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日一字——塞
塞【sāi/sè】,甲骨文的字形,外表是表现衡宇的宀,底下是两只手的“廾”,正中是两个“工”字。金文把外表的宀改成了穴,正中又多加了两个“工”。到篆文时,才在底下添加了“土”,以表现土木匠程的意思。
说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土部》
塞:隔也。从土从
。
段玉裁注:阜部「隔」下云:塞也。是爲轉注。俗用爲窒
字,而塞之義、塞之形俱廢矣。······从土、
聲。
许慎把“塞”表明为“隔”。段玉裁说,塞与隔,两者是互为转注。
“塞”在作为名词塞子和动词壅闭时读作[sāi],在作动词时也读作[sè]。
文 献 选 读
“《詩經·邶風·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淵。 ”任,是老实可信。塞渊,原本是充溢内心深处。这里是比如心胸开阔,能包容。
“《詩經·鄘風·定之方中》:秉心塞淵。”秉心,即秉持本人的恳切。塞渊,原本是充溢内心深处。这里是指内心充溢了盛情和朴拙。
“《尚書·舜典·序》:濬(睿)哲文明,溫恭允塞。“这是说舜的为人,充溢了睿哲、智慧,平和、敬重、诚信。这里的“塞”,是充溢、富裕的意思。
“《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備邊境,完要塞,謹關梁,塞徯徑。···季春之月······開通路途,毋有障塞。”初冬的十月,太阳的能量徐徐难以抵达地表,天地之间徐徐地阻遏不通,由于热量被壅闭而进入了冬天。以是从这个月开头,要加固和完备疆域的防卫,完满要塞的办法,审慎地把守关卡和桥梁,壅闭通往疆域的种种小路。比及了来年春天的三月,再灵识这些壅闭的路途,不要有任何壅闭不通的停滞物。“要塞[sài]”,即可以长时据守的永世工事。
“《禮記·明堂位》:四塞,世告至。”
四塞,即九州之外、四方疆域上作为屏蔽的诸侯国。他们只需在新君登位、改换新的年号时来朝见一次。
“《戰國策·齊策一》:齊南有太山,東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齐国的南面有泰山,东面有琅琊山,西面有济水,北面有渤海。这是个四方都有要塞的国度。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土有九山,山有九塞。······何謂九山?會稽、泰山、王屋、首山、太華、岐山、太行、羊腸、孟門。何謂九塞?太汾、冥(澠)厄、荊阮、方城、肴阪、井陘、令疵、句注、居庸。”
地上有九座巅峰:浙江绍兴的会稽山,山东的泰山,山西阳城的王屋山,山西永济的首阳山,陕西的西岳,陕西宝鸡的岐山,山西与河北之间的太行山,山西晋城的羊肠山,陕西宜川的孟门山。山上有九处险塞:大汾,即山西灵石的汾水关;冥阨,即武胜关西的平靖关;荆阮,即紫荆关;方城,是楚长城上的关隘;殽,即三门峡的函谷关;井陉,是太行八陉之一,在河北邢台;令疵,即唐山迁安的喜峰口;句注,即山西的雁门关,古称勾注山;居庸关,在北京。
成 语 典 故
拔本塞源
拔起树根、壅闭泉源,比如背弃基本。但厥后变成了从基本上处理成绩。
《春秋左傳·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剩余一人。顿开茅塞茅塞,指被茅草壅闭住了心。顿开,即忽然开窍,明白了某个真理。
《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閒,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必,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晦盲否塞晦,是惨淡不明;盲,是看不见。否塞,即闭塞不通。不了解外表天下的消息,不晓得人类文明的提高提高和办理国度的政策,那一定是看不清行进的朝向,更难改鄙俗积弊,走不出民族的复兴之路。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使其正人不幸而不得聞大路之要,其凡夫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澤,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壞亂極矣!两耳塞豆一片树叶遮住了眼睛,就能使你看不晤眼前的泰山。两粒豆子塞住了耳朵,就能使你听不到雷霆之声。要想耳聪目明,就要拨去眼前的树叶,去掉塞住耳朵的豆子。
《鶡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无以塞责塞责,就是搪塞塞责,事情不仔细。即使以前的成果再大,也不允许你搪塞塞责;事变失败了,就必必要承当责任。
《文子·九守·符言》:功成不敷以塞責,事敗足以滅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