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颜系(淡颜系是什么意思啊)

探索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路径与方式

现代时期的教育倡导的是百年教育、立德树人。在新时期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中的具体改革要求和努力方向。以高中语文教育为例,随着语文学科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变革,教育方向逐渐多元化,教育目标逐渐详细化,在这一变化下语文学科教育融入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等内容,需要具体与德育教学相结合,强化课本知识和德育知识的无缝衔接,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品德和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德育教学。

从语文教学和德育教学的意义上来看,高中语文本身就是十分重要的学科,具备较强的人文价值,在德育教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将教材知识和德育内容结合,充分提炼、挖掘其中的价值观,能有效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深度,彰显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语文学科中的知识体系有较强的探索意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蕴含德育内容元素,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实现思想上的成长。具体来看,语文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比如语文人物传记、名著导读中的故事和精神品质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语文阅读、鉴赏、写作等学习内容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美学鉴赏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德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有利于提升语文学科教育深度。语文教育是一门语言类学科,语言技巧、逻辑思维是其重要教育内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从学生身心发展层面入手渗透德育内容,以身作则,保证教育传递的有效性。这一教育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了解自我,实现从学科素养真正向综合素养逐步转变的目标,深化学科教育深度。同时,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实践案例能被学生学习和模仿,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达到德育教学的效果。比如《师说》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可根据这一主题进行择友,同时还能发现评价同伴之间的闪光点和优势之处,进行学习模仿。久而久之,能在交流过程中完善自身人格,以此深化学科教育深度,实现德育教学目标。

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语文德育对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语文德育中蕴含着从古代到现代的所有仁义礼智信等优良美德,是中华民族高尚品质的结晶。学生接受系统地语文德育教学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语文德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文学鉴赏、名句赏析,充分理解古人对历史事件、文化脉络等文化的解读和认知,从而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文化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因此,语文德育与弘扬传统文化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能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从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的方向上来看,语文教学素材中精选了不同时期的文学文本和艺术类文本,包括人物传记、神话传说、语言艺术等内容,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类重要学科。学生要想学好语文,需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较强的语文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如此才能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未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基于这一内容和要求,会着力将德育放置在重要位置上,充分融合德育育人,让语文中的文本素材能达到最大化的教育价值。

从当前德育在高中语文学科中的渗透情况来看,虽然已经有了较大改善,学生学习成效有了明显提升。在新课改目标下,高中语文教师要遵循目标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原则等基本理论基础,在实际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真正体现语文德育的作用。

目标性原则。语文德育教学的目标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能力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以便更好地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自语文课程被纳入新课改体系中以来,教师除了要及时引入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内容、技术和方法以外,还应重视德育教学,确保学生的核心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念都能得到全面提升。在语文德育教学中,目标性原则十分重要,因为这一原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定位学习阶段,明确已经理解和即将掌握的语文知识,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融合德育教学内容,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育原则。语文德育的实践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培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实践性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能帮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将所学理论外化到日常生活、学习甚至今后的工作中,继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达到知识内外衔接的效果。

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指的是学生理论知识和行为素养相结合进行教育的原则。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认知,对外界事物有着独特的看法和视角,教师依据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甚至可能会引起学生排斥心理。因此,需要教师在显性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知识传授、实践引导、案例教学,在隐性教育中以德育活动、公益志愿、言行举止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其特定的品质和能力。教师还需从兴趣爱好角度入手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在课堂理论教育和平时德行引导中渗透语文德育内容,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从当前德育教学在高中语文学科中的融合实践上来看,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励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教学理念和教育内容也在不断细化和丰富。为紧跟时代发展要求,语文教师还需根据学生的学习与表现,有选择地融入不同德育内容,让德育与教书相结合,实现全过程育人,如此能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内容的同时还能保持对语文学科高涨的学习热情。基于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探索二者的结合路径。

注重文本理解和分析,渗透德育理念。语文德育中的文本理解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理解文本的表层意思,还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从而达到德育内容提炼和挖掘的目的。例如,在阅读《红楼梦》时,学生不仅要理解故事情节,还要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性、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再从中领悟文本资料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内容,最终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语文教学中,经典文本经常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所以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诵读经典,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情感。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诵读,通过对核心句式、优美语句的反复鉴赏,或者采用自由背诵、竞赛背诵等速读模式,品味语言艺术和语言魅力,达到德育渗透的效果。

注重方式灵活变化,体悟德育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德育主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比如,教师可在第二课堂中设计一些名著阅读、课外阅读、写作、演讲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其了解和掌握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还可借助信息技术,将名著影片、纪录片和相关视频播放的形式给学生呈现,要求其分角色朗读、心得感悟分享或者开展场景角色扮演,以此深化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程度,感悟德育教学内涵。另外在课堂互动中,教师还可组织开展辩论、成语接龙、对联猜谜等教育方式,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注重丰富教育内容,凸显德育主题。在日常教学开展中,教师德育教学时,除了要注重方式变通,还需要开阔视野,拓宽教育内容。比如在阅读名著方面,教师可以选择《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名著,给学生普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背后的文化形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课堂讨论方面,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道德问题或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如“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如何看待鲁迅文学”等,引导学生了解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比如在学习《祝福》这篇课文中,教师可让学生拓展学习一些鲁迅的其他文学名著,让学生对鲁迅的笔法风格、写作技巧等特点进行初步把握,然后再立足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人物形象的描述,从而让学生在感悟和表达中得到价值观的升华,真正实现德育内容的渗透化教育。

注重实践活动设计,巩固德育教学。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是深化德育教学的一种有效教育方式,学生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衔接性学习,能在实践过程中感受语文学科中的德育育人内涵和育人思想,进而深化自身对德育学习的新认知。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可根据教材篇章中的案例内容,设计一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活动,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和感受,引导其认识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实践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特殊节庆的志愿服务活动,如义务劳动、环保宣传等,引导学生感悟节庆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德育素养。

(作者:邰高娃,内蒙古艺术学院中级讲师;本文系2021年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1FZJG08]研究成果。)

来源: 光明网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雪中悍刀行鱼幼薇(雪中悍刀行鱼幼薇喜欢徐凤年吗)(《雪中悍刀行》鱼幼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