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清朝历史中,我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职位,也就是包衣。像曹雪芹所在的曹家,祖上就曾做过包衣,后来曹家后代还当上了织造大臣。当时一度好奇,包衣究竟是什么职位呢,他们的历史地位究竟如何呢?
包衣是什么来头?
包衣的意思是啥呢?包衣是满族音译过来来的,包,用汉语讲,是家的意思。衣是汉语中“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家里”或者是“家里的”意思。满语称为是“包衣哈达”。更加准确的意思就是家里的奴才。
那么,这些包衣奴才的来源是哪里呢,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关于包衣是从哪里来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满族中的老百姓,因为犯罪之后成为了包衣,有的是在战争中的俘虏中,成为包衣的。还有的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从投充来的。
有的是家中穷得揭不开锅,只好把自己的家人卖出去,成为包衣。在包衣中,除了满人之外,还有一部分是汉人。大概的比例是百分之六十是满人,百分之四十是汉人,还有较为少量的朝鲜人。
清太祖努尔哈赤创造了八旗制度是人尽皆知的。在八旗的中,每一个旗中,都有一个贝勒作为主导。在贝勒以下的旗人中,大部分是隶属于国家,但是还有一小部分人是专门侍奉贝勒的,这些人就是包衣,后来就叫做包衣佐领。
包衣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除了给自己的主子办事之外,还能省去繁忙的劳役、或者是服兵役之类的。
包衣实际上是世袭家奴
明朝的崇祯二年,也就是清军还没有入关之前,皇太极说道:
朕侍卫四十员,乃太祖在位在时免役者,或叔伯兄弟之子,或蒙古贝子之子,或官员之子,或朕包衣之子,皆非应役之人。其应役者,并未选及也。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包衣就是所谓的家中的仆人,一般都在主人身边侍奉很多年,并且还是子孙世代承袭的。从现在的法律关系上看,包衣的居住地、包衣们的婚姻、还有日常生活上是没有自由的,除非是主子允许,都不能脱离奴籍。
历史上的魏璎珞就是包衣出身
一说到奴才,我们猜都能猜到,包衣的地位是非常低贱的,和汉族中的奴隶没有区别,但但事实上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包衣的地位低贱仅仅是在主人的身份上而言的,但是和其他人来比,并不是这样。包衣们除了要帮自己的主子做事之外,还可以有自己的官职、有自己的仆人的。
那么,包衣是什么时候就有的呢?事实上,早在八旗制度建立之前就有了,还是满人特有的制度,而八旗制度确立之后,进入编制而已。根据规定,正红旗第一参领第一满洲佐领,是在国家成立之初设立的,是跟随李烈亲王建立的。
但是镶红旗包衣第一参领,在八旗建立的时候就已经设立,所以说包衣早在八旗确立之前就已经有了。在这之前,当时的贵族家里都是有包衣的。跟随努尔哈赤起兵的将士,后来都是清朝的功臣,地位自然是不低,这些人当中就有包衣。
我们知道,包衣是奴婢,包衣之下也能有奴婢,叫做用包衣,包衣的主人上头还是有主人的。在某个时间段,包衣还是有区别的。分为是皇帝包衣还有王公包衣。分别隶属于上三旗、下五旗。
除此之外,还有臣子家中的包衣以及私家包衣,一律都称为是包衣。而后,随着包衣制度逐渐完善,要和八旗相区分,这些私家包衣就从中分离,称作其他名字,史书记载中的“八旗户下家奴”指的就是私家包衣。所以说,清朝的包衣奴才和普通的奴才还不一样,侍奉的主子很多都是非常有权势的。
包衣为啥反而比汉人还牛?
包衣的地位根据八旗来看,还是有很大差距,上三旗是为皇帝服务的,虽然说地位和后五旗相同,但无论是是在生活待遇,还是将来升职的机会还是不同的。
上三旗由内务府负责管理的,所以算是个肥差,所以说在这里当包衣是极好的。曹雪芹祖上就是属于上白旗的包衣,曾祖母因为这层关系还成了皇帝的奶妈。曹家后来还成了江宁织造,算是个极好的官职,就连当时的总督大人也得敬三分。
但是在在看到曹家在与皇帝的奏折中往往还能看到,其中称自己是包衣老奴、包衣下贱这类字眼,很容易引起误解。曹家所在的包衣属于是旗鼓人。虽然说表面上是皇帝的奴才,但实际上相比普通的臣子来说是非常亲近的。
从康熙与曹寅的奏折上看,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关系非同一般,康熙往往会畅所欲言。南巡的路上,还多次在曹家居住。虽然自称是奴才,并不代表地位非常卑贱。
所以说看,上三旗在包衣中虽然说是地位低下,但是从实际上的地位上看,是不比普通的八旗子弟要差的。即便是没有像曹家那样牛逼,即便是能在内务府中混上一官半职,那生活奔小康是不成问题的。
但是相比而言,那些下包衣就比较苦逼了,他们服务的一般是贝勒王爷们,职业生涯基本是看到头了。一般上在王府中当差的男子,一辈子都是奴才,女性是小婢女,一辈子也就看到头了。
史书中还提到:内务府三旗中还分为佐领、管领。管领是在清朝还未建立时候的家臣,也就是奴仆,佐领原来就是当兵的。并且包衣佐领的经济收入和普通八旗的是差不多的。
内务府的包衣随着清朝,中央集权的及强化,因而在社会以及政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所以说不能忽略实质上他们的地位,比普通的汉人要高的。
康熙画像
结语
在众多的包衣当中,还有很多对清代的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曹雪芹就不必谈了。他创作的《红楼梦》至今都是现在的经典。还有麟庆、法式善都是是著名的文人。不得不说,包衣这个阶层还真是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王先谦:《东华录》
福格:《听雨丛谈》
孟森:《八旗制度考实》
郑天挺:《清史探微》
祁美琴:《清代内务府包衣对清朝文化的贡献》
赵凯:《代旗鼓佐领考辨——兼论有关清代包衣的若干问题》
作者
锦年,自由撰稿人,历史学爱好者,致力于研究历史。期望用历史垂训鉴戒,塑造集体记忆,鉴往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