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而已集》
鲁迅的文章中,人物刻画最为成功的两个角色,我私以为是孔乙已与祥林嫂。初读鲁迅以来,我一直以为祥林嫂与孔乙已都是其笔下的“滑稽”人物,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彰显对比出旧社会的罪恶。
秉承着我之前这种思想的人不在少数,人们会形容那些不合时宜的人为孔乙已,也会将祥林嫂的称呼扣在那些喜欢絮絮叨叨的人头上。但是不知从哪天开始,我突然发现自己读懂了祥林嫂,读懂了她的无奈与痛苦,读懂了这不是一个滑稽角色,而是一个悲剧人物,她的悲剧不仅仅来自于自身的念叨,还来自于人性的扭曲。
或许一个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读懂了祥林嫂,这就是成长。
祥林嫂其人: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角色,并非鲁镇人,而是来自卫家山。祥林嫂丈夫早逝,家中还剩下个恶婆婆以及烂泥扶不上墙的小叔子。在那个年代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婆家的人,因丈夫去世而被婆婆磋磨的女人不知凡几,祥林嫂知道自己的婆婆有多难缠,因此逃到鲁镇,就为了躲避被婆婆卖掉的命运。
这个时候的祥林嫂哪怕受到过一段时间的磋磨,也发生了丈夫去世这样的悲剧,但她身上还是有着广大劳动妇女身上那股最朴素的勤劳与乐观。来到鲁镇的祥林嫂靠着自己的勤快麻利,成为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生活虽然累,但也充满着奔头。
但可惜好景不长,在工作上能够独当一面的祥林嫂却无法逃脱婆婆的魔爪,她的婆婆找到了鲁镇,强迫将她卖到了大山中,只为帮小叔子换取娶亲的彩礼。此时的祥林嫂在外人看来是可怜的,因此众人倒对其怜悯了几句,话里话外都是在同情她悲惨的遭遇。
不过被卖到山里去的祥林嫂倒没有众人想象中的那么惨,虽然是被卖,但新的丈夫也不算太坏,加上还生了个孩子,祥林嫂觉得生活似乎又有了新的变化。或许命运就是这般爱捉弄人,正当祥林嫂想要重新开始的时候,她的新丈夫因病身亡,孩子也葬身于野兽腹中,祥林嫂再度一无所有。
真正想要打垮一个人不是直接将其打入谷底,而是给她希望,又让她绝望,如此反复两次,便能让人万劫不复,现在的祥林嫂正是出于这种境况。
祥林嫂再次来到了鲁镇做工,但跟之前不同的是,祥林嫂没有再受到重用,人们认为她“克夫”、“不详”,因此拒绝让她参与祭祀等;不过这一次祥林嫂也跟之前勤快热情的形象大相径庭,她身上彻底没有了精气神,她暮气沉沉,向每个人抱怨自己悲惨的生活,絮絮叨叨如同一直在人耳边飞舞的苍蝇一般。
一开始人们还愿意施舍点同情,陪着她一起怒骂,共情能力强的女性还会陪着她掉几滴泪;但随着时间流逝,祥林嫂口中的抱怨不再新鲜,人们不再同情她,反而觉得她烦人可笑,以她悲惨的身世作为嘲弄的资本。
后来祥林嫂死了,但是就连死也遭到了众人嫌弃,他们说祥林嫂为什么要死在新年迎祝福之时,弄得晦气不已。鲁迅想起前一天祥林嫂问自己的那几句“人死后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不知是否自己含糊的回答成为了她死亡的导火索,只能安慰自己,既然大家都说她是穷死的,那便是穷死的罢了。
为何悲哀:
读懂祥林嫂不仅仅是读懂了她命运的悲惨,能够去体谅、去包容她因为命运的折磨从而变得疯癫,更多的是因为上文所提到过的,因为读懂了其他人身上所体现的那种人性的扭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在祥林嫂被卖到山里去的时候,众人对她的态度是可怜的,但是这种可怜带着一股子高高在上感,充满着生活相对而言比较幸福的人对于不幸之人的施舍,因此当他们发现山里的祥林嫂生活似乎没有那么悲惨后,便开始闭口不提她。
这也是为何之后祥林嫂会那般“惹人厌”的原因,众人最后嫌弃她,并不是因为嫌弃她一直絮叨,而是已经不再将她放到一个平等的地位上,他们一开始可怜祥林嫂也不是真的出于同情,而是出于那股“看热闹”的心理;等到热闹散去,已经没有任何“价值”的祥林嫂自然“不配”跟他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成为了众人嘲弄的对象。
在祥林嫂的身上,真正读懂且令人从心底发寒的,并非祥林嫂本人,而是那股来自其他人的恶意。书中那些扭曲的人性是由于百姓蒙昧,由于没有经过思想熏陶所造成的,这就是鲁迅为何要开民智的原因;但为什么时至今日,在义务普及了的今天,不少人身上依旧存在着这种令人胆怯的恶意呢?这个答案我想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索。
祥林嫂比喻什么样的人什么性格 | 祥林嫂的口头禅 |
阿庆嫂比喻什么样的人 | 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
祥林嫂是个什么样的女人 | 祥林嫂一生的经历简述 |
祥林嫂 | 阿庆嫂 |
祥林嫂比喻什么样的人 话多的女人 | 祥林嫂比喻什么样的人物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