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什么打苏联(二战德国为什么打苏联)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德国为什么入侵苏联?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鬼魅魍魉,四小鬼各样肚肠

今天咱们谈谈德国为什么要入侵苏联?

到1940年6月为止,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捷克和波兰占领了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在敦刻尔克击溃了英军,将英国的势力彻底赶出了欧洲大陆。可以说德国已经得到了他在欧洲可以得到的一切。虽然英国的海军和空军对德国仍旧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敦刻尔克遭到重创的英军,已经不可能跨海作战了。可以说在欧洲大陆,已经没有谁可以阻止德国了。而且苏德之间还签订有《互不侵犯条约》。也就是说在二战爆发前夕,德国选择了与苏联结盟对抗英法;苏联选择了与德国结盟保障自身安全,这也就是说德国与苏联都决定要苏德联手对抗英法,重建欧洲秩序了。那么为什么德国在既定目标基本已经全部达成的情况下,在苏联也并没有对德国造成任何威胁的情况下,一定要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回师东进入侵苏联呢?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先回答另外两个问题:

第一是,德国是不是真的愿意与苏联结盟,统治欧洲?

第二是,即使德国愿意,德国是不是真的就能与苏联联手,统治欧洲?

这两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问题:那就是1941年的德国,能不能停下来,维持现状,并保住已经取得的利益?简单说:不能。

首先,对德国而言,“反共,反犹,反不平等条约”是当时德国也是纳粹的所谓《三项基本原则》。从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开始,德国就已经开始了反对不平等条约,重建欧洲秩序的出击。按照德国的逻辑,一战以后英法美主导的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国是不公正的。所以德意志的民族复兴就是要拨乱反正,重新拿回属于德国的利益和尊严。而奥地利,捷克,德国就都认为是本来就属于德国的,德国应该拿回的利益,纳粹的这个主张不仅当时得到了德国国内的普遍支持,在国际社会也有所谓理解和支持的声音。比如吞并奥地利,英法美都表示了承认和接受。吞并捷克的苏台德地区,也是通过《慕尼黑协定》英法承认的。即使事情最后演变成捷克斯洛伐克崩溃,德国实际控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不仅英法接受了这个现实,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波兰也都表示了支持。


因为对一战后的所谓凡尔赛体系,当时英法美的意见本来就并不完全一致。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就表示:一个让战败国感到屈辱的条约,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和平。不仅英法美三国的意见并不一致,即使英法两国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简而言之,反对派就认为对于德国过于苛刻的条约,将来一定会带来麻烦。所以对于德国提出的所谓「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反对派就认为这是当初坚持凡尔赛和约的政治后遗症。但是在波兰的问题上,希特勒突破了底线。所谓突破底线,并不是说德国提出了所谓无理要求,因为德国最初提出的波兰要求,只是归还但泽市,和在波兰走廊修一条链接东普鲁士的跨境公路。这也属于凡尔赛和约导致的历史遗留问题,至少德国认为这是德国的所谓合理要求。

《凡尔赛和约》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逐步建立

但是德国为了实现波兰利益,最后不惜与全欧洲共同的敌人苏联结盟,并且与苏联联手瓜分了波兰。不仅使苏联瓜分了波兰51%的领土,还使苏联吞并了立陶宛、爱莎尼亚和拉脱维亚波罗的海三国,甚至芬兰罗马尼亚也都被划进了苏联的“势力范围”。这不仅把芬兰、罗马尼亚等国推向了德国的对立面,还使德国遭受到了西方各国的普遍谴责。因为他们认为,这已经不是德国主张所谓正当权利的问题了,而是德国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与恶为伍,助桀为暴,是德国对所谓西方价值观的背叛。

德国实现波兰利益


这使得英法内部主张与德国议和的政治势力,因此被边缘化。在德国国内,希特勒权力的合法性,也因此受到了挑战。因为希特勒此举,动摇了一个殚精竭虑,为德意志复兴不屈不挠的反共斗士的形象,变成了一个不择手段、毫无底线的阴谋家。如果将德意志的民族复兴寄托在这样一个毫无信仰与原则的狂人身上,是极其危险的。

美国的态度也因此发生了变化。盖洛普的民意调查(Gallup Poll)显示,支持美国孤立主义政策,不介入欧洲冲突的所谓美国民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向接受罗斯福总统的所谓「民主兵工厂」的理念转向。这也就是说德国把自己从反抗不平等条约的被压迫者,变成了恃强凌弱的侵略者和掠夺者。舆论对凡尔赛和约的批评,和对德国处境的同情,开始变成了对德国贪婪攫取的厌恶与恐惧。

《租借法案》

简而言之,德国的民族复兴之路的合法性在国际和国内都受到了空前的质疑,这是希特勒和纳粹自1933年上台以来还从未有过的危机。所以表面上看,与苏联结盟瓜分波兰,使德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军事上的胜利和领土上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事实上也为希特勒、纳粹和德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和危机。

美国的「民主兵工厂」

其次,我们要明确一个基本前提:二战不是因为德国要统治世界,因为以德国的资源储备和战争动员能力,别说统治世界,统治欧洲也不可能,否则就不需要与苏联结盟了。

包括所谓德国的「闪电战」,那是因为德国根本就不具备持久战的战争能力,只能选择「闪电战」,也只有「闪电战」才有胜算。所以对于德国,要想保住它在欧洲的利益,重建欧洲秩序,要么与英法达成一致,要么与苏联联手行动,二者只能选一。

所以说德国在选择与苏联结盟瓜分欧洲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再与英法媾和停战。而德国跨海作战企图占领英国的所谓《海狮计划》在1940年9月失败了。而海狮计划恰恰是德国企图与英国媾和,被英国拒绝之后发动的。德国的本意是企图以打促和,给英国国内的主战派施压,使主和派可以获得话语权。而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在1940年底就已经完成,并且全部批准,当时预期的是在1941年5月开始。

《海狮计划》

涉及300多万军队投入的多国协同的突击苏联的作战计划,不可能是一天完成的。所以这说明入侵苏联的计划,至少在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失败后就开始了。简言之,

德国想与英国媾和不行,所以以打促和,想逼迫英国就范。但《海狮计划》失败,所以德国开始转而计划入侵苏联。

那么德国有没有可能既不进攻英国,也不进攻苏联而就此停下来呢?简单说也不能。原因就是因为美国的存在。

如果说当时在欧洲和在德国国内,希特勒并不认为反对者可以对其构成威胁的话,但是美国对欧洲局势的态度,对德国则是至关重要,甚至生死攸关的。因为理论上说只要美国介入欧战,德国必败无疑。因为一个一战以后残破不堪的德国,只经过了五六年的战争准备,整体国力是不可能与美国全面对抗的。所以德国必须想方设法阻止美国参战。

而入侵苏联,不仅可以使罗斯福总统的所谓「民主兵工厂」的理念不攻自破,还何以对英国的主战派施压,为议和派助力。因为英国是当时欧洲反德的大本营伦敦当时有欧洲9个国家的流亡政府。英国背后的支持者就是美国,而美国支持英国的理由就是,德国是民主的敌人,而美国是所谓民主的兵工厂。而德国入侵苏联就是向全世界宣告,与民主的敌人作战的正是德国,如果美国是民主的兵工厂,就应该支持德国进攻苏联。


当然还有两个因素也非常重要,一是当时德国判断,美国介入欧战的危险已迫在眉睫,所以进攻苏联必须当机立断。二是当时德国低估了苏联的军事实力,认为进攻苏联可以速战速决。

先看美国方面,美国在1939年就已经修改了《中立法》,从而扫清了援助英国对抗德国的法律障碍。1940年9月,罗斯福绕过国会,与丘吉尔签署了《驱逐舰换基地协议》,英国用8个殖民地的港口和机场的使用权,换取了美国50艘驱逐舰。1940年12月29日,罗斯福总统的所谓“炉边谈话”,已明确表示美国要支持英国,成为英国的后盾。1941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授权罗斯福总统,有权向英国提供任何军用物资。所以,可以说到1941年2月,美国已经放弃中立,开始准备全面介入欧洲战争了。

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而在亚洲的日本,因为德国与苏联的结盟,使日本的联合德国夹击苏联的所谓北进战略受阻,所以改为南进战略。这就使日本与美国英国荷兰法国在南太平洋和东南亚的利益发生了直接冲突。

1940年9月27日,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在柏林缔结了「三国军事同盟」。三国互相承诺如果三缔约国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德国和日本当时都想借助三国军事同盟牵制美国,使美国无法在欧洲和亚洲两头同时相顾。但是美国在亚洲对日本采取了强硬措施。


1941年4月美国发表声明《租借法案》,同样适用于中国,罗斯福总统发表演讲说:保卫中国,是保卫美国的关键。1941年4月15日,中美达成秘密协议。所谓的美国空军志愿者,就是著名的飞虎队,前往中国作战。

到1941年4月到6月间,在亚洲,美国、英国、中国、荷兰的所谓ABCD对日本的包围圈基本形成。美国控制的菲律宾,英国控制的马拉西亚,和荷兰控制的印尼,完全切断了对日本的能源和物资供应。可以说日本已经被美国逼得走投无路,要么屈服,要么战争。也可以说在亚洲,美国已经做好对日本的战争准备,随时都有可能开战。

而如果美国一旦在亚洲与日本开战,因为日本与德国是军事同盟国,美国就可以直接介入欧战,而不再需要所谓参战理由了。所以德国入侵苏联,德国就是要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因为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是闪电战,原计划是6到8周占领苏联。试想如果德国真的能够6到8周占领苏联,欧洲的局势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到那时,如果丘吉尔仍旧拒绝英德媾和,丘吉尔很有可能就会被边缘化。如果英国仍旧拒绝英德媾和,英国也有可能会被边缘化。因为德国就会取代英国的位置,与美国重新安排欧洲秩序。所以如果「巴巴罗萨行动」成功了,理论上说德国的危机就可以说算是度过了。德国的民族复兴大业,也可以说基本就大功告成了。

《巴巴罗萨计划》

但是《巴巴罗萨计划》完全是建立在一个假定前提之下的,那就是5周之内苏军就会被彻底击溃。所以6到8周入侵苏联的战争就结束了。希特勒说:我们只需要踢开门,里面整个腐烂的结构就会自己垮掉!


当然事后的事实证明,德军的行动并没有计划的那么快,苏军的战斗力也并没有估计的那么差。


而德国,恰恰是因为一方面感到美国的参战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又严重低估了苏军的战斗力,这一正一反两方面的因素,使德国决定铤而走险,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1941年6月22日凌晨4:45分,300多万德军地面部队,还有大约60多万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和芬兰的部队从北,西,南三个方向攻入苏联,「巴巴罗萨行动」开始。


希特勒是《巴巴罗萨计划》的主要策划者。希特勒并不是个疯子,他只是不是个军事家,但他从政治角度对战争的理解,让那些久经沙场的将军们既震惊又兴奋,所以成了他的支持者。

《巴巴罗萨计划》事实上在1941年9月30日,德军发动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时就可以说已经失败了。德军的补给开始出现各种的问题,形势也开始向有利于苏军的方向转化。而入侵苏联只要不能速胜,德国的失败就只是时间问题。应该说美国对战争态势的变化,和战场情况的情报非常准确和及时。因为就是在这个时候,美国国会批准了《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美国开始向苏联提供大规模军事援助。

德国进攻苏联之前,,苏联事实上事先已经获悉了《巴巴罗萨计划》,但对情报的价值判断出现了失误。苏联并不确定这真的是一个即将发生的行动,还是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因为苏联事实上也制定过一个进攻德国的所谓《大雷雨计划》,比《巴巴罗萨计划》 还要早。而且因为当时巴巴罗萨计划的情报是英国方面提供的,苏联怀疑是英国的离间计。而英国的情报又是德国为了与英国媾和,故意泄露给英国的。而英国的主战派为了阻止英德媾和,又故意泄露给苏联。苏联因为情报来自英国所以怀疑其真实性。而德国在获悉英国将情报泄露给苏联后,又将计就计假意进攻英国,迷惑了苏联。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杜甫代表作(杜甫代表作诗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