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事件是怎么回事(导致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背后还藏着更黑暗的秘密)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虽然40多年过去了,美国著名的政治丑闻“水门事件”仍然为人们所关注。甚至今年年初,还曾因美国《吹哨人保护法案》屡上“神坛”。因此,对我们而言,了解这场“历史大戏”的种种内幕,有助于更好了解美国政治背后的秘密。

水门大厦


丑闻:政治强人被迫辞职

“水门事件”因事发水门大厦而得名。水门大厦曾因权贵较多而成为美国政治权势的象征,同时也是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所在地。

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


1972年6月17日深夜,5名正在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设备的嫌犯被抓。 警察发现其中一人是尼克松的安全顾问,并搜出白宫助理的联系方式,此案由此牵扯到白宫。

后来,白宫法律顾问在国会听证会上直指尼克松参与掩盖真相,并暗示白宫内部存在监听系统。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打破惯例直接受理该案,判定尼克松必须交出窃听录音带。

尼克松与霍尔德曼在办公室交谈,后者因“水门事件”被判18个月监禁


尼克松的政治生涯至此遭受沉重打击,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美国很多历史文学、影视作品都会提及“水门事件”,图为电影《阿甘正传》剧照


真相:泄密仅为一己私欲

“水门事件”大白于天下,很多人将其归功于《华盛顿邮报》(以下简称“《邮报》”)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锲而不舍的“调查”。其实,美国新闻界一开始并没有对此过多关注,直到1972年10月,美国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菲尔特作为“深喉”为《邮报》记者提供关键线索,这才掀起新闻舆论的轩然大波。

《邮报》老板格雷厄姆与 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


虽然菲尔特对外宣称自己爆料只是为了“保护每一个美国公民的自由权利”,但 美国历史学家赫尔兰却 通过对当事人的访谈、政府解密文件和尼克松录音带,揭露了菲尔特的真实泄密动机。

原来,联邦调查局原局长胡佛死后,菲尔特对局长宝座志在必得,却没想到尼克松空降了亲信格雷。 为了打击格雷的威信,菲尔特祭出“王炸”,把“水门事件”泄了个底朝天。

原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菲尔特(左)


舆论:新闻媒体被操控

如果说“水门事件”中有赢家,那么一定非《邮报》莫属。经此一役,该报被普遍视为美国媒体的先锋,甚至有观点认为,这象征着美国的新闻媒体能够左右政治格局,是有效的社会监督工具。

然而,这些观点夸大了《邮报》的作用,并都忽略了一点:“水门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美国的政党斗争。长期以来,尼克松作为共和党人的代表人物,受到美国西部权势集团的扶持,与以东部权势集团为靠山的民主党存在诸多矛盾。因此,受东部权势集团支配的《邮报》自然成了攻击尼克松的“作战前锋”。对此,有人曾经嘲讽地表示:在“水门事件”之后,新闻成了弹药,记者成了战士。

而从《邮报》老板格雷厄姆的个人自传里,就能明显感受到她的政治倾向。尼克松连任后,原本计划让匹兹堡右翼富豪斯凯夫买下整个《邮报》,格雷厄姆在自传中写道:当时感觉就像“一个士兵被端着刺刀的敌人穷追不舍”。而 伴随着其他媒体跟进《邮报》文章并最终导致尼克松辞职,格雷厄姆又表示: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内心的喜悦和解脱”。

事实上,尼克松也不认为自己是被媒体和记者打败的。他认为,“水门事件”只是一个因自己“悲剧性错误”被政治对手利用而导致的“联合仇杀”,媒体不过是被政敌们利用的小角色罢了。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宣布辞职


来源:保密观 作者:高 健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圆明园的历史故事(热评丨马首回归圆明园,历史故事里有记忆更有情感)
下一篇:返回列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