟人曾指出,看《三国演义》,有一个重点就是要看刘备的组织。

刘备带领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一帮北方人,去到了南方建立“根据地”。

在他的团结下,北方团队不仅没有闹乱子,反而还和南方的“地方干部”相处得很好。

并且这种团结,也不是表面上的虚与委蛇,而是通力合作。

南北两个团队共同打造了蜀汉,使得其能凭借西南一隅,对抗强大的曹魏。

因此,伟人曾不止一次说要向刘备学习、看齐,指出了刘备弱能胜强、新生力量战胜腐朽势力这一必然规律。

不过,伟人固然对刘备推崇备至,大力赞扬他善于用人这一优点,但与此同时,他还指出了刘备的两个缺点。

刘备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缺点,便是“好感情用事”。

1949年3月24日,伟人路过刘备老家涿州时,对左右陪员说道,刘备从一个织卖草席草鞋的小贩,奋斗了20几年,才夺取了湖北和四川,最终站稳了跟脚。

但他好感情用事,这是他一生最大的败笔。

之后,伟人以著名的大意失荆州为例,指出尽管刘备伐吴的原因是吴国袭杀了关羽,可是刘备自己也要为关羽的死负责。

刘备和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后,感情一直很好,甚至睡觉时都要睡一个铺。

因此,刘备在夺取荆州后,将镇守此地的重任,交给了最信任的关羽。

然而,关羽这个人骄傲自大,根本不是一个合适的领导者。他向来看不起吴国,对“东联孙吴,北拒曹操”的正确方针也是置之不理。

而这也最终导致了蜀吴联盟破裂,吴国攻打荆州,关羽败亡。

此外,关于刘备感情用事,伟人又举了一个例子,那就是夷陵之战。

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后,愤而起兵准备攻打吴国,为结拜兄弟报仇。

蜀汉臣子听闻这件事后,都来苦谏,上陈得失。

结果,刘备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不仅不听劝,甚至还将诸葛亮的劝表丢在地上,一意孤行,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伟人对此评价说,刘备此举实在是因小失大。

而刘备的第二个缺点,是“志大才疏学识浅”。

1959年3月2日,伟人在扩大会议上指出,刘备这个英雄是厉害的,可以跟曹操同等水平。

但是每当遇到事情,刘备都不能一眼看出来并抓到主要矛盾,总是慢一点。

比如同样是夷陵之战,诸葛亮曾确定过刘备集团的战略方针,即“东联孙吴,北拒曹操”。

伟人指出,诸葛亮的意思是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因此在孙权屡次讨要荆州时,诸葛亮根据这个方针,总是一再软磨硬泡而不生事端,直到最后才归还荆州的小部分地方,这无疑是极为成功的。

而且赵云也明白这个道理,曾劝谏刘备说“目前的头等大敌是曹操而不是孙权,只要先把魏国灭了,那么吴国自然就会归顺。”

然而,刘备却不了解这一点。在关羽败亡后,他不顾曹操正在虎视眈眈,铁了心以高龄挂帅亲征吴国,结果只能是亲者痛、仇者快。

除此以外,伟人认为,刘备的“志大才疏学识浅”还体现在军事方面。

诸葛亮提出过的最著名的策略是《隆中对》,伟人对此曾大加赞赏,不过他认为《隆中对》好是好,但有一个硬伤,那就是这个策略是刘备在执行。

(《隆中对》)

《隆中对》里说先取荆州为基地,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然后图取中原,这个大的方略没有问题。

但是刘备对此执行得非常僵硬,他的兵力本来就比较少,还要拿出一部分攻取益州,这下更捉襟见肘了。

而且刘备攻下益州后,不迁回战略价值更重要的荆州,反而死板地固守蜀中,让本就不好沟通的荆、益更是雪上加霜,这样荆州丢失完全是可以预见的。

另外世人都知道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大破蜀军,靠的是火攻,因此有人曾说,只要蜀军用泥土和石头扎营寨,那么陆逊的火攻就不能奏效了。

然而,伟人却不这么认为。

在他看来,泥土石头扎营寨虽然能够防止火攻,但根源不在这里,而是在刘备。

刘备不懂变通,只会打呆仗,但是他又妄想一击得胜,快速结束夷陵之战,世界上没有这么完美的事。

那么刘备该如何取胜呢?

伟人运用他长期领导革命的经验,分析点明了蜀军的问题在于粮草供应不足,而刘备想要战胜吴军,应该是“打运动战”。

总而言之,伟人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简洁明了地概括出了刘备的优缺点,“刘备善于用人,但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

而这无疑展现了伟人的智慧,所谓读史可以明智,大概伟人也是纵观历史,才能创造新中国的奇迹,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参考资料:

《伟人和“三国”》

《伟人读书笔记精讲》

《伟人点评历史人物》

《伟人眼中的历史人物》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治疗失眠的医院(治疗失眠的医院排名榜)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