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蒙古国,为何越过越惨?
2023年的沙尘暴,比往年来得更多、更猛。
据说,这几轮漫天黄沙,都属于来自蒙古国的“境外势力”。
外蒙古过度放牧和开矿导致自然环境不断走向崩溃,80%以上的国土已经严重荒漠化。
这么一来,即便中国已经坚持了至少40年的土地荒漠化改造,但也搁不住蒙古高原扑来的气流在源头上就夹着黄沙,令咱们防不胜防。
一提到蒙古国,很多人想象到的都是沃野千里、牛羊成群的美丽大草原,健壮的姑娘穿着民族服饰在草原上吟唱。
但实际上,那种真正的大草原只占到了其国土面积的10%左右。
因为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蒙古国只能不断透支着脆弱的生态环境。
其实,虽然蒙古国位于中高纬度,气候寒冷干燥,水资源短缺,但发展工业的矿产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其境内拥有80多种矿产,光是探明的铜矿储量就高达20多亿吨,煤矿储量3000多亿吨,以及至少80亿桶的石油储量。
以至于有人戏称,蒙古国就是一个伪装成矿场的国家(不然,苏联可能也看不上它)。
然而,蒙古国的发展,却一直没有起色,膨胀率长期居高不下,物资贫乏,甚至还常年欠着一屁股的巨额外债,并为此还发起过号召其国民主动捐献财产,来“为国还债”的计划。
就跟咱们的内蒙古比较,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的GDP为2.23万亿,而蒙古国仅为1080亿,双方足有20倍的差距!
乌兰巴托郊区的贫民窟——夏天他们住蒙古包,冬天就去睡下水道
那么,先天条件还可以的蒙古,为何混成了如此境地呢?
这个,还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明末的蒙古诸部分为了漠南、漠西和漠北三大部分,如今的蒙古国,主要是漠北部落的管辖范围,而咱们的内蒙古自治区,则大致上包括了漠南蒙古和一部分漠西蒙古的区域。
后来,在努尔哈赤的“统战工作”下,科尔沁部带着漠南蒙古各派系,宣布效忠“大金汗国”(清帝国前身),并被划归了蒙古八旗,地位非常尊贵。
科尔沁部的中心就位于当今的通辽市
科尔沁蒙古公主,更是大清国的主要联姻对象。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孝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大玉儿,她就是科尔沁公主。而且,不仅她嫁给了皇太极当了庄妃,她亲姑姑还是皇太极的皇后,她亲姐姐,则为皇太极的毕生挚爱——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海兰珠。
大玉儿的独子,顺治皇帝则被包办迎娶了自己的亲表姐,科尔沁公主博尔济吉特·孟古青。
婚后两年孟古青因为太过跋扈,被降级为静妃,顺治又被安排娶了另一位博尔济吉特家族的科尔沁公主娜木钟做皇后....
与此同时,虽然清朝在入关以前已经与漠北蒙古三大汗──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建立了联系,但双方却没有发生过王室联姻,也并未明确过漠北对建州女真人的臣服关系。
而以准噶尔部为主的漠西蒙古则表面上向清政府假装示好,暗地里却勾结了俄国人,准备大举进攻漠北和漠南各部。
1691年,在清军远征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取得首次大捷后,康熙皇帝亲临多伦诺尔,举行会盟仪式。漠南蒙古49旗王公、漠北蒙古各部的大汗们都怀揣敬畏之心地齐集于此。
会上,漠北各部集体向康熙皇帝效忠;康熙皇帝则颁布圣旨,宣布漠北蒙古实行旗制。
自此,漠北蒙古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所以,从清帝国开始,相较于漠北和漠西,还是漠南蒙古和北京政权的联系更为悠久和密切。
到了大清国土崩瓦解之时,漠北各部开始在沙俄的教唆下搞“独立”,自行宣布建立了一个叫做博克多汗国的政权。
经过北洋政府与沙俄的谈判,双方签订中俄蒙协议,虽然勉强保持住了中国对蒙古的主权,但沙俄却从中谋得了大量权益,几乎把各部的上层渗透成了筛子。
1924年,在苏联的各种忽悠和画大饼下,漠北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定都库伦,也就是当今的乌兰巴托。
从这时起,蒙古国的“政权”就铁了心要跟随苏联,幻想这个老大哥能帮自己建成一个有模有样的现代化国家。
1930年代初,苏联干部来蒙古牧民家宣传革命思想
因此,夹在中苏之间的蒙古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全面倒向苏联,俨然成为了苏联的“第16个加盟国”。
可惜的是,大部分时候,在莫斯科最高领导人的眼里,他们只想把蒙古当成一个工具,看重的是它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资源。
双方的关系大致是,苏联拥有了和东亚地区广袤的战略缓冲和廉价资源产地;而蒙古则急着脱离困顿的中国,希望找了个势力强大的靠山。
很显然,从一开始,双方的关系就不平等,最终结果只能是外蒙古被苏联牢牢的控制和剥削。
特别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蒙古对苏联的帮助堪称诠释了什么叫“倾家荡产”式的援助。
外蒙古是卫国战争开始后第一个正式宣布支持苏联的“国家”(此时蒙古的地位尚不明确,但在苏联人的语境中,已然将其定义为国家了)。
随后的几年间,几乎没有工业,人口数量尚不足百万的外蒙古,共向苏联提供了70万头牛,490万匹小牛,50万匹军马,600万张各类皮毛,1.5万套冬装、500箱伏特加(这项服务真心到位啊)。筹集了250万图格里克,以及10万美元和300公斤黄金,还曾派出一万多骑兵团直接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
在“蒙古政府”的激情号召下,其境内公民也掀起过多轮踊跃的个人捐赠高潮。
比如下面的这位叫做恩盖林·巴达姆的牧民,他曾以个人名义向苏联一次性捐赠了1600只羊、93匹蒙古马、16头骆驼和10000图格里克。
这1万图格里克值多少钱呢?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可以买下12500只羊。
还有一位叫做曼加尔的女“土豪”,曾一次捐赠了1.4万图格里克和55匹纯种蒙古马。
此外,在1941年至1944年间,蒙古召集了该地区十分之一的人口参军,将50%的“国家”预算拿出来用于战争动员,帮助苏联极大地缓解了东部边境地区对日本的沉重军事压力。
可以说,为了自己的心中的“大哥”,这个所谓的“国家”可真是相当拼的!
战后,在英美的默许和苏联的直接干预下,外蒙古举行了全民公投,宣布脱离中国。
之后还有点曲折的故事,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最终,新中国正式与蒙古建交,承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
有了合法国际地位的蒙古人民共和国,继续紧抱苏联大腿,时刻保持和老大的一致。
甚至,它还多达十几次的提议要加入苏联。
当然,考虑到此地异常敏感的位置,苏联拒绝了。
毕竟,在它看来,蒙古虽然名义上是个主权国家,但从1920年代起,历届政权都在殷勤地追随苏联的脚步,唯苏联马首是瞻,经济上依赖苏联,意识形态上效忠苏联,政治上也几乎统统照搬苏联——苏联的朋友就它的朋友,苏联的敌人也是他的敌人。
比如,蒙古搞的“社会主义革命”。
跟苏联不同,蒙古根本没有像样的工业和近现代化的城市,缺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这两个斗争主体和对象。于是,出于实际国情的考虑,蒙古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成了贫苦牧民和农奴团结起来打击喇嘛和大牧场主等封建势力的革命。
刚开始的时候,大部分运动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苏联帮助外蒙古破除了封建生产关系,并打下了起点几乎为零的工业基础,还给了外蒙古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
然而,随着革命对象的不断“扩大”,革命手段的愈发激进,最终还是演变成了一个脱离国情和民意的灾难性运动。
1928年的蒙古民兵
大量僧侣被强制还俗,中上层喇嘛和牧场主被镇压。据统计,仅在1930-19344年间,外蒙古3%-5%的成年人口被弄死,2000座修道院和寺庙遭到损毁。
在那段岁月里,斯大林推行集体化,蒙古也集体化,苏联大饥荒,蒙古也大饥荒,苏联搞大清洗,蒙古也赶紧“大清洗”。
20世纪30年代的外蒙古骑兵
甚至,连蒙古人的传统文化、文字和民族英雄,也被当成了“封建落后”的糟粕、重点镇压消灭的对象。
比如,成吉思汗被官方定义为了侵略者、屠夫、恐怖主义分子。“革命委员会”的小分队持枪挨家挨户搜查成吉思汗的画像,相关的书籍,甚至连蒙古人最隆重的“白月节”(即春节)都被禁止了。
很多蒙古学者、作家、诗人、吟游歌手被划为了“敌对分子”,遭到逮捕、流放、处决,其家人亲属也遭到了牵连,无法享受正常的公民权益。
典型的,还有目前蒙古国通行的拉丁化西里尔文字,就是当年“革命”的时候,苏联人给强行引进并普及起来了。
这导致,原本蒙古人通用了数个世纪的回鹘蒙古文,在外蒙古最终失传,老祖先的东西,他们大字不识一个。
中国内蒙古的回鹘蒙古文书法
进入1950年代后,蒙古政府系统甚至还掀起了一股娶苏联老婆,要晋级升职必须去苏联留学的风气。据统计,那时候蒙古中层干部娶苏联人为妻者比例足有20%,三分之二的地方省委书记毕业于苏联中央党校。
为了显得更文明、更现代化、更“社会主义”,在泽登巴尔掌权期间,蒙古曾极力推行俄式西餐、服装,连铁轨和电器插头全都苏联化,上层阶级和知识分子们都以说俄语为荣。
蒙古的城市街头的雕像换成了斯大林、列宁,学校教室的墙上,除了泽登巴尔,也挂着这二位苏联革命导师的画像,甚至连蒙古的国歌中都刻意添加了称颂列宁和斯大林的歌词。
泽登巴尔和偶像在一起
那时候,蒙古上层还曾试图效仿哈萨克斯坦这些苏联加盟共和国,把名字也“斯拉夫化”,但因为推行困难,最终作罢。
可以说,除了黄种人长相,蒙古国在文字、语言、文化、服饰、行为习惯上都和苏联人毫无差别,建筑物也十分喜爱山寨苏联风格,城市人都在有模有样地用刀叉吃饭,接人待物也照般斯拉夫民族的那套规矩。
而且,蒙古国还有至少15万的苏联长期驻军,这几乎占了当年该国总人口的8%。相貌民族各异的苏联军人和军属,在蒙古国随处可见,而且拥有着令人羡慕的特权。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得在经济上紧跟苏联。
蒙古也搞xx五计划,属于最早加入经互会的成员国。它几十年如一日地接受苏联分配的任务,甘当老大的补给包,给苏联提供廉价的矿石和能源;
苏联则帮助外蒙古发展工业、运输业以及建筑业、指导它在荒漠戈壁上“垦荒”发展农业,还慷慨地送去大笔低息贷款,顺带再进行驻军“保护”。
可以说,即便那时的蒙古还保持着主权国家身份,但跟苏联的“第16个加盟国”,已经没啥区别了。
学习苏联人跳交谊舞
那么,问题就来了。
按照苏联大哥和经互会的规划,各加盟国和其他小弟国家,分工是有安排的,然后再由莫斯科方面进行统一调度。
长期以来,苏联专家和顾问遍布蒙古各个部门,负责经济政策的规划和实施,监督蒙古政府使用苏联的贷款情况。
这些人的权力极大,在取得莫斯科方面的授意后,甚至可以否决蒙古部长的决定。
70年代的乌兰巴托街景,可以看到当时的蒙古在前苏联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与此同时,蒙古也高度依赖着苏联方面的科技指导。
结果这导致,随着苏联解体,当苏联援建人员撤走之后,蒙古人连水管工具都不知道怎么用。
更糟糕的是,撤走的,不仅仅是专家技工,还有停止拨发的大笔援助资金、粮食、生活物资,以及蒙古跟苏联配套工厂的那些赖以维生的上下游产业订单。
毕竟,九十年代的俄罗斯,工业产业的需求量远不比曾经的苏联,生活物资他们自己都不够用呢,哪还顾得过来这个曾经的小弟。
这时候,蒙古国早前深度赖种苏联的农业也因为机械、燃料、化肥供给中断而产量逐渐递减,不得不退回到“马上民族”时代。
不过,随着大哥和曾经紧紧追随的那套东西的土崩瓦解,蒙古政府心态转变的倒是挺快,开始迅速拿起西方的东西进行替换——蒙古人民革命党放弃宪法规定的领导地位,宣布放弃社会主义体制,确立了多党制,号称要迅速转型为总统议会制国家,并修改了新宪法,将名字从蒙古人民共和国改成“蒙古国”,并一口气换掉了之前苏味浓郁的国旗、国徽。
如今的蒙古特色仪仗队已经替换了之前大盖帽军功章的苏联样式
然后,它们和其余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们一样,马上入了“休克疗法”的坑。
不过,相比其他难兄难弟,蒙古这次的选择,可算是被坑得差点连底裤都没剩,以至于曾被定义为典型的“失败国家”。
当年,主持蒙古国私有化运动的,是个27岁的年轻人,刚刚从美国留学回来。
他爸爸是蒙古前商务部长,老母亲是前财政部长,亲大哥是中央银行行长。
之后,蒙古通货膨胀率常年位居全球前10,贫富分化已经达到了离谱的程度——全国26.5%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们大批大批地睡在乌兰巴托市的下水道、涵洞里。因为,冬季下水道里的供暖管道能让他们挨过漫长的严寒。
其中的很多人,并不是这所城市的户籍居民,可为什么他们宁愿像老鼠一样钻下水道,也不回老家的蒙古包呢?
因为,老家更差。
原本他们在国营牧场靠牧羊为生,曾是国家的支柱,光荣的劳动人民。
然而,随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型,蒙古的畜牧业领域也开始了私有化和去集体化的政策。
私有化之前,畜牧业统一由政府管理,牧民只要老老实实放牧就好,别的自有组织安排,每个月定时拿工资,过得简单且稳定。
完全西方化改革后,固定的供给不复存在,货币哗哗的贬值,只会放牧不懂经营的牧民对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产业链一窍不通,再加上缺乏科学管理的过度放牧,老家的日子已经过不不下去了。
尴尬的是,乌兰巴托这样的大城市,却又并没有足够多的工作机会提供给前来谋生的牧羊人,他们只能靠打零工,饥寒交迫的勉强生存。
吃了这一顿,他们甚至不知道下一顿要从哪里去获得,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从未走过“自己的路”的蒙古国,曾经从总统到百姓,都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怎么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