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瓜洲有戏
在中国,接受过完整小学教育的人鲜有不知道瓜洲的。在海外,瓜洲则是一枚乡愁的邮票,炎黄子孙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在吟诵包括瓜洲的古诗词中聊解乡愁
瓜洲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IP。历史遗存不多,在过去是短板,但在数字经济年代,其动人的传说、美丽的诗篇,经过文化创意的创造,也许会成为文旅小镇发展的强项
文 | 李广春
6300多公里的长江沿线,滨江小镇多不胜数,但有瓜洲这样名气的屈指可数,我们为此无论怎样自豪都不为过。史书、诗词、美文中的瓜洲令人心驰神往: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等等,无形之中不停地为瓜洲做免费大广告。在中国,凡是接受过完整小学教育的人鲜有不知道瓜洲的。在海外,瓜洲则是一枚乡愁的邮票,炎黄子孙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在吟诵包括瓜洲的古诗词中聊解乡愁。只要有机会,大家都想到诗渡瓜洲看看,以了却心中的夙愿。
江河交汇,承南启北,漕运重镇,富庶之地,传奇故事经久不衰,重大事件有案可稽。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纯属小说家言,固然不足为信,但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经网络传播的放大,瓜洲成了一个挡不住的诱惑。正史的庄重,野史的谐趣,民间的传闻,虚实相间,混搭传播,几成戏说,不过此类戏说反而为诗渡瓜洲增添了传奇色彩,愈发激起了好奇的想象。按理讲,这么好的资源,这么大的名声,瓜洲旅游应红红火火,但可惜的是,这么多年始终是不温不火。尽管瓜洲面貌也在变,但新增的亭台楼阁、宽阔马路、绿化景观,只能为旅游奠定基础,离真正的旅游业形成还是相去甚远。
这是一个变革的年代,守正创新破了僵局、开了新局。文旅小镇的开发建设也不例外,不变的是社会需求不断在变。只有敏锐捕捉社会需求变化,及时更新发展理念,科学调整发展思路,小镇旅游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旅游而言,人们不再满足有没有,更多追求的是好不好。
文旅小镇的开发从捷足先登的独领风骚,到铺天盖地的同质竞争,需求倒逼供给不断翻新,谁不变革谁就会被淘汰出局,于是大家拼命找生路,努力做到独辟蹊径。回顾三十多年的文旅小镇发展史,研究角度多种多样,但结论大同小异。如果从接受美学角度来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视角美学,人们从上世纪80年代的大拆大建中幡然醒悟,倍加珍惜遗存下来的古城古镇,节假日拖家带口到小镇放飞心情,走一下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尝一碗风味独特的小馄饨,买一把摇着就响的拨浪鼓,那感觉真是太美了,人们从中找到了乡愁,小镇从此发展了旅游。第二阶段是生活美学,小镇的好看已不再能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参与互动体验的好玩成为文旅小镇的新生命,便捷健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实景演出、文化主题活动等旅游项目的充实,为文旅小镇摆脱“千镇一面”找到了突破口,让人们满足了更加多元的精神需求。
凡事一窝蜂,赢家终有限。不走寻常路是文旅小镇的生存法则。我们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说这话固然很自信,但前提是需要实力。当生活美学的文旅小镇比拼刺刀的时候,文旅小镇升级也就到了关键时刻——那就是人们对文旅小镇经历了好看、好玩阶段以后,更多考虑的是好看、好玩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喧闹之后归于平静的思考,人们开始探究小镇上的文化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我们从中受到什么启迪。这就是第三个阶段,意义美学。
基于意义美学的文旅小镇,是当下最新动态。有识之士已敏锐捕捉到这一悄然而至的机遇,做策划,建平台,找风投,与时间赛跑,力求在业界继续领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一场大考,考的是能否从惯性思维中走出来,考的是能否从用户需求出发提供有效供给,考的是能否从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抓住机遇。能否考好,创新发展理念是前提。它不仅要考虑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还要谋划文化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更要推动文化与消费的互动配合,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重构新模式,催生新业态,让文旅小镇成为新产业的高地。
认清形势,把握趋势,培植优势,这是换道超车的基本要求。文旅小镇的大同小异、审美疲劳、竞争内卷,很难吸引游客。过去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但抱残守缺就会成为发展羁绊。谁能冲破成功的束缚,敢于自我革命,敢闯敢试,谁就能胜人一筹,换道超车。
文化与旅游融合,虽已破题,但还未完整答题。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如何在大旅游中开发成适销对路的产品,作为一种资本如何在大旅游中发挥牵引作用,作为一种产业如何在大旅游中彰显魅力,诸如此类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解决,又遇上文旅小镇转型升级的倒逼,以旅塑文,以文彰旅,任重道远。
文化与科技结合,数字经济这一关键增量的出现,5G、大数据、区块链、VR等网络技术,使无中生有成为可能。文旅小镇摆脱了重资产投入的路径依赖,即或建设也不仅单纯是为了好看,更多的是好玩好用好买。运用现代高科技可以增强虚拟现实,更好地满足年轻人刷屏需求,以掌上的好看引发线下的好玩,在体验好玩的同时,为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的探索,激发大家对文明探源的好奇、文化传承的思考。
文化的生产消费因网络技术的耦合,无形之中催生了文化创意的数字经济,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因互联网技术平台而集聚,文化生产围绕年轻人求新求变求异的需求而源源不断,大浪淘沙的激烈竞争使得文化产品日臻成熟,风险投资追新逐高,会孵化出一批新的数字企业,从而让文旅小镇有了美学新内涵,在文旅小镇业态培育上有了新的竞争力。
瓜洲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IP。历史遗存不多,在过去是短板,但在数字经济年代,其动人的传说、美丽的诗篇,经过文化创意的创造,也许会成为文旅小镇发展的强项。瓜洲在国家文化地理上地位举足轻重,它远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戏说的那么简单,更多是中华文化传播的时代价值,这才是瓜洲文旅小镇意义美学思考的逻辑起点,文旅产品开发的原点,新兴业态催生的重点。
瓜洲是个大码头,典籍中的瓜洲交通地位突出,对国家繁荣地方发展功不可没。诗词中的瓜洲风情万种,气象万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可或缺。传说中的瓜洲民风纯朴,人杰地灵,生活故事透露出人情世故的机智。历史上的瓜洲浓墨重彩,当代的瓜洲也是可圈可点,瓜洲诗渡公园在扬州众多园林中面积并不大,但名气却很大。这其中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有紧密的文化传承,有丰富的文化创造,承载了瓜洲人的光荣与梦想。不少没来过扬州的外地人都知道有个古渡公园,到扬州总想去参观一番。不过瓜洲确实值得一去,它有非去不可的理由。新中国成立后有8个国家的总统或副总统来过,每当谈到这些,瓜洲人自豪满满。
鉴真东渡的故事耳熟能详。鉴真大师受日本之邀,在遣唐使的安排下6次东渡,5次经过瓜洲,终于将大唐文明传播至日本。他在日本虽仅生活了10年,但其影响了日本上千年,被日本人民尊为律学开山祖、医药始祖、豆食业祖师。上世纪80年代初,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唐招提寺回国省亲,由上海的专车护送,从镇江过江抵达瓜洲古渡码头,回到扬州大明寺。友谊由此升温,城与城结为友好,民与民相互走动,经济贸易互通利好。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彰显了以鉴真大师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无私贡献。我们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仍需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下功夫。如何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把老故事讲新,大道理讲活,是一个高智力的活动。把有意义的做得有意思,得借助网络技术,将文化数字化、场景互动化、展列生动化、讲解时尚化,用高科技开发出年轻人喜爱的数字文化产品,又何尝不是文旅小镇开发的新业态呢?
定位意义美学的文旅小镇,鉴真东渡是其重头戏。重头戏能否演好,瓜洲能否提供无限广阔的大舞台,编出大有看头的好剧本,找到身手不凡的好演员,选到数字文化研发生产的专业机构,关键看地方官能否做个协调各方整合资源的好导演。据说瓜洲已将文旅小镇进一步聚焦定位为戏剧小镇,戏剧学院也有望落户瓜洲。此举如果能称心如意,瓜洲有戏的锣鼓就敲起来了。再加上开发文化IP专业团队的加盟,我们坚信有戏的瓜洲文旅小镇会更精彩。 (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