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王(张王刘二奎和剃头匠—乡村轶事二则)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

张王刘二奎的故事(一)

夏天雨后的的傍晚,蝉的鸣叫声连成一片,还有那此起彼伏的水坑里传来的阵阵的青蛙鸣叫声,我们一群小屁孩,丢下碗筷,就会跑到大街上,围坐在大人堆里,听上年纪的讲古。


记得有一个老头,个子高大,相貌长的像弥勒佛,走路外撇八字,时常揣着手,慢悠悠的晃着,他逢人三分笑,村里人都叫他张王刘五魁,后来才明白,他本姓张,过继给了王家,后来又入赘刘家了,因为那时候入赘要改姓。所以村里人都喊他张王刘五魁。

据说他在阎老心的部队里当过兵,是个老兵油子,冲锋号一响,就拼命的往前冲,等快冲到对方射程时就会找一个散兵坑爬下。等到后面的冲过去了,他才又向前冲去。就这样在战场上很少挂过彩的他还得过上级的奖励。命大福大的他后来被俘虏后给了点路费遣散回到了家乡。

他经常逗弄我们这些小屁孩,我们捋捋他的胡须他也是乐呵呵的。

那时候是大集体,在生产队参加劳动时,实在的人铲满满的一锹土,不一会就累的满头大汗。再看张王刘五魁,用铁锹尖铲一点土,见队长来了,他铲四五下土,其他人才铲一下土。

有一次,他和几个社员抬磨盘,他大声的喊着口号:谁要不使劲,日谁的小姨子。结果大家都用尽了吃奶的力气,只有他喊了句荤素搭配的口号。为此,队长经常表扬他,后来索性把他提拔成了小队副。

现实生活中,张王刘五魁式的人物大有人在啊!


剃头匠老龚(二)

给钱也剃头,不给钱也剃头,给个窝窝头也剃头”,悠扬而充满沧桑的吆喝声在乡村里响起,村民们就知道是剃头的老龚来了。

老龚五十多岁的年纪,高高的个子,背有点驼,脸上有点麻子,头上包着个白头巾。人很随和,没钱给了,到饭点了,给他端碗饭,拿个窝窝头也能打发他。

老龚是邻村的一个剃头匠,他经常挑着剃头担子,走村串巷,担子的一头是水盆和能生火的小柴炉,另一头是剃头的箱子和一把坐的椅子,用来装剃头的工具。

来到大街上,担子一放,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剃头的人躺在椅子上,眯着眼,老龚就开始了他的手艺,先把头上打上肥皂,然后在热水盆里把头洗一洗,那剃头刀蹭蹭的把头刮的又光又亮,剃头的人感到舒服极了。

正月里不兴剃头,老年人流传下来的说法是正月剃头妨舅舅,大人孩子都要赶在年前腊月里剃头。所以整个腊月里是剃头匠最忙活的日子。

那个年代,乡村里没有理发馆,村里很少有人会理发,男人不论老少都一律剃成光头,年纪大的剃头后包个白色的头巾,小孩和年轻人戴个军装帽子或者栽绒帽。

女人年轻的留个长辫子,有时候那辫子留的年头长了就长到屁股上了,年纪大的妇女就绾着簪。一年到头了最多互相用剪刀剪剪长辫子。

老龚这种手艺人就成了十里八村最吃香的手艺人,尤其腊月里一天到晚手脚不能闲着!


有时候小屁孩们围了来看热闹,老龚就会讲古,讲水浒,讲到关公走麦城关公被害时,一激动,把剃头刀子给锛到了正在剃头的脑袋上,血流了一头,疼的人哇哇叫!结果没挣了钱。还挨了一顿老拳,弄了个乌眼青……

“给钱也剃头,不给钱也剃头,给个窝窝头也剃头”,这古老而沧桑的吆喝声仿佛又响了起来!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排名前十的电动车(2022中国车市|新能源车销量前十车型发布,比亚迪独占六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