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是笔者最喜欢的红楼女子,是笔者的偶像。可偏偏探春是一位没有偶像包袱的女儿家,女孩子的“矜持”或是“端着”,探春都没有。
笔者猜测,大观园里的很多人都有成立诗社的想法,出于种种考量才没有提出来。
可探春就不会“矜持”,也不会碍于自己的面子和身份,她主动勇敢地站出来,积极邀请各位姊妹加入海棠诗社。
小时候在外人面前放不开、很拘束,看《红楼梦》时,非常羡慕贾探春这样的女生。
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是要做一个好好学习的乖孩子,这也造成了很多人性格上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
沉浸象牙塔多年,很多人失去匪气以及野性,行事中规中矩,寡淡且带怂气,缺少敢冲敢闯的豪迈。
探春诗书双绝,才情上紧追钗黛二人,其书法颇有大将之风,称之为读书人不为过。但部分读书人往往很清高,待人接物不太接地气,看妙玉这个典型便知晓了。
我们通常会认为“书生气”与“匪气”二者是相矛盾的,这一点也不奇怪。
有“匪气”的人,往往进入社会比较早,没有接受太多的系统化知识,文化水平上有一定欠缺,所以不太可能会有“书生气”。
有“书生气”的人,他们文化水平高、知书达理,很多事情不屑做,很多言语不可说,很多行为又做不到,所以很难有“匪气”。
笔者不得不承认,“书生气”与“匪气”是会有冲突,而能将这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的女子,实在太有魅力。贾探春就是这样一位“左手拿书,右手拿刀”的女生。
有人曾说,探春是善良版本的王熙凤,有一定的道理。这两人都具有“匪气”,凤姐手段泼辣狠厉、讨好卖乖十分在行。
可大部分读者对凤姐的情感,一般都是佩服欣赏她的才干,却不敢苟同于她的行为。因为凤姐心肠歹毒、贪财爱权,有时想一想,会不会是与凤姐所受的教育有关呢?
凤姐的舅舅王子腾任京营节度使,官位权势远大于林如海和贾政。从书中了解到王熙凤仗着他的势力有恃无恐,可见这位舅舅也绝不是什么善茬。
曹雪芹多次强调凤姐大字不识,也不会记账簿;她没有什么书卷气,却有“匪气”、有“真气”。
由于眼界和学识所限,凤姐的生活里没有“得饶人处且饶人”、“行善积德,绵延世泽”等等观念。
王家教育凤姐的,更多是处事理家的章法,官场中的杀伐决断凤姐同样也耳濡目染。
探春不一样,“才自清明志自高”的探春敢作敢当,读者们对她的赞扬更多。因为这个女孩不但不害人,还有一些“豁出去”的姿态。抄检大观园时,探春“啪”的一下,一个巴掌赏给王善保家的。
大家都讨厌王善保家的狗仗人势、欺人太甚,看到探春打她的情节,认为十分解气,这样的小人就该这么对付。
可试问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受过良好教育的女生敢一个巴掌给别人打过去?笔者从小到大甚至没在人前跟他人吵过架。
探春树立威信后,便在大观园大刀阔斧推行改革,让那些刁奴婆子们再不敢小瞧这位三小姐。
她实施承包园子、开源节流,敢想敢做、执行力极强。李纨宝钗都支持她,众人也心服口服。
探春头脑十分清醒,曾在激愤之下说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的话来,可见她关注整个家族的命运。而凤姐更多是为自己谋利,私心过重。庶出的三小姐,其远见格局以及魄力,不比一般人。
一个未出阁的女儿家有这样的气性与胆识,也难怪她曾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
笔者是相信探春这番话的,这并不是三姑娘过过嘴瘾说出来的气话,抄检大观园时众人明哲保身,只有她敢出面维护自己屋里的丫头们。
所以侍书、翠墨死心塌地地跟着探春,成为她身边的得力助手。探春以身作则,她的丫头们跟主子一样机警又知进退,行动力很强。
很多读书人不敢做出什么突破众人认知范围的行为,通常单打独斗、不善合作,于是生活过得很平稳。每个人的选择不同,看重的东西不同,求仁得仁,不分高低。
而笔者更敬佩向往像探春这样,拿起笔来可以写文章,扛起责任时也可以“打仗”;懂得合作、赢得人心,愿意帮她追随她的人,自然指不胜屈。
一个人可以同时具备“书生气”与“匪气”,将超出大多数人,十分可贵。
古今中外,“左手拿书,右手拿刀”的人,是一定可以干出一番事业的。可惜,在那个时代,探春一个女儿家,自己的命运不由自个儿掌握,一个“远嫁”的结局让人为其叹息。
作者:杨琥媚,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