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怎么读(象字家族:象像橡豫,橡树为什么叫橡树?河南为什么称作“豫”?)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为什么识字要懂字源、字理?

因为:当整个汉字系统的演变我们知道了,从根到末,从头到尾都了解了,对汉字的文化脉络你就清楚了,而后才能知道它今天的字形来源与渊源,才能感受其中的文化性与传承性,才能理解对待汉字的态度绝不是简化和消灭,而是继承与传承。

今日汉字主角:象像橡豫

01

字家族”的字比较少,且大象本身也不多见。“象”字最初就是画了一头大象的样子,甲骨文特别像。

金文、小篆以此书写,隶书在字形规范的基础上依旧强调了大象长长的鼻子。楷书就是今天的“象”字。

“象字家族”尽管字数不多,它仍旧是两种造字原则,一种是作声音的,一种是作意义的。

作声音,最常见的就是人字旁的“像”和木字旁的“橡”;作意义,河南简称“豫”,它以“予”为声音,“象”字表意义。

“象”字本身就指的是大象,后又有“象”“不象”之用。野猪与大象有很大的相似性,人们遇见了要相互询问:“象?不是象?”如果是大象,太大打不过,换一个;如果是野猪,那就打。这就逐渐引申出了“好象”的意思,今天规范要求写作“好像”,以示与大象的区别。

02

”字则专指人像、塑像,加上一个单人旁指人的形象。这是使用了由大象引出的“好像”的意思来造的,用泥土塑造一个好像人的样子,就是人像,塑造各种样子就是塑像。

此外还有气象、图象等,用的是“象”。有时也并没有严格区分“象”与“像”的使用,因为文化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意义的表达也是如此,是相互理解,相互照应的。如果你一定要严格地用科学的手段来划分每个字的使用,那是徒劳的,只会徒增烦恼。

我们大体就记住,凡是与人有关的都用带了单立人的“像”,如人像、画像、肖像、塑像、偶像、影像等,其他的都是用“象”如大象、气象、图象、印象等。这仅是一个大体的简单解说,方便平时使用。

关于这两个字,汉字改革以来对它们作出的指示太多了,终究也没有确定清楚。比如在“照相”一词中,“相”就是历史的产物,沿用习惯了也就约定俗成了。

03

橡树的“”,就指一种树,也称柞(zuò)树、栎(lì)树,在今天归属于“栎属植物”,是一种泛称,而不是特指某一种树。

橡树抗逆性强,耐性强,存活周期超长,往往树体粗壮高大,木质耐磨,内质呈蜂窝状结构,弹性很好。这些特点使它成为树木中的大象,橡树皮有如大象皮的质感,厚实而有弹性, 所以古人用“象”字给这种树木命名为“橡树”。

因它本身耐实而有弹性,所以橡木常被用来做成酒桶、软木塞子、软木垫片等。法国葡萄酒几乎都是橡木桶,酒瓶塞也都是橡木塞,结实耐用,弹性挺好。

在我国,古时“柞树”也是一种橡树。这种树也是抗逆性强,耐性强,但木质与平时的橡木不同,它坚硬防水且耐火,多作为硬木制作家具使用。因其多被用来制作成家具使用,所以取“作”字的音形造字表意,名为“柞木”。

在我国古代,后世仿照《尔雅》所做的释名书籍《小尔雅》中记载了“柞之实,谓之橡”就道出了柞树的木质实,但也属橡树。此外“栩栩如生”一词,也跟橡木有关。这就是我国古代橡树的另一种称呼——栎树。

栎树也是抗逆性强,耐干燥,适应性强,树皮如大象皮一般,可剥取制革。《本草纲目》记录,栎树有两种,一种不结果实,为;一种结果实,为

“栩栩如生”源于《庄子·齐物论·蝶梦》,“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栩栩”就是栎树的叶子上下翻动,像蝴蝶在飞一样。

明白了这点,“栩栩如生”这个成语也就明白了——原本的树叶似有了生命般飞动了起来,好像一只只蝴蝶。

没有这些生活所见,古人是说不出这样美轮美奂的话。我们今天只死记了词语,忘记了去体验这些原本美好的生活,不失为一种遗憾。

04

河南为什么称为“”?因为古时这里就有大象出没。考古发现在黄河流域的古部落出土了大量存放的象牙,生物检测属于亚洲象的种类。

此外与其相邻的山西简称“晋”,晋之前是古唐国,曾有记载,当年的唐叔虞用弓射杀过犀牛,可见当时犀牛、大象这种大型动物在中原那一带是很多的。

古代卜辞中就有“猎象”之语,人们时常见到,所以给它们造字记录。“河南”之名取于“黄河之南”,有河流的地方古人自然要捕鱼,就要做渔网,做渔网就用“予”——梭子。

“豫”字合并了“予”与“象”,表明这里的人们既能捕鱼,又能猎象,是天地赐予人们的一块适合生存的宝地,所以造字纪念。

○〢关于作者:

本文改编自《双法字理》,作者:白双法老师。

读《双法字理》,学汉字文化!你值得拥有!

汉字文化的学习进步,绝不仅仅是汉字本身,更是一种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构建。

这里是无师字通,专注分享汉字相关的故事与文化,喜欢的朋友们欢迎关注和转发,感谢支持!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日本民族构成(从“藩民”到“国民”,明治维新后,为何日本民族意识迅速觉醒?)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