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讲述之前,先说个笑话。平时骂人,都会问候对方“祖宗八代”,但那也是不上台面的骂街招式。但就有那么一个人,竟然把对方祖宗三代都骂遍了,还是在正式的文章中,不得不说是一篇奇文。另外一篇奇文,则有句名言:“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明白了,这两篇奇文,一篇是陈琳的《讨贼檄文》,一篇是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檄文
檄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通俗点,就是告诉天下人,我方发动战争是正义的,带有贬低敌人,抬高自己的政治文章。就是这样政治性极强的文章,或者说官样文章,却有两篇传承千年,口碑达到了檄文的巅峰。
檄文
至于这篇檄文不管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是陈寿的《三国志》,或者范晔的《后汉书袁绍传》,萧统的《昭明文选》都有全篇收入。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开篇对比袁绍和曹操的家世,也是世人所说的骂了曹操祖宗三代的一段。曹操祖父,曹腾是个太监,和张让都是些祸国殃民的罪人。曹操父亲曹嵩是曹腾养子,原姓夏侯。而袁绍呢,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贬低曹操出生,抬高袁绍的地位。
接着就是指责曹操,到处挖坟掘墓,设立“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专门负责探坟掘墓。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把掘墓当成正当职业的鼻祖,不得不说,曹操是第一个载入正史的盗墓贼。闲话少说,曹操盗墓最大的污点就是挖了汉文帝儿子梁孝王的墓!就好像近代孙殿英盗了清东陵差不多的轰动。更重要的是,汉朝以孝治天下,举孝廉,其中孝,就是孝子。而曹操就被举孝廉入仕的。所以这点可以说是暴击,引起天下人的公愤。
曹操
说白了,檄文就是一篇把对手变得一无是处的“爽文”。舆论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战争之前,先把对手搞臭,自然自己的出师就是名正言顺。就好比经常有人打出“诛佞臣,清君侧”的旗号,来掩盖自己想夺位的野心。当然,檄文这东西,更加高级。在有才华的人手里,更是一把刀,直刺对手心脏,夸大对手的阴暗面。
自然,《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也是这个套路。看这篇不长的檄文,尤其是最后“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读来振聋发聩。但檄文开头,就是痛斥武则天出身卑微,不过是唐太宗的妾婢。古代统治者充实于府库、内宫的财物、妾婢,称“下陈”。自然指武则天曾充当过唐太宗的才人,又和太子关系暧昧,惑乱后宫,以谋求宫中权力。登后位,更加专权,残害忠良,亲近佞臣。为了称帝,废除自己的儿子,委派党羽充当要职。
武则天
骂完武则天,在夸徐敬业。相比出身,徐敬业是英国公徐世绩的嫡长孙,奉行的事先帝训示,起兵是为了稳定大唐江山,不让国祚断送。接下来就是鼓舞士气,“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豪气干云,直指正义之士,愤而来投,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天下无可阻挡,像武则天这样的妖后,必定覆灭。最后就是呼吁各地兵马,匡扶社稷之类的,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很自然的激起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
当然,如果只是说两篇文章掷地有声,那么其实历史上所有的檄文,都是这样的“爽文”,也称不上奇文了。当然,这得从头说起两篇檄文的作者说起。
陈琳与骆宾王
陈琳,“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在汉灵帝时,为大将军何进的主簿。董卓乱政后陈琳避祸冀州,入袁绍幕府。陈琳擅长撰写章表书檄,风格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对陈琳在章表书檄写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也不吝给予肯定。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多篇都称赞陈琳: “符檄擅声”“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鲠”“孔璋称健,则其标也”。宋代古音韵学家、训诂学家,时称通儒的吴棫评价陈琳在建安诸子中字学最深。
建安四年,袁绍战胜公孙瓒,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曹操呢?处理了吕布之后,暂时收纳了刘备,占据了兖州、徐州、司隶。袁绍和曹操的矛盾越发尖锐。不用多说,曹操成了袁绍南下的最大绊脚石。此时汉献帝给了车骑将军董承衣带诏,令他号召天下豪杰除去曹操。刘备据说参与了此事,正巧曹操喊刘备喝酒,于是上演了一出“青梅煮酒论英雄”,并找借口逃出曹操的监控范围。
汉献帝赐衣带诏于董承
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王服、种辑欲诛杀曹操,反被曹操夷灭三族。 袁绍终于获得了名正言顺的开战理由——奉衣带诏讨贼。陈琳最辉煌的表演开始了,他按照袁绍的吩咐,华丽的写下了千古名篇《讨贼檄文》。不得不说,这篇文章,就如同是如今最火热的“祖安”文化,字字带刀,骂的对手体无完肤。如果那时候有网络,想必这个陈琳也是个“祖安文科状元”了——诸葛亮在历史上并没有骂死王朗。所以论骂人,陈琳当属第一。
当然檄文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得骂死对手,黑死对手。不过,奇怪的是曹操竟然并没有气的吐血。据《典略》曰:
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
就在此檄文发出后的将近五百年的唐代,一篇不亚于《讨贼檄文》的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横空出世,其作者也是不亚于陈琳的才子——骆宾王。
骆宾王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曾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后调任武功、长安主簿。你看看,可巧不巧,陈琳和骆宾王,都担任过主簿。后入朝为侍御史,时值武则天当政,骆宾王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在狱咏蝉》,就写于此时: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私下猜测骆宾王投效徐敬业反武,是真心想匡扶大唐社稷。而症结就是因为此时对武则天当政,把持朝政的不满。骆宾王辞采华胆,格律谨严,这“唐初四杰”的称号,是诗文并称的。就比如骈文方面,骆宾王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有清新俊逸之气。《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便是这种文风的代表作。
狱中咏蝉
嗣圣元年,武则天废中宗自立,骆宾王入徐敬业府,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九月,徐敬业起兵,于是这篇名作诞生了。整篇檄文慷慨激昂,气吞山河,不仅仅是骂了对手,黑了对手,更有现在那种成功学常用的激励手段。放到现代,完全可以看成是一碗绝美的心灵鸡汤,读完会有一种打了鸡血的冲动,激情四射。现在很多公司,都要开大会,烘托煽动起疯狂的气氛。而骆宾王可以说是当时的励志高手,后世什么李阳的疯狂英语之类的都爆弱了。
不得不说,当武则天看到这篇檄文的时候,明明作为对政治对手一向无情的女皇,竟然做出了和曹操类似的举动。《资治通鉴》记载:
武则天见檄,问曰:“谁所为?”或对曰:“骆宾王。”太后曰:“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说道这里,不由的说一句。这堪称檄文史上双子星的两篇奇文,有着诸多的共同点。不仅仅有着作者是当世顶尖才子,在写檄文之前,都做过主簿;对手都被骂的体无完肤,却依旧不其不闹,称赞其才的共同点外,还有一个,就是这两篇如此酣畅淋漓的檄文的发出者,都是最终的失败者。
作者和檄文故事的结局
官渡之战,曹操击溃了袁绍,并在袁绍病故后利用其子们的内耗,逐个击破统一北方。战况的进度,战略战术的安排,其中各种细节,应该耳熟能详。而武则天也同样击败了徐敬业,只是相对来说,对这场胜利的取得,并不是很清楚。这里稍微叙述一下:
起兵之初,徐敬业有两个选择。
- 合相应之兵于一处,并大张旗鼓的直扑洛阳。好处是,《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已经阐述了起兵的正义性,即恢复皇帝的权力。那么直扑洛阳,就是用行动证明这种大义,那么四方观望的人,以及那些为了大唐而战的豪杰都会加入进来,势力自然一路扩大。而且,合兵一处,集中所有的力量对其要害狠狠一击。坏处是,这属于搏命的招数,没有退路,成功自然好,不成功,那么相对也就没有退路。如同项羽破釜沉舟一般,自然会取得相当辉煌的战果。
- 就是南下,取金陵,润州。好处是,金陵有帝王气象,又有长江天险,足以固守,完全可以作为基础,然后再向北以图夺取中原。相对来说进可以取胜,退有归宿,攻守兼备。但坏处是,忽略了大势所趋,即北方豪杰在看过热血沸腾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后,都盼望义军到来。不顺应这种形势放手一搏,反而退缩,以求稳固自保,必定令人寒心。
这是徐敬业的两个谋士魏思温与薛仲璋的观点。其实魏思温还有个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取金陵,则会过早的暴露徐敬业“野心”,大义和私利相比,应该取大义。过早暴露自己想自立,会彻底导致人心离散,让《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变成笑柄。可惜,徐敬业选择了第二套方案,这便是棋输先着。
武则天任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领兵三十万讨伐。在殿中侍御史魏元忠辅佐下,李孝逸先克徐敬猷镇守的淮阴,后利用火攻,大破徐敬业,斩首七千。徐敬业兵败想要出海逃亡高丽,却被部下所杀。一场开头轰轰烈烈的义举,终究成了虎头蛇尾的闹剧。
不得不说,曹操和武则天是一样的人,爱才但又很会作秀。就好比许攸,是曹操官渡之战的首功,但终究还是被许褚愤而杀之,但曹操并没有对许褚有什么实质性的惩罚。因此,陈琳和骆宾王结局,又当如何?
《魏书》记载:
太祖平邺,谓陈琳曰:“君昔为本初作檄书,但罪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乎!” 琳谢曰:“矢在弦上,不得不发。”
就是说曹操平定邺城,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问陈琳你为袁绍写檄,就骂我一个人好了,为什么要骂我家三代呢?陈琳谢称,形势所逼而已。曹操大笑,好一个形势所逼。赦陈琳无罪并封其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可谓用人之长,知人善用。
大概出家是骆宾王最好的归宿
骆宾王的结局相对就扑朔迷离了许多。就拿史书上的记载来说,《资治通鉴》、《旧唐书》说他与徐敬业同时被杀,《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其他的记载也都不太一样,《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孟棨《本事诗》则说:“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相对而言,大多数人都觉得骆宾王这样的才子,死了实在可惜。下落不明反而是最好的结局,而《唐才子传》沿用了《本事诗》里的设定,并继续演绎,说宋之问曾经在灵隐寺遇上一个老僧,并助他完成了一首诗,而这个老僧就是骆宾王。
陈琳和骆宾王结局略显不同,但对他们而言,大概都是最好的结局了。
对于如此结局的反思
最后,在回到两篇檄文上,其中可以解读的东西太多了。为何两篇如此优秀的文章,虽有政治需求的夸大之嫌,但确实提振士气,也说的并非虚妄,被人认同,但最终都成了失败者?这是两篇如此相似的奇文的最大的共同之处,命运交织的地方。恐怕值得深思。
檄文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在那个年代,不仅仅是一种声讨的政治样文章,更多的是一种宣传,向所有人广而告之的“广告推广”。文章越好,宣传的效果越明显,毕竟大家都喜欢看文采斐然的“爽文”。从袁绍和徐敬业的例子,可以看出,宣传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起大家的兴趣,参与的热情,是必须的。也是为何在如今商业领域,所有的公司都很看重宣传广告与推广。
但是往往,当宣传和公司、产品的实质不符合,就如同徐敬业起兵打出的是维护大唐社稷,但做的却是想割据一方,甚至想着去替代武周,因此,迅速的灭亡了。这就属于现代人最厌恶的虚假宣传。这样的广告,很吸引眼球,都冲着广告去购买,投资。但当了解到实质并非广告宣传的那样,终究不能长久。而袁绍呢,有硬实力,目标也明确,宣传也很到位。在执行时产生的偏差,软实力不足,该攻不攻,该守不守,就如同公司或者产品,在后续的发展策略中产生了偏差,错失市场的机遇,同样会导致良好的宣传效应遗失殆尽,令人心灰意冷。因此,宣传和自身的软硬实力,都得过硬。
商场如战场,生活也是一样。任何事情,其实都有共通的道理,做人亦是如此。最近热门的14岁神童,被炒的火热。什么一天能写300首词牌,2000多首诗等等,几乎铺天盖地都是这个小神童的故事。不得不说,这就好像陈琳和骆宾王的檄文,一下子天下尽知。质疑也好,赞许也罢,几乎全网络无不讨论这个神童。炒作者,故意夸大,还是确有其事,不重要。重要的事,这个所谓小神童,会不会成为檄文背后的失败者呢?神童的父亲发声,说不是吹牛,是能写出那么多诗词,文章。但看客们,看了那些文章之后,大概心情就和支持袁绍,徐敬业的人一样吧——心灰意冷。宣传的如此高大上,写出来的东西却实在名不副实,更有甚者,说这些东西和网络上智能诗词编辑器编出来的差不多。孩子喜欢文学,写作诗词无可厚非,但硬要去宣传如何如何的优秀,却不能真正学习如何写出好的文章,诗词,那么这种热度,也就剩下茶余饭后的热度而已了。
不得不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是华丽炫彩的檄文背后注定失败的悲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