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整理来源于:网络
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白帝镇白帝村1号社,地处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白帝山上,东望夔门,南与白盐山隔江相望,西临奉节县城,北倚鸡公山,地处长江三峡西端入口 。
白帝城拥有多座城门,发现的有东门、小北门、大北门、皇殿台瓮城门(桑閤门)、小西门、西门等。东、西城门靠近长江。
白帝城筑造是在历代筑城基础上增补及修建而成,白帝城存在城套城、城压城的现象,南宋宋元战争山城则是城连城、城中城、城外城的防御体系,具有强烈的军事堡垒特征。
沿革
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在山上筑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便借此自号白帝,并名此城为白帝城。
公孙述死后,当地人在山上建庙立公孙述像,称白帝庙。
唐代以前,白帝庙处增建了祭祀刘备的先主庙和祭祀诸葛亮的诸葛祠。
明正德八年(1513年),四川巡抚林浚毁公孙述像,另祭祀江神、土地神和马援像,改称“三功祠”。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四川安抚司副使张俭又毁“三功祠”,改塑刘备、诸葛亮像,更名“义正祠”,后又添供关羽、张飞像 。
清同治十年(1871年),奉节知县吕辉重修白帝庙 。
文学作品
白帝城有“诗城”的荣誉,历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登临白帝城留下诗篇。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白帝城西有孤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即没,秋时方出。谚云:滟滪大如象,瞿唐不可上,滟滪大如马,瞿唐不可下。盖舟人以此为水候也 。”
白帝城因其天生易守难攻,成为古代历朝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楚夺此地而得以西进,西汉公孙述据此地而割据一方,蜀汉刘备退守白帝城托孤而汉室得存,南宋筑山城而抗御蒙元,故白帝城有镇守三峡、拱卫巴楚之称。
历朝在白帝城先后建立过扞关、江关、白帝城、夔州都督府、夔州路、瞿塘关、瞿塘卫等军事堡垒性质的重镇,尤其是宋元战争时期,白帝城为南宋“四舆”、川东“八柱”之一,与重庆城、合川钓鱼城、渝北多功城、南川龙崖城、泸州神臂城等,共同构建了南宋政权西线山城防御体系。
明清时期,白帝城仍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军事堡垒沿用 。
白帝城虎踞夔门西口,利用夔门险要的山形水势营造城池,依山傍水,凭高控深,是峡江城市类型的典型城址。
白帝城城墙围合长度近7000米,南宋城墙约3900米,为夯土甃石结构。主要的修筑和使用年代是在南宋淳祐至元初至元年间。
白帝城遗址的一字城墙有两道。一道从较场坝通往谭家沟至长江边;另一道从子阳城皇殿台瓮城东南角顺山脊经关山口往下至关庙沱(瞿塘关)江边。两道城垣共同构成白帝城西面的沿江防御。
关山口一字城墙上为夯土甃石结构,清理长度约117米,最宽处约7.1米,墙体呈西高东低状,也体现出了对西部防御的考虑。
小北门遗址城墙内有3座建筑基址,与城墙、小北门属于一个整体。建筑基址有外墙基、内墙基、门道、排水沟等,建筑基址南侧有一水池遗迹,出土有南宋嘉定五年的残碑。
大北门遗址清理出了残存的门道和道路遗迹,门道宽2.6米、残高1.5米左右,用石块砌筑,白灰抹缝,表面残留有白灰面。道路面是用不规则形的石板和鹅卵石铺设,两侧边用较规整的石块铺设。在城内发现了内城、城门、马面、马道、高台基建筑群等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