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E色度图浅析(二)
CIE 1931 chromaticity diagram
经过CIE的刻意设计,当XYZ三刺激值达到一个均衡状态的时候,就会形成白色。位于(x=0.3333, y=0.3333)位置的点,代表着三原色各占1/3,就是一个理想的等能白光E。中间这一大片,都是各种不同的白色。也就是是饱和度为0的消色(可能是黑色,也可能是白色)。
中,除了专门用于理论研究的、假想出来的等能白光E点之外,还有个非常重要的白点:C点。它的全称是CIE标准光源C,相当于中午阳光的颜色。(注意看一下上图,光源C和E的位置相隔不远,C略比E色温高一点。)
那么从色度图上,如何看颜色的三属性呢?
色相(主波长)
假设现在有一个颜色点Q。
由C通过Q作一直线至光谱轨迹,相交于S点,此时就称Q颜色的主波长为S。S的色相就是Q的色相(一个近似,不完全准确)。
C-Q-S色相近似坐标
纯度(饱和度)
Q离开C点(或者E点)、接近光谱轨迹的程度,称为纯度,约等于饱和度。从图上可以看出,越靠外的颜色点,越接近饱和度最高的光谱色。所以颜色的饱和度是越靠近边界越高,越靠近白点越低。
明度
至于明度嘛。。。色度图是一个二维的图对不对?而色空间是一个三维空间,所以色度图是不包含明度信息的。也就是说,色度图的坐标,标注的是RGB三原色之间的比例,是相对大小,不是绝对大小。白色和黑色对它来说坐标一样,所有低明度的颜色在色度图上都没有,这一点要注意。
色域
我们已经知道,G和B形成的混合色,颜色坐标会在G和B的连线上。反过来说,G和B的连线上所有的颜色,都可以由G和B混合实现。那么,如果再添加一个R光,就会在色度图上形成一个三角形对不对?这个三角形里的所有的颜色,都可以通过RGB三色的混合而形成。这不就是RGB加法色的色域吗?
白色三角色域
这个三角形面积越大,能显示的颜色也就越多。但是,不管如何选择RGB三原色的坐标点,都不可能覆盖整个CIE色域。这就是光谱轨迹的形状所决定的。因此采用三原色混合色生成人眼能看到的所有颜色,从理论上来说就是不可能的。
三角外区域为无法覆盖
为了让显示器达到更大的色域,只能尽量让RGB三原色的坐标越靠外越好,也就是RGB三原色的饱和度越高越好。But,由于材料物理特性的限制,饱和度提高,亮度就会相应的下降。想要亮度不下降,就得加钱。。。所以,一个商业用的显示器,色域一定是综合考虑饱和度、亮度、成本的折中方案。还有一种扩大色域的方案,就是增加一个原色,从三角形变成四边形。多年以前,Sharp曾经在的他家的电视上推出了“四色技术”,在RGB的基础上增加了黄色。从实物的效果看,的确很赞!除了贵没别的缺点。。。
后话:其实不同的观察者,对颜色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如年龄就会影响人对颜色的感觉。所以颜色匹配试验的数据,是对很多人的测试数据取平均,代表了人眼的平均颜色视觉特性。这个实际上不存在的、代表中值水平的观察者,被叫做“标准色度观察者”。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颜色感觉和CIE有那么一丢丢不一样,其实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