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唐代著名文学家,是继温庭筠、李商隐之后,再次能够重振唐代文坛的诗词大家。那时,有人甚至把罗隐和温庭钧、李商隐合称为“三才子”。由此足以看出,罗隐在唐代文坛中的地位和声望。
然而,就是如此一位唐代文坛巨匠,在唐代之后,却变得“泯然众矣”,成了众人嘴中“平平无奇的一位寻常诗人”。这样的情况,让人不由感到奇怪:罗隐的历史地位,难道还经历了变化?
确实如此,罗隐从唐朝到民国时期,历史地位经历了很大的变化。那么,罗隐的历史地位又为何会发生变化呢?
罗隐历史地位的变化
罗隐,出生于公元833年,自小便以有才而闻名于乡里。只可惜,罗隐一生仕途不顺,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史称“十上不第”。不过,罗隐虽然在仕途上颇为不顺,但是他在唐朝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没人会否认的。
- 唐朝时期,罗隐的历史地位
在士族官员乃至统治阶级眼里,罗隐可谓是“天下名士之楷模”。当年罗隐为了庆祝宰相令狐绹的儿子科举及第,就写了一首诗表示祝贺。令狐绹收到罗隐的贺诗之后,对自己的儿子说:吾不喜汝及第,喜汝得罗公一篇耳。
虽说令狐绹的说法可能是带着一定的玩笑成分,但是从这里的对比来看,也的确是可以看出罗隐在唐朝上层官员心目中的地位。况且,令狐绹也只是罗隐众多粉丝中的一个罢了。毕竟,就连当时的皇帝也对罗隐颇为赞赏。
前文提到罗隐的科举之路极其坎坷,考了很多次,结果都没成。不过,好在罗隐写诗词是一把好手。所以,罗隐的名气还是传到了唐昭宗的耳里。唐昭宗在得知罗隐的事迹、拜读了罗隐的作品之后,就为罗隐的才华折服了。
于是,唐昭宗对大臣说:欲以甲科处之。这可让一些臣子不满意了,于是纷纷上书:隐虽有才,然多轻易。明皇圣德,犹横遭讥,将相臣僚,岂能免乎凌铄?后,此事只得不了了之。
在文人士子眼里,罗隐乃是表率。吴越国宰相沈崧曾经这样评价罗隐:名宣宇县,誉播寰区;徐寅曾在《寄两浙罗书记》里写到:怜君道在名长在,不到慈恩最上层;钱镠则写下过: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世应难继此才。
其他或是赞扬、或是称颂罗隐的诗词作品,那也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而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文人士子眼里,罗隐其人的才华和本领,是得到整个文人群体的公认和追捧的。
在百姓们眼里,罗隐是个“享誉天下的好诗人”。罗隐的诗词,不仅在上层社会广为流传,就算是在市集街坊之间,百姓们对于罗隐的作品,也是赞口不绝。尤其是那首讽刺唐明皇的《华清诗》: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
这首诗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还便于理解,就算是没有太多文化的百姓,也能轻易明白其中对于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如此可以述说民意的佳作,怎能不成为百姓们的心头好呢?所以,罗隐在民间的名声也非常不错。
- 宋朝到民国以前,罗隐的历史地位
然而,自宋朝开始,罗隐的整体历史地位,呈现出了一种直线下滑的状态,直到民国之后,罗隐才重新被重视。
从宋朝开始,罗隐的才华逐渐被低估,文人大家更是忽视他。宋朝文坛大家欧阳修,在编撰《新唐书》的时候,就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罗隐。所以,罗隐的大名并没能让欧阳修写在书里。
而欧阳修在编写《新五代史》的时候,也只是在书里提一下罗隐的名字,却并没有提及罗隐的作品和生平。从欧阳修对待罗隐的态度上不难看出,在欧阳修眼里,罗隐就好像只是个“平平无奇”的诗人,并不值得世人对他高看一眼。
不过,欧阳修对待罗隐的态度还是好的。毕竟,欧阳修只是没有赞美罗隐罢了。而有的人,甚至开始公然批评罗隐:诗盛于李、杜、刘、白,而其衰也,为郑谷,为罗隐,为杜荀鹤。从这样的评价里足以看出,唐朝之后,世人对于罗隐的看法,远不如唐人那么好,甚至于还带着一些贬低的意味。
清朝的时候,吴任臣曾在《十国春秋》里记载到:隐本名横,貌寝陋,凡十上不中第,遂更今名。这个说法就很直白了,不仅点出罗隐在仕途上不顺,而且还联系上了罗隐的样貌不好,仿佛自己亲眼见过罗隐一般。
- 民国时期,罗隐的历史地位
中间经过千百年的转变,罗隐的历史地位已经远没有了唐朝时候的盛况。虽说中间也有不少诗人赞扬过罗隐,肯定过他的才华和其作品的价值,但是因为人数稀少且发言权不够,所以导致罗隐的历史地位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扭转。
真正扭转了罗隐历史地位的人,其实是鲁迅。鲁迅曾在自己的作品里写到: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文放了光辉。但是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由此足以看出,鲁迅对于罗隐的肯定和认同。所以,经过鲁迅的激励之后,罗隐的价值有了被重新估量的机会。
罗隐历史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那么,罗隐的历史地位为何会有这样一个变化呢?
- 主观原因——作品过于犀利
从上面提到的《清华诗》中就足以看出,罗隐走的其实是讽刺路线。诚然,唐朝时候以写讽刺诗出名的诗人并不在少数,但是能够犀利到罗隐这个程度的还真不多。而且罗隐的诗词,又是以讽刺和通俗易懂而出名。
比如罗隐的《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人道瑞雪兆丰年,但是罗隐就会站在贫穷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大雪漫漫,那些贫苦人们该如何度日?一首小诗,就反讽了那些拍统治者马屁的跟风者:瑞雪,不一定兆丰年!
撇开罗隐的讽刺以后,浅俗也是罗隐诗的一大特点。比如: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只要认字的人,都可以明白罗隐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和那些动辄就引用名家经典的正派诗人相比,自然是显得有些“低格调”了。
但是,罗隐的讽刺和浅俗,就让宋代文人无法接受。宋代文人,最是讲究规矩、看重礼仪。所以在对待唐朝诗人的时候,选择性很明确。就以李白和杜甫来说,宋代文人就更为崇拜杜甫,而对李白则是“尊而不亲”。
那么,宋代文人为何会这样区别对待李白和杜甫呢?这是因为,和李白比起来,恪守礼仪、一步一个脚印的杜甫,显然更符合宋朝那个时代对于文人的要求。而对于罗隐,宋代文人的感受也是一样的。
宋朝文人并不反对诗人写讽刺诗,但是讽刺诗也得写得“温柔敦厚”、“主文而谲谏”,而罗隐这么赤裸裸的把自己的讽刺写在作品里,就显得有些不含蓄了,这明显违背了儒家的中庸之道。所以,到了宋代以后,文坛对于罗隐的推崇,逐渐开始消失。
况且,罗隐还把诗文写得过于通俗易懂。这在那些正派文人看来,显然降低了文化人的格调。于是,以正统文人标榜自己的诗人大家,纷纷开始对罗隐“绕道而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不够“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诗人!
- 客观原因——时代背景不好
罗隐生活的时代是晚唐,而宋之后的文人在提起晚唐的时候,大多数是持贬低的态度。时人在评价一个朝代的诗人时,总会不经意间把人和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晚唐时候的时代背景,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表扬的情况,因为不仅战火纷乱,而且百姓还在水火之中挣扎。
所以,从宋朝开始,文人大多认为晚唐的诗人因为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无法安心研读诗文,以至写出来的作品不仅缺少灵气,而且才学底蕴也不够。其实,这样的看法是因为戴了“有色眼镜”的缘故。
晚唐时候的诗词作品,无论从数量上来说、还是从质量上来看,与前面比起来,都完全没有差到这个地步。毕竟,晚唐也不乏一些大气磅礴的诗词作品和胸中有丘壑的诗人,比如:李频、张乔、秦韬玉、韦庄等。
结语
虽说到了民国时期,经过鲁迅的肯定和宣扬之后,罗隐的历史地位有了回暖的迹象,但其整体成就和地位,其实还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
不过即便如此,罗隐的作品对于后世的启发以及影响,却是不可忽略的。毕竟,罗隐的很多作品,不仅用词独到、精辟,而且都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所以,就算是在才人辈出的唐朝,罗隐的成就和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