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宫妃子共有8个等级,皇帝选女人的要求原来这么严
在清宫剧中,时常能看到皇帝后宫中的妃子会依据自身妃位高低向高于自己的妃子欠身行礼,还可能因为礼节不周到受到责罚,也有仗着自己的地位无端欺压别的妃嫔的事情也是见怪不怪。你知道吗,其实清朝后宫妃子的等级划分也是大有学问的。
清代嫔妃,是清圣祖康熙制定的妃嫔等级,他沿袭明朝旧制,创设了“东西六宫齐备,位号明确,等威明辨”的后妃等级制度,主要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这8个等级,《清史稿·后妃列传》记载明确:“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除皇后外,其余妃子全部分居东西十二宫。
从秀女就严格把关
清王朝把选择后妃看成一大政治,清王朝选择后妃,主要从满族中挑选,其次是从蒙古贵族中挑选,目的是为了加强与蒙古贵族的联系。
清朝宫廷选美,即所谓秀女,首先必须是血统纯洁的官员的女子,以保持满洲贵族的尊严和特权。在保证血缘和社会地位高尚的情况下,才会再讲女子的美貌与素质。
选择作为后妃的秀女有严格的条件。清制规定秀女一般从满、蒙八旗中遴选,凡年龄在13至16岁,身体健康无残疾的旗籍女子,都必须参加阅选。如因故未能参加的秀女,则必须参加下届阅选,不然就算秀女已经年满二十岁也不能出嫁;未参选的秀女不允许和他人成亲;若是因为身体残疾无法参选,必须层层上报,皇帝认可后才能免选,否则违反规定的秀女将受到严惩。
封妃的途径和方式
若是用皇室比作普通百姓家中,那么皇后是“正妻”;皇贵妃、贵妃、妃、嫔这四等高等妃嫔是“妾室”;而“嫔”之下的“贵人”、“常在”、“答应”则就是民间俗称的“通房丫头”。每一个妃位每往上一点,权利也就多一点,除了皇后这一最高级的绝对权力,例如由贵人升到嫔,那就相当于从“通房丫头”升到“妾室”,也算从丫鬟升到半个女主人,所以她们至少要升到“嫔”才有足够争抢和向高处爬的资本。
“嫔”为的妃子可以有自己单独的宅邸,也可以抚养自己的孩子,就不用忍受骨肉分离之痛。所以最有效,也是我们在影视艺术中最常见的就是“母凭子贵”,拥有皇帝的子嗣,更有了说了挺直腰板说话的底气,
此外,从选秀起就已经限制了是官家女子,所以大多的妃嫔身后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家族势力,家族势力强的,受到其他妃嫔忌惮、奉承,在后宫的日子也会好过些,皇帝也会出于维护、拉拢妃子亲族的需要,提升妃子的妃位。这样的利益是相互的,后宫妃位高的,也能给家族带去庇佑甚至是增强家族在朝堂的影响力,这是一个双向影响和支持的关系。
明确的等级观念和权利区别
等级在册封上就有所体现,册封皇贵妃、太子妃、贵妃、亲王妃、世子妃用金册;册封妃、郡王妃用镀金银册;册封嫔用银册;册封贝勒夫人及以下用纸册;贵人、常在及答应无册。
常说官大一级压死人,虽说她们都是皇帝的女人,但这句话在她们身上同样适用。皇后是后宫之主,皇后别称中宫,在宫中称主子,妃嫔只是小主而已,皇后才是六宫统帅,在后宫有着绝对的权威。妃嫔每天早上梳洗之后都要到皇后寝宫向皇后请安,侍候皇后梳洗,要是皇后要把凤驾移至哪位妃嫔处,那妃嫔得像迎接皇帝一样在门外迎接,同样的,如果妃嫔犯了宫规,也是由皇后出面管理和解决,皇后可以用祖宗家法的名义申诫,或者杖责妃嫔,后宫无人敢阻拦,就连服饰上也要注意,妃嫔是不能穿戴明黄服饰,这也是只有皇后才能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