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喦”和“嵒”音义不同
“喦”和“嵒”是比力生疏的两个字,也不常用。但在古籍中,会不时地碰到。在表明“喦(niè)”字时,【北宋】陈彭年、丘雍编修《广韵·咸韵》曰:“喦,隙地,闲田;亦是地名。喦地介于宋、郑之间。”清代笔墨学家朱骏声《说文通韵定声》曰:“‘喦’,与‘嵒’字音‘岩’者不同。”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二字的音义,古时误例俯拾地芥,今世人则十之八九会读错用错。
“喦”读“聂(niè)”,下边正中一竖插进“品”字底下两个“口”字正中间,一竖的顶端与两个“口”字平行。《左传》里有此字。【东汉】《说文解字》“聂”条目引《左传》称:“《左传》‘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左传》哀公十三年:‘遂取宋师于嵒,获成讙、郜延’。聂、嵒 皆地名。”
“嵒”,为“岩”的古体字,读音即众所周知的“yán”,该字为上下两段布局,上边为“品”字,下边是“山”字。其组词有:岩洞、岩石、岩层、熔岩、巉岩、岩溶、岩心、岩羊、岩浆、岩盐等,其义不言自明。
“喦”和“嵒”的误用,在古代汉语实践中的误读误用并非个案,无须赘言。单说古今东西书及汉语学家的误例,就让人受惊。
起首说误写。在360百科、“汉语在线”等种种新型媒体,敲击“yán”“niè”两个拼音,打出的满是“喦(niè)”字。张俊成在《中国汗青研讨》(2010年第3期)载文《“喦”和“嵒”地名考辨》,其网上传文,“喦”和“嵒”,也都是“喦(niè)”字。
其次是东西书的曲解。古今名家曲解的有这么两例:一是【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对“喦”注曰:“‘喦’,从品山相连;‘喦’从山也。”对此,清代言语学家、笔墨学家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喦”字条目称:“小徐本《说文解字》,非也。”二是今世言语学家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673页),称:“‘喦’‘嵒’,一并注音为‘yán’,岩石。”
丁再献 丁蕾《东夷文明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书社2012年2月版),引用《康熙字典》,写道:“喦,《唐韵》《正韵》《集韵》音聂。《说文》引《左传》,‘聂’字作‘喦’。《说文·品部》:‘喦,多言也,从品相连。’《春秋传》:‘次于喦北’,‘喦’读与聂同’。‘喦’与‘聂’同音假借。‘喦’为‘聂’古字。”二丁之文又称:“《说文·山部》:“嵒,山岩也,从山品声。《正字通·山部》:‘喦,通岩’。或古本‘岩’‘聂’通也。”二丁只看两个字“长得一样”,犯了囫囵吞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误,将二者合二而一了。
显然,被称之为小徐(其兄徐铉)的徐锴和杨伯峻以及二丁,所说的其义其音都错了。
再从地形地貌上说,“喦”也与“岩石”不关。陈伟在《九州》[(3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称,《左传》里的“喦”地,“在今河南开封、商丘之间。”杨伯峻在上书说:“喦,清闲,指闲地。在今河南开封市的杞县、通许县、(祥符区)陈留镇之间。”稍有知识的人都晓得,河南开封、商丘之间,广义上说为华北平原的构成局部,局面意思来讲乃豫东一望无边的大平原,连一个高土坡都鲜见。铁的内幕证实,新中国建立从前的两千多年中,黄河卑劣产生决口众多1500多次,紧张改道26次。尤其是,1938年蒋介石为制止日军西进,接纳“以水代兵”的办法,制造的黄河决口事变,豫、皖、苏3省44个县的30多万平方公里之地一片汪洋。仅这一带的河南民宅被冲垮140万余家,败尽家业者达480万人。数十万老百姓葬身鱼腹。这里要是有山石阻遏,会有云云凄惨的情形吗?
应当指出的是,具有威望性的《古代汉语辞书》《新华字典》《辞海》等,只收有“嵒”字,音yán ,称其与“巖”“巗”同为“岩”的古体字。《辞海》还称:“嵓”同“嵒”。就是没有读“niè”音,义为“空闲地”的“喦”字。这恐怕是,当今之人把“喦”和“嵒”误读曲解误用的主要缘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