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抵抗非木非石(古代打得最远的汉人将领郭侃,饮马地中海,让苏丹们闻风丧胆)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时至今日,中华大地上和谐的生活着不同的民族、追求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兼容着不同的生活模式,同时也吸纳了不同国家的有识之士。

一、生来的将才 东天将军郭侃

可放眼全球,似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曾经历过或大或小规模的战争。在生产力落后、物资匮乏、人们难以通过自给自足来满足自身生存需求时,战争已然成为了一种获取资源的途径。

不同于中原地区对权利统治的争斗,北方游牧民族没有良好的农耕条件,在历史上多有迁移族群的记载。

在无数涌现的民族战斗英雄中,有着这样一位人物:他生于名将世家,幼年征战扬名。一生奋勇,踏平中亚大地、攻陷巴格达城池、血洗十字军队伍,他就是被誉为“东天将军”的郭侃。

郭家似乎一直活跃在中华历史的时间线上。祖上有名将郭子仪镇压安禄山。后其祖父郭宝玉离金近蒙,成为蒙古帝国中一名将才。其父郭德海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父亲身故,年幼的郭侃没有了庇护,幸运的是他被同在蒙古军队的汉人将领史天泽认为养子,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幼时的郭侃便展露出极具天赋的作战才能。

金国连年应战,在其精锐部队折戟三峰山后,气数将尽已是在所难免。正是在此阶段,年仅十五岁的郭侃如祖父、父亲一样,参与到对金作战的行动中。

战场上的他有勇有谋,不仅成功镇守住了卫州、击败了对方数万人,甚至还乘胜追击,欲擒金王。可见当时的他虽然还是个青涩的少年,却有着超越常人的胆识和意志。

在金国逐渐衰败的气运下,蒙古军队主力攻占都城汴京。就在此时,尚无官衔的郭侃肩负起劝降的艰巨任务,正是在他的劝说下,汴京西门守卫元帅放弃抵抗,打开城门放入蒙古军队。

郭侃因此而立功,在其弱冠之年,便已得到了食邑百户的荣光。小小年纪的他不费一兵一卒便拿下了汴京城的话语权,其淡定从容的气度为他日后扬名万里埋下伏笔。

二、少年成名 西征踏碎山河

少年成名的他吸引了一干将领的目光,后来有机会得到了旭烈兀的赏识,便追随旭烈兀左右。在金国大势已去再无回旋余地后,蒙古军队随即将矛头指向西边。

蒙古军队的西征之路几乎将整个世界踏于足下,对于蒙古军队来说,是开疆扩土的丰功壮举,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几乎成为了后世口中的“活阎王”。

彼时的波斯境内,一群蒙古骑兵长驱直入,他们的目标正是将城池建造于山顶的回教势力。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宽裕的食物供给,回教势力有十足的信心拖垮蒙古骑兵。

然而,回教还是低估了蒙古军队的征战实力,与胸无大志的十字军不同的是,蒙古军队要的是将整个世界装入囊中,而非仅仅掠夺财宝、迫害百姓。他们追求的是世界范围内的完全一统。

旭烈兀作为主帅力求打造一支精良的军队,于是吸纳了各方战斗势力,除了原有的蒙古军,还囊括了部分金人和汉人。对于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帝国更是势在必得。

在队伍壮大的同时,蒙古军队不断刺探敌情,经过两年的稳扎稳打,最终到达目的地木剌夷国。由于扎寨在高处,对木剌夷国的攻打的确充满了挑战性,这也激发了蒙古军队的斗志。

起初,旭烈兀面对高居山头的回教势力欲采取围困之举,在郭侃对实地进行考察、否定了这一想法后,蒙古军队采取了先劝降,劝降不成后因地制宜使用投石机甚至火炮来摧毁隐匿于高处的城堡要塞。

由于建于高处增加了攻城的难度,木剌夷人自然而然地忽略了城墙的坚实度。于是这些主要由木石搭建而成的城墙在投石机的巨大冲力下变得破败不堪。

大厦顷刻倒塌,郭侃一众伺机出动,一举拿下数城。仅在木剌夷国内,便如法炮制攻占百余个城堡、歼敌数五万余人,对仅有十万余人的木剌夷国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打击。

虽然这时的郭侃尚未威震四方,但已然成为了旭烈兀的左膀右臂。后在兀里儿城全歼敌军,使得他一时名声大噪,成为了威震一方的常胜大将军。

对于郭侃而言,投身战场犹如鱼儿游水,他是天生的勇士,注定要驰骋战场、雄霸四方。在身临战场时,他没有畏缩退却,而是奋勇向前,开展奇思妙想,在武力值拉满的同时还不忘了智取。

三、久经沙场 打破世袭神话

在肃清了波斯境内的回教势力后,郭侃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作战能力,热血的他坚定地追随旭烈兀,直到蒙古军队来到今伊拉克境内巴格达。

这座王城在父子相传中形成了封建统治王朝,所有的权利、财富都集中到一处,皇权实现了绝对的集中。而郭侃一行人的出现彻底踏碎了皇位父子相传的神话。

蒙古军队先是血战守兵数万人,后从巴格达西部涌入清理残余势力,在到达巴格达东部后,烧毁了象征王权的殿宇楼阁。其中缴获乐器、珍宝无数,就连宫殿建造所用沉香木的香气也蔓延了数百里。

黑衣大食王朝的神话至此终结,一千零一夜的神话终究是回到了现实。郭侃等人的军事本领实属卓越,为了避免王室成员逃亡,他们在护城河上设置浮桥抓捕逃亡之徒。郭侃本人更是淋雨斩敌将、夺城三百座。

巴格达本就历经过重大的败战,在蒙古铁骑的践踏下,如今彻底沦为一盘散沙。回教势力风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蒙古帝国统治下的伊利汗国。

四、兵不厌诈 反制偷袭敌军

在几次成功的西征中,蒙古军队有了必胜的信念,于是继续行进,直到今天的沙特地界。彼时的沙特被称为天房,天房将领主动请降,试图以此来迷惑骁勇的蒙古骑兵。

就在军队掉以轻心有所懈怠的时候,郭侃下令严防死守,并将主力军队移到几十里外的区域休息整顿,以备不测。

事实证明郭侃的担忧是完全正确的,住石诈降,果然出兵偷袭蒙古军队。幸而在郭侃的指挥下,军队转移阵地,保留了蒙古军队的绝大部分实力,只牺牲了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

兵不厌诈,在郭侃的戒备中,住石的计划没有顺利进行,住石一干势力被剿灭后,巴儿苏丹彻底投降放弃抵抗,蒙古军队收缴近两百座城池。就连敌方将领都感叹郭侃的军事才能,称其为神人。

旭烈兀为郭侃的统军之才所折服,便不再只着眼于近前,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于是,郭侃领命渡海,在地中海海岸登船直奔今欧洲地区。

彼时的西方世界势力散碎,又正处于十字军东征的混乱时期。郭侃攻取富浪拿下百座城堡,后又降伏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各个部落。半岛上的人口本就不多,又饱受十字军摧残,郭侃等人轻而易举占领此地。

名为十字军,可其本质其实也是掠夺城池。这些欧洲十字军以夺回圣城为借口,多次发起东征。对伊斯兰教徒更是手段残忍,绝不予以活路。

伊斯兰国家饱受十字军的摧残,面对他们冠冕堂皇的理由,缺乏战斗力的伊斯兰国家丝毫没有还手的余地。而一骑绝尘的蒙古军队作风向来剽悍,给自以为身负使命的十字军骑士带来了惨痛的记忆。

满地的盔甲与狂放的战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经此一战蒙古军队的名号彻底响遍海外,使得整个世界都为之颤抖。

五、风云莫测 西征计划搁置

在取得了大捷后,旭烈兀希望作为心腹的郭侃可以渡海回到蒙古将胜利的喜悦分享给大家。而就在返蒙的途中,可汗在钓鱼城战死的消息便传到了旭烈兀的耳中。

至此,西征计划不得不被搁置,被留下的守军驻扎在叙利亚一带,主力随旭烈兀返蒙,力求为忽必烈争得可汗之位。由于守军将领的轻敌,驻扎在叙利亚一带的蒙古军队被埃及势力压倒。

即便回到故土,郭侃仍不免要应对其他势力。因为征战已经成为他刻在骨子里的行为使然。于是他被安排投身前线,为蒙宋战线助力,为此还被特地委任为大都督。

郭侃曾越过旭烈兀,亲身请见忽必烈,他拟定了可汗执政后的诸多事宜,包括了国号、建制等,还一度建议忽必烈兴办学校。关于平定宋朝的事宜他更是直抒己见。

忽必烈一朝称汗,郭侃的仕途眼看将一步登天,可人算不如天算,奈何养父史天泽因罪被贬,郭侃也不得不受其牵连,最终只做成了一个小小的地方官。

郭侃和传统意义上的蒙古铁骑有着明显的不同,蒙古军队甚有屠城之陋习,而郭侃则尽量在行军过程中远离百姓,驻扎野外,绝不随意叨扰。郭侃一生戎马征战,被将领欣赏过、被对手敬畏着。

此外,他重视农业发展,他明白掠夺并不能创收,而兴教、重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才能激发人民本身的生存活力,这也是他在那个时代独有的远见。

尽管他战功卓越,但还是难免被边缘化,在外远扬的声名也很难再为他持续获得荣光。甚至在元军降宋的时候,他都未能如愿投身战场。至此,郭侃的一生也即将走到终点。

六、立足国情 切忌因小失大

回看蒙古军队的行军路线,不难看出他们战无不胜,取得了巨大的战争优势。但是得之东隅失之桑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一味的征战给蒙古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存负担,缺失了休养生息的自然之道。

征战的确便于扬国威、立国名,可是时局动荡、百姓无端受累,生灵涂炭、人民哀怨,明智的统治者绝不会将战争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途径,这是不符合人心所向。

当今的乌克兰总统便是一个典型的反例,统治者不顾百姓的呼声,一味的通过战争达成所愿。这无疑是其满足私心的手段罢了,而并非纯粹意义上的造福百姓,实有跳梁小丑的意味。

反观我国仍然屹立于世界舞台之上,第一要义仍然是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谋取幸福,正是这样的明智决策,使得我国人民生存条件得到保障、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追求美好生活越来越有信心。

传奇人物郭侃的事迹或许会让人感到些许遗憾,那么大家还了解哪些英雄人物呢?欢迎大家来评论区分享哦!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十大名牌小冰箱(2022年 全球11大顶级冰箱品牌)
下一篇:返回列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