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古诗(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9: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9: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赏析

诗的开首“人世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怒放”两句,是写墨客爬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分了。但不期在平地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光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前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句可以得知,墨客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急遽不驻而遗憾,而恼怒,而扫兴。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光突入视野时,该是使人感受何等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怒放”,是在比力中遥相照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践上也是在写情感和思绪上的腾跃一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渐变到惊异、欣喜,致使兴高采烈。并且在首句扫尾,墨客着意用了“人世”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墨客带来一种特别的以为,即仿佛从人世的实际天下,忽然步入到一个什么瑶池,置身于非人世的另一天下。

正是在这一以为的触发下,墨客想象的翅膀飞扬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墨客想到,本人曾由于惜春、恋春,致使遗憾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本春并未回去,只不外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中央来罢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81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东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活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显贵,受朝廷排挤,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临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沉溺人”的沧桑感受。这种沧桑的感受,也天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颜色。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替组词(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9课《父爱之舟》知识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