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五大名山能有多绝,一眼便终生难忘 | 一生必访的108佛教圣地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并对我国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佛教的盛行,我国各个地方也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形成了如今风靡中外的佛教五大名山。
它们分别是供奉文殊菩萨的山西五台山,供奉观音菩萨的浙江普陀山,供奉普贤菩萨的四川峨眉山,供奉地藏菩萨的安徽九华山,以及供奉弥勒菩萨的浙江雪窦山。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佛教五大名山,感受海天佛国、清凉之地的自在。
01
文殊菩萨道场——山西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位列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首,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在很多人眼中,一直以为五台山只是一座山的名字,其实是有五座山峰,其最高峰──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地区的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美称。五座台顶上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的五个化身,又称五方文殊。
五台山朝圣,朝拜台怀镇黛螺顶的五方文殊为小朝台,登五个台顶朝拜五方文殊为大朝台。
山西五台山白塔
五台山菩萨顶木牌坊
释迦牟尼佛说“东方有国,名曰震旦,其土有山,号曰清凉。”佛在三千年前就说了这个山。在宋朝以前,凡是到五台山的人清净虔诚,那时人心里清净,清净就是没有烦恼。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佛教徒心中的圣地,当年虚云老和尚从普陀山三步一拜到五台山,耗时三年,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后来得到文殊菩萨化身文吉来救他,且梦见他母亲,因他朝拜的功德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大家可以翻开虚云年谱,就会看到这些故事。
五台山又被称做清凉世界,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得到智慧了,可以灭除自己过多的欲望,就可以得到清凉。
吉祥经说:应与智者交,勿近愚痴者。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我们将朝圣之行称之为:“脱胎换骨”,把一切所有的烦恼在这里净化,感受五台山的清凉。
这是佛的慈悲,安放在红尘的一片净土,信仰与蓝天共生,这里会将你的思想,洗涤得一片祥和。
这里没有雾霾,只有宁静、安详和让人感动的沧桑,在梵音、晨钟暮鼓、风铃声、鸟语的伴奏下,构筑成佛国特有的交响乐,在华北之巅的苍穹下回荡,将你带入佛国净土!
02
观音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是全国最著名最灵验的观音道场。寺院无论大小,都供奉观音大士。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辰、得道、出家三大香会期,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烟缭绕,一派海天佛国景象。
普陀山“第一佛国”牌楼
普陀山是东海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南北狭长,面积约12.5平方公里。岛上风光旖旎,洞幽岩奇,云雾缭绕。因属于海岛,海拔不算高,最高海拔佛顶山约291米。
浪漫壮阔的山海风光,曾经引发了无数诗人文豪无限遐想。他们跋山涉水而来,不吝笔墨,为普陀山写下了许多传世名篇。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这是唐朝王维写给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的临别赠诗,唐代时,日本派遣了几百名遣唐使(相当于现在的留学生)到大唐学习。阿倍仲麻吕是其中最出名的学生,他改了中国名叫“晁衡”,跟王维、包佶等人交情不错。天宝十二载,他在普陀山附近渡海回国探亲,王维就写了这首《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赠别诗。
普陀山普济禅寺前的海印池和御碑亭
王维这首诗说的是:东海上有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日本在沧海的尽头,还是孤岛,你要是回到祖国,我们以后就很难通音讯了。
果然,阿倍仲麻吕刚出东海就遇上台风,船在海上漂了几天几夜。在长安的王维听闻消息,以为小晁魂归天外了,又写了首诗悼念这位“为两国人民友谊作出突出贡献的国际友人”,还好,这次王维的诗没有言中。但是后来小晁要回去探亲也就小心多了,最后终老于长安。
王维的这首诗中,其实也暗暗隐喻了“观音不肯去”的传说。
普陀山法雨寺千步沙滩
普陀山面海的观音菩萨像
《普陀山志》记载:唐朝时期,日本僧人慧锷入唐求法,从五台山请回观音像一尊,欲回到本国供奉,船行至普陀山时,遇怒海翻飞,船身触礁,不得前行。慧锷领会观音不肯东渡,便靠岸留下佛像供奉,这就是后来的“不肯去观音”。1980年,为纪念慧锷等人事迹,潮音洞上建了“不肯去观音院”。
“不肯去观音院”临海而建,独揽海天辽阔胜景,殿院内雅致清静,紫竹幽幽,浸润着佛韵禅音,一枝一叶,也好似充满了灵气。
浙江普陀山濒海的“不肯去观音院”
隽雅秀美的古诗词里,不仅记录着普陀山的无限风情,还有一个个令人神往的传说故事,快来跟着诗词畅游普陀山,不负好时光!
03
普贤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
峨眉山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是中国旅游、休养、避暑、礼佛目的地之一。
关于峨眉山有很多神奇美好的传说,在峨眉山清音阁上行至万年寺的游山道上,有一座名叫“白龙洞”的寺庙,相传这里就是蛇仙白娘子修炼的洞府。很久以前,有一条白蛇,在峨眉山白龙洞修炼已久,已有几分法力,游至天庭,偷吃了王母娘娘蟠桃园的蟠桃,道行大增,又回峨眉山继续修炼,终成蛇仙。
后来蛇仙白娘子,十分眷恋人间美景,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便与青儿结伴同游。在杭州西湖,遇到来峨眉山采过药的许仙,动了芳心,缔结良缘,成为佳话。
峨眉山仙峰寺
峨眉山报国寺
峨眉山万年寺普贤菩萨
进山既是美景,天下名山牌坊在这里欢迎你,历史悠久的报国寺在葱郁中等你,寻着云走进峨眉山,生活不该被一些琐事困扰,你的幸运只是在山巅等待。
04
地藏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最高峰为十王峰,海拔约1345米。
九华山自山麓至天台峰,名刹古寺林立,文物古迹众多,尚存化城寺、月身宝殿、慧居寺、百岁宫等古刹,佛像1500余尊,藏有明万历皇帝颁赐的圣旨、藏经及其它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余件。
九华山化城寺
九华山月身宝殿地藏菩萨
九华山地藏禅寺
九华山法门寺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了这片雄奇俊美,千百年来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更是络绎不绝,对于九华山的奇秀风景,李白言“灵秀”,王安石曰“雄奇”。
九华山以地藏菩萨道场闻名天下,公元719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99岁圆寂,因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中记载的地藏菩萨,僧众尊他为地藏菩萨应世,九华山遂辟为地藏菩萨道场。
九华山的几十座寺院,依山而建,造型各异,他们或散落在民居房间,或雄踞在山巅之上,千百年来,他们与晨钟暮鼓,日出云海相伴,与这灵秀的山景浑然一体。
九华山古拜经台
去化城寺,感受底蕴深厚的人文精华;到百岁宫,恰逢日出时的天然睡佛;到天台寺旁,遇见雨后磅礴的云海;望着眼前古朴的黄墙,走过厚重的山门,耳边传来的,都是诵读的声音,此刻,心中纵有万般丘壑,也已然放下了。
九华山“行愿无尽”山门
在这里,远离城市的纷扰,拥有的只是善信若水的梵音袅袅,温润如玉的禅意浸染。在这里,佛学求善,哲学求真,求一片心灵的净土。到这里,静观万象,修身养性,体会生命最初的自由。
05
弥勒菩萨道场——雪窦山
雪窦山大佛
一座山,因一道圣旨而名扬天下
一座山,因高僧辈出而千古流转
一座山,因一尊大佛而道场重兴
雪窦山位于浙江宁波市奉化区,被誉为海上蓬莱,陆上天台,著名诗人王心鉴曾写下:凭栏妙高台,尘心由此渡。这里有全球最高的铜质坐姿弥勒佛佛像。
雪窦山也被誉为“四明第一山”,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佛教名山,位于雪窦山心的雪窦寺,创于晋、兴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宋时名列天下禅院“五山十刹”之一,明时位居“天下禅宗十刹五院”之一,千百年来,香火旺盛,高僧辈出,与天竺天宁万寿永祚寺、南京蒋山太平兴国寺等9寺并称“天下禅宗十刹”。
浙江佛学院
据寺志记载,西晋元康元年(291),有尼结庐山顶,名“瀑布院”,是为雪窦山梵刹开创之始。咸平二年(999),宋真宗赐寺额“雪窦资圣禅寺”。宋景祐四年(1037),仁宗因弥勒感应而梦游雪窦山,故敕名“应梦名山”。
据载,五代梁时有一位奉化长汀人,称他“长汀子”,于岳林寺出家,法名“契此”。他长得蹙额皤腹,笑口常开,常杖荷一布袋,向人行乞,自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人称“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常在雪窦寺弘法。其举止虽看似疯癫,实则蕴藏深意。乃是以种种应化事迹教化众生,使令悟晓真谛。
布袋和尚在圆寂时曾自作一首别世偈: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从此,随着其传奇逸事的流传,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化身的说法便日渐传扬开来。
1932年,太虚大师就任雪窦寺方丈,弘扬“慈宗”,并将雪窦山奉为佛教五大名山之一,奉雪窦寺为弥勒根本道场。
1987年赵朴初视察雪窦寺时曾寄语:“雪窦乃弥勒应化之地,殿内建筑应有别于他寺,独建弥勒殿,并称雪窦为五大名山。”
1988年,雪窦寺正式对外开放,接待中外游客,服务四方信众。2005年,经国家宗教局批准,开始建设露天弥勒大佛。
今天,人们走近雪窦山,远远就能看到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像。从瀑布边茅庐里僧尼的清幽苦修,到山林中讲堂里法师的与时俱进;从金銮殿上飘来的一纸敕书,到乳窦峰上修建的一座大佛;从千年古刹禅门法窟的学侣参修,到应梦名山弥勒道场的缁素云集,虽未曾一一领略古刹的兴衰沉浮,却也读诵到祖师大德禅灯晦暗时发的大行愿。
来五大名山吧,与纷扰的世间先暂时告别,放下繁杂的琐事,去体验一座山,一段故事,留下一片欢笑。
图片来源 | 十愿百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