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1岁,又考上公务员。
马浚伟身上,有太多奇怪的东西。
是演员,但又和普通人一样考公务员。
他给人的感觉,不太像是圈中人。
一是名,二是利。
出道将近30年,他说:“对不起,娱乐圈没有改变过我。”
作为TVB最后辉煌的一代演员,见证过港圈的繁华,也亲历了没落。
看得清蜃景。
身为TVB的御用男主角,马浚伟贡献过不少高光角色。
《洛神》里眉目如画的曹植。
迄今为止,马浚伟版的《鹿鼎记》,仍是观众心中最经典的一版。
作为演员,马浚伟足够幸运。
1993年,他凭借一首《李香兰》夺得唱歌比赛的冠军。
随后为他出唱片。
“他不是学友,他不是克勤,他不是黎明,他是马浚伟。”
也几乎,把几家歌迷都惹炸毛了。
凭什么扮黎明?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马浚伟”三个字成了毒瘤。
最严重的一次,是那一年的圣诞节。他接了商演,在百货公司的广场唱歌。
全场立即喝倒彩。
作为歌手,他过得并不开心。
后来他向制作人黄柏高道歉:
他低三下气,丢了自我的个性。
他出身底层。
马浚伟早早知道世界的残酷。
中专毕业,就开始打工补贴家用。
卖教材。
靠着一张干净乖巧的脸,拉到不少客户,一度被评为优秀员工。
生活苍白得只剩下一件事,赚钱。
他有着惊人的意志。
大到电视台的选秀。
被华纳相中的那一次,是他第44次参赛。
不是因为盲目自信,而是因为没得选。
初二那年,母亲病重。
满口是血。
随时昏迷。
他一边辛苦挣钱补贴医药费,一边悉心照料母亲。
这是马浚伟一生难忘的一天。
要么马上做手术,要么慢慢等死。
母亲声泪俱下地央求,绝不做手。
“做手术就是要她死。”
就是这一刻的眼泪,令母亲改了主意。
凌晨,手术结束。
他自以为,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几个小时后,急性肺炎要了她的命。
母亲走了。
“她离世的责任,我放在自己身上,因为这件事自责了很多年。”
几度崩溃。
自那之后,他觉得心底空空,仿佛生命缺失了一块。
他拼命拍戏。
醉了就哭,哭完依然无言。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等他察觉时,为时已晚。
“不如跳下去,就能见到妈妈了。”
眼前浮现出了爸爸和家人,才打消了念头。
证明死亡已逼近,离他仅一步之遥。
抑郁症+惊恐症。
比如,突然间的手脚麻痹。
呼吸急促。
丧母之痛+负罪感,将他啃食得体无完肤。
对外,马浚伟是最佳劳模。
他马不停蹄,穿梭在一个个剧组。
高产。
高层赏识他。
观众爱戴他。
能把自己从困境中拖出来的,始终只有他自己。
5
转折发生在2006年。
把自己无解的问题,交给“顺其自然”。
“我觉得我做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是有带领的。”
他开始积极治疗。
吃药吃到呕吐,又开始尝试运动。
患上惊恐症的人,像背着一颗炸弹,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炸弹引爆,一命呜呼。
心脏乱跳。
他蹲在街角,好半天才缓过来。
可他越想越不甘。
慢跑着,跨过了那条街,像是完成了一个巨大的心愿。
他说:“我不恐惧死亡。”
“怎么都好,千万不要轻生,不要做伤害自己的行径。”
2015年,他开始筹备《生前约死后》的剧本。
讲的是母与子,生与死,遗憾与救赎的故事。
因为写得太投入,几度写不下去。
他用这样的方式,默默治愈着自己。
马浚伟,终于活过来了。
6
大家无所不用其极,炒人设,赚快钱,疯狂捞金。
更多人舔着脸,开直播,手捧三无产品,赚着违心钱。
读书。
考咖啡师证。
他创办青少年艺术教育机构,亲自教授表演课。
不是为了盈利,只是为了给后辈们更多的机会。
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享受生活,享受喝咖啡时的惬意。
不是为了营造学霸人设,只是为了更好地调理自己的身体。
别人告诉他,因他早年辍学,现在难以拿到硕士学位。
“我是来读书的,不是来考学位的。”
你问他为什么要把人生塞得这么满?
向死而生。
他不想辜负。
所谓珍惜,就是认真地生活,认真地学习,让每一天,都不虚度。让每个梦,都能落地生根。
他不结婚。
只是对于“人生的圆满”,他觉得,不需要依靠婚姻去实现。
富裕不代表万事顺意。
“我觉得幸好我的家庭不是很有钱,因为不富裕,所以家庭和睦。”
不追名。
轻结果。
他没有大红大紫,但是,他真正活出生命的意义。
——来过,爱过,尽情体验过。一生无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