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在近代史上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成就,英语作为当下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似乎也印证了英国曾经在世界上超乎寻常的国际影响力。
但即便如此强大的帝国,也难逃盛极而衰的历史宿命。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彻底沦为二线强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
而二战后的英国,复兴之路非但没有一帆风顺,反而历经坎坷,而在2013年英国政府决定“脱欧”后,包括苏格兰在内的“脱英”运动也此起彼伏、甚嚣尘上,如若按照这样的趋势走下去,英国本土很有可能四分五裂,二线强国的地位都岌岌可危。
那么从日不落帝国到日薄西山,英国为何混得如此差劲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本土太小
英国最大的劣势,就在于其本土面积太过迷你。
国土面积小,首先就意味着无法供养太多人口,提供太多资源,这意味着理论上英国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也就缺乏相应的自力更生能力,这也意味着英国的命运时刻掌握在其他大国手中。
再加上英吉利海峡的阻隔,作为岛国的英国,在欧洲大陆几乎没有领土扩张的空间。所以在英国膨胀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市场时,英国不得不将目光瞄向了遥远的海外。最终在全球建立了面积达3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日不落帝国。
但殖民地毕竟距离英国本土遥远,管理成本是非常高昂的的,尤其是1899年第二次布尔战争,为保住自己的殖民扩张成果,英国除耗费了超过14亿两白银的天价军费,在国际社会也声名狼藉。
而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消耗,力不从心的英国不得不在1931年推出《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认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自治领的独立地位,英联邦成为日不落帝国最后一块遮羞布。
而等到二战结束后,负债累累且元气大伤的英国再也无力维持庞大的殖民体系,英国彻底被打回了原形,而没有殖民地的英国,就意味着不可避免的衰落。
2、模式太旧
理论上英国几千万的人口,想要管理面积达330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4亿的广阔殖民地,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现实情况是英国不仅管理得很好,而且还收获了巨大的利益。
以英属印度为例,英国先是以东印度公司的名义逐步控制了整个印度地区,而后英国政府接手,以很少的人数推行以夷制夷方式,分化和笼络南亚次大陆上的数百位土邦王公,最终达到牢固统治南亚的目的。
控制殖民地虽然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但同样也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以至于当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展开时,英国就像今天抱着美元石油霸权不松手的美国一样,殖民地带来的高收益使英国上层不愿意在提升国内技术水平上投入过多精力,这使得英国的兴衰越来越取决于殖民地的多寡。
事实上直到一战后,英国仍然在疯狂地扩张,战败国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悉数瓜分,而这也成为大英殖民帝国扩张的回光返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殖民地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越来越多,促使殖民地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终于为日不落帝国敲响了丧钟。
3、政策太作
近代以来英国外交的最大特点就是:作为欧洲国家,英国却处处与欧洲为敌。
英吉利海峡为英国提供了绝佳保护的同时,也使得英国与众不同。
在英国看来,意识形态固然难以原谅,但一家独大更不能容忍,所以英国从来都是谁强大打谁,这让英国最终收获了“搅屎棍”的光荣称号。
虽然出于国家利益考虑,英国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当时过境迁,尤其是二战后西欧整体被美苏边缘化的情况下,英国的所谓傲娇不仅不合时宜,反而令人作呕。
某种程度上说,作为凸显西欧国际影响力,抗衡美苏两极的重要平台,欧盟的崛起也是英国东山再起的唯一希望。
但欧盟带来的短期阵痛令“民粹主义”盛行的英国民众最终做出了脱欧的历史性决定,而这也注定了脱离欧洲的英国必然会加速边缘化,更要命的是不愿意脱离欧盟的苏格兰等地区掀起了越来越高涨的“脱英”热情,将英国推到了四分五裂的边缘。
所以,英国的衰落绝不是偶然,而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