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炸美利坚,日本六发巨兽G10N“富士山”重型战略轰炸机
二战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推进,轴心国日渐不利的局势已经可以预判最后胜负,总体战争潜力弱于同盟国特别是美国。想要翻盘重新占据战争初期有利态度,对于德国、日本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前者以闪电战快速取得欧洲战场优势,但却在苏联连遭败绩退守本土。后者凭借航母以及战术应用的突然性,在珍珠港将美国太平洋舰队打了个落花流水,独霸太平洋没多久就被发挥出战争潜能的美国一路锤回本土。
随后二战军工狂魔身份曝光的美国,打造出无数远程战略轰炸机对两国展开战略轰炸,前期由B-17、B-24等充当主力,后期由更先进载弹量更大的B-29接手。在美国长时间战略轰炸下德国、日本叫苦不迭,虽然两国都有意报复轰炸美国本土,但现实情况是前者和美国远隔大西洋,后者和美国中间摆了个大平洋,想炸也是有心无力。
当然,这两个难兄难弟既然有侵略世界的野心,同样也有拨除眼中钉——美国的决心,光挨打不还手的事情肯定忍不了。于是德国造出了汉斯版B-29——Me-264超远程战略轰炸机,造型酷似B-29、性能实现完美超越。最大起飞重量56吨、最大飞行速度56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15000公里,只是二战后期德国实力不允许原型机被炸毁在地面,Me-264就此失去远征美利坚的机会。
Me-264超远程战略轰炸机
作为盟友,同病相怜的日本同样有轰炸美利坚的需求,也需要一款能够飞越大洋(太平洋)的重型轰炸机,它就是——中岛G10N1 “富士山”重型战略轰炸机。
研制背景
正如前面提及,太平洋战争在日本一手操办下越打越激烈,实力不济利用偷袭占了一把便宜,然后就被轰的鸡飞狗跳。光挨打却没有还手之力的日本开始了各种骚操作,比如:利用大西洋西风带,将携带有炸弹的热氢气球放飞到美国,然后在定时器作用下投放燃烧弹和炸弹。还有以潜水艇携带小型飞机,抵近美国海岸线进行轰炸,可以想象以这种数量和规模进行攻击,所带来的伤亡几乎可以忽略。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9月,日本伊-25号潜艇携带零式水上侦察机成功对美国俄勒冈州进行了“轰炸”。该机太过于小巧仅能携带两枚30千克或者两枚76千克炸弹,破坏力有限不过意义却相当重大,这是讫今为止外国军用飞机攻击美国本土唯一成功案例。
放飞舰载零式战斗机
相比接下来的计划这些统统都是小儿科,1942年初,还沉浸在珍珠港大胜的日本国民中有一个相对清醒者,他就是中岛飞机公司经理中岛知久平。作为资深航空从业者对美国航空工业潜力相当了解,此时已获悉美国正在打造B-29战略轰炸机(1940年开始研制),预计可能在两年之后具备对日本本土轰炸能力。为扭转预想中可能出现的局面,他提出了一个Z型机计划,以大航程机群远征美国进行轰炸(甚至空降作战),打击工业设施和航空基地以遏制美国将要发动的攻势。
Z型机计划包括三种机型:轰炸型、雷击型、运输型,中岛知久平虽然看出问题所在但解决的方式有点过于狂热。他写了一份长篇文章《必胜战策》,计划以4000架Z轰炸机,2000架Z扫射机,5000架Z运输机,分批次空降300万陆军攻占美国。这个想法过于夸张大家就呵呵带过,我们还是了解该计划中的远程Z轰炸机,作为航空后起之秀二战日本在大型轰炸机上还是颇有建树。
看下面对比图,接下来要研制的G10N“富士山/富岳”重型战略轰炸机,大小性能超过B-29已经接近战后研制的B-36以及B-52。
对比图
研制历程
1942年,随着Ki-77洲际飞行验证机研制成功,高达18000千米的航程解决了日本与美国之间往返可能性。也为海军研制超级洲际轰炸机提供了技术基础,深受鼓舞的日本海军决定由中岛公司进行预研,并于1943年4月,正式启动代号G10N1“富士山/富岳”重型战略轰炸机研制,也就是Z型机方案中的超级轰炸机。
Ki-77洲际飞行验证机,双发单垂尾,最大起飞重量16725千克、最大飞行速度440千米/小时、最大升限8700米、机组成员6-8名。
Ki-77洲际飞行验证机
G10N1“富士山/富岳”重型战略轰炸机,初始设计参数如下:机长45米,翼展65米,机高12米,空重673吨。飞行速度680千米/小时( 7000米下高度),最大升限12480米,载弹20吨时航程可达16000千米。大家都没看错这是二战日本推出的远程轰炸机方案,空重比安-225最大起飞重量640吨还大,载弹20吨高达16000千米航程也远超B-29水平,同样比楼上的德制Me-264更牛,不知道活塞发动机驱动这么大个飞机费劲不?
在中岛主持下,大量优秀设计师加入设计团队,并给出了多款符合要求的设计方案,我们提取两款接近风格。分别是:太田制作所陆军机设计部的双垂尾、后三点起落架式方案;小泉设计所海军机设计部单垂尾、前三点起落架式方案。
太田制作所方案三视图
两者都是六发布局,从航空发展趋势看前三点式起落架绝对是上上之选,毫无疑问小泉设计所方案更符合需求。
小泉设计所方案三视图
1943年9月,日本陆海军技术委员会开始了具体细节讨论,海陆马鹿围绕着自己关注的性能争吵不断。最后决定在原有方案基础上进行调整,性能终于回归到现实:升限15000米、搭载5吨炸弹续航超过1万千米,最大起飞重量160吨。1944年1月,G10N1“富士山”重型战略轰炸机开始正式试制,成为海陆两军合作项目。
G10N1“富士山”重型战略轰炸机
不过这种性能的超级洲际轰炸机涉及面太广,除中岛公司全盘负责外,三菱、川西等公司都投入大量精力配合研制,包括提供5000马力发动机、万米高度轰炸瞄准器等。其实简单概括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问题:减重、配套大推力发动机。
首先,由于飞机起落架设计复杂单个机轮甚至超过1吨重,为减轻重量和结构复杂性设计了可抛式机轮。起飞时利用多排主轮起飞,升空后将外侧主轮和起落架投掷到地面,执行完任务后因载重减轻可以用内侧单式主轮着陆。这种设计和同期Me 264战略轰炸机基本一致,注意看下图Me 264可抛式外轮,红圈处外侧机轮可以在升空抛弃减轻重量,不知道日本是不是在盟友那里进行了抄袭。
Me 264可抛式外轮
和德国另一款阿拉多Ar 234“闪电”轰炸机也类似,采用可抛式三轮滑车轻载上天,然后依靠滑撬降落。
阿拉多Ar 234“闪电”轰炸机
其次最重要的发动机研制就显得更加复杂,大推力发动机是实现飞行性能的重要保障,原计划采用发-54四排星型气冷36缸发动机(5000马力)。这是由双排18缸星型气冷发-44(2500马力)串联而成,两两相加虽然功率达到但散热成了一个大问题,于是还是退而求其次选择先以发-44作为过渡,最后再配套更成熟的发-50发动机(三菱双排星型22缸空冷发动机)。发动机采用4叶螺旋桨,并采用共轴反转技术,这样的好处是就算发动机转速低也能输出较大功率。
其实二战日本在航空技术创新方面并不错,只是缺少深厚的工业基础及沉淀,再加上黔兵穷武国力不济,短期内要完成可用的大功率发动机有点难度。
发-54型发动机
其他创新设计还包括:舱室加压(高空飞行必备)、自封油箱、高空废气涡轮增压发生器等等,由于该机型实际并没有造出实机,更详细的分布说明以后来的想象图进行解析。以下图为例进行主要部件介绍(序号加备注):(2)轰炸\地形侦察导航雷达、(5)主起落架,红圈处是可抛式外侧机轮、(8)辅助动力,三菱“燃330喷气引擎”(喷气式发动机出现后,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设计风格,主要用于大载重辅助起飞)、(27)防弹油箱。
G10N1“富士山”重型战略轰炸机
自卫武器包括:机首\尾双联装20毫米机炮、机头\机身上方20毫米旋转机炮塔、另有机身后方下部20毫米遥控机炮塔(“玉3”型射击瞄准雷达)。机腹炸弹舱也可以携带燃油(副油箱),根据任务性质不同扩展航程。
G10N1“富士山”重型战略轰炸机
结语
1943年底前,G10N1“富士山”重型战略轰炸机完成图纸设计,并制造出一个全尺寸木制模型。但是战局已经不受控制,随着后续马里亚纳海战、塞班岛战役接连失败,日本已无力实现这么庞大的远程战略轰炸机计划。在美军逐岛反攻下步步逼近日本本土,对于军方来说樱花系列自杀飞机、鱼雷也许更符合实用,因此G10N1“富士山”轰炸机计划终归下马。
G10N1“富士山”重型战略轰炸机
这款预计用于战略轰炸美国催使其无力进攻的机型,最后没能像美制B-29一样以战略轰炸征服日本,反而在一片本土决战、一亿玉碎中烟消云散。
最后再梳理一下G10N1“富士山”的预想性能:最大起飞重量122吨、最大飞行速度780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15000米以上。最大航程有三种配备方案:载弹5吨(航程19400千米)、载弹10吨(航程18000千米)、载弹15吨(航程16500千米)。
G10N1“富士山”重型战略轰炸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