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生卒不详)
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谥号伯夷。伯夷是商代末年孤竹国国君亚微的长子。亚微有三个儿子:长子伯夷、二子亚凭、幼子叔齐。伯夷贤能,叔齐谦逊,二人颇得孤竹君器重。孤竹君生前欲以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想让位于伯夷。虽然按照当时社会常礼来说,应由长子伯夷即位,但伯夷认为这样做有违父命,不愿接受,于是便逃离孤竹国。出走途中,兄弟二人再次相遇,便结伴而行。商朝灭亡后,伯夷因为不认同武王伐纣的行为,与其弟叔齐隐居求志,不与武周为伍,谢绝周武王的封赏和高官厚禄,并且立誓不食周粟,最终与叔齐饿死于首阳山。在伯夷与叔齐身上发生的夷齐让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甘饿首阳的故事已成为流传千古的美谈,伯夷叔齐也被人们认为是仁义忠诤的典范,是一种气节的象征。
叔齐
叔齐,名智,字公达,谥号叔齐,商代末年孤竹国国君亚微的幼子。亚微有三个儿子:长子伯夷、二子亚凭、幼子叔齐。叔齐为人谦逊有礼,颇得孤竹君的偏爱,甚至打算立叔齐为继承人。在孤竹君去世后,叔齐认为此事不合礼制(按当时社会常礼,应由长子即位),一心举荐伯夷继位。而伯夷却认为这样做有违父命,坚持不受,并逃离孤竹国。叔齐遵守天伦常礼,在长兄离开后仍然不肯继承王位,也随之逃走。后来,叔齐在逃走途中与兄长伯夷相遇,于是一起结伴而行,在北海之滨生活。商朝灭亡后,叔齐并不认同周武王以暴制暴的行为,与长兄伯夷隐居山林,并立誓不食周粟,最终饿死于首阳山。兄弟让国、扣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等故事也流传千古,体现了伯夷叔齐身上的仁哲大义,成为历代中华仁人志士、诚信礼让、忠于祖国、抱节守志、清正廉明的典范。
夷齐让国:
孤竹国(河北卢龙)国君亚微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名允字公信,谥号伯夷;幼子名智字公达,谥号叔齐。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齐为嗣子,继承他的事业。后来孤竹国君薨,按当时社会常礼,应该由长子即位。但伯夷为了尊重父亲的遗愿,甘愿放弃自己继承王位的权利,逃到孤竹国外。于是大家又推举叔齐作国君,而叔齐则认为,如果自己继承王位,既破坏礼制,又于兄弟不恭,也逃到孤竹国外。最终,国人推立次子亚凭继承了王位。后人赞之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
叩马而谏:
伯夷和叔齐出逃途中相遇,结伴而行。后来听说西方伯主周文王兴起,国内稳定,生产发展很快,于是二人一起到周国去。但在中途却遇到举兵伐纣的周武王,方知周文王已经去世。伯夷叔齐对于武王伐纣的行为十分失望,认为此乃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举,二人不畏强暴,在偃师扣马而谏:“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此时,武王手下欲对夷齐非礼动武,而他们这种不畏强暴的仁义之举打动了军师姜尚,阻止手下动武并护送他们离开。
不食周粟:
周武王与商纣王大战于牧野,由于商纣王阵前的奴隶兵倒戈,周武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灭掉商朝,建立周朝。在天下宗周之时,伯夷叔齐却认为周武王这种以暴制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于是二人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但是当时各地都属于周朝了,为了不违誓言,他们就相携着到首阳山,隐居在此,靠采集野菜充饥,还做了《采薇歌》明志:“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他们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为,得到后人的大力推崇。孔子曾赞之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如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来源:唐山特色资源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