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这人是小诸侯卫国的姬姓王族,复姓公孙,因为是卫国人,按照战国的习惯,都叫他卫鞅。
其老师是个世外高人,可能是鬼谷子。但出山时候明确告诉他不能说出老师是谁。卫鞅到了魏国做了丞相公叔痤的中庶子,天天有时间钻研李悝的《法经》,研究李悝、吴起的变法。
公叔痤几次向魏惠王荐举卫鞅,甚至推为丞相的人选,魏惠王都没当回事儿。魏惠王心想这谁啊,啥身份都不知道,上来就干丞相,这老头这也太没轻重了!
正值秦国孝公向天下发布了“招贤令”,有不少士子都来求官。卫鞅觉得待在魏国也没啥机会,还被庞涓处处提防着,不如走为上。
秦孝公考校人才的方式是“相马不如赛马”,将前来应聘的一百多号人直接放到市场上,让自己每天陌生拜访市场,找到公司现在的问题,并能给出一个可以入手的点。
几个月下来很多来秦国求职的士子吃不了苦头,纷纷离开。为数不多十来个坚持了下来,都做了区域经理——管理郡、县一级市场。算是大员了。
卫鞅对于秦孝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想成就什么样的事儿,心里还吃不准。虽然求贤令里面提到,想要恢复秦穆公时期的强盛,但是谋霸业和谋天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想要名还是想要强。这事其实不好说,上篇提到的燕文公,楚宣王,魏惠王都是好名利的。谁还不说要振兴国家的口号。
稍有职场经历的人都有一种感知。老板说了什么不能信,得看他干了什么!尤其是小企业的老板,很多动不动就跟你谈的理想,谈行业的前景,谈自己的成就,谈你的机会。而他真实的想法,往往与员工以为的想法是两条路。但是,大家都有时间成本,你花了时间跟他共处事后,自然能明白它的真实志向。但是自己不也耗费了宝贵的时间。
我经历过这样一个企业,初次面见老板,两人聊得很是投机,老板本人也是激情四射,对我的思路和想法也是予以肯定。好了,入职之后一年下来,发现自己啥也没能干。我提出的方案,总是被老板让拿来培训新人,却一直见不到要他后面要去怎么做。后来自己很是无奈,选择了离开。
正如卫鞅遇到的疑惑一样,“计国事者,当审权量,说人主者,当审君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世虽有圣智,非揣摸细究,真情无所所知,此谋之本也,说之法也。错其人,勿与语”。老师当年的警语让他下定决心,试一试这个君主到底想要什么。真正能使秦国强盛,要走法家之路大力改革,需要君主坚定一心,否则就跟楚国一样,搞得不伦不类,半途而废。
在内史景监的协助下,卫鞅先后三次面见秦孝公:
第一次,大谈三皇五帝王道治国,德治四方。搞得孝公景监等人一头雾水,“这是亡国之道”啊!卫鞅明白了秦孝公确实是想做事儿。
第二次,谈讲儒家礼制,不以成败论英雄。又说道家之学,无为而治,能成为圣主。卫鞅明白了秦孝公不想要虚名。
两次下来,卫鞅反而心里有数了。第三次才真正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这些要考法制才能推行。虽是纲要,但每一条都戳中了孝公的心里。自此,两人开始没日没夜地规划秦国的变法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