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电影有哪些(当年邵氏有多牛?这些武侠片都改编自它,徐克杜琪峰重拍出了经典)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说到香港电影,便不能不提邵氏电影公司。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被誉为是香港的“电影王国”,而“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宣传语也成为了一代人难以忘怀的回忆。这一时期的邵氏每年都要制作和投资大量的武侠电影,这不仅让中国的武侠片迈进了第一轮巅峰期,还为后辈电影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灵感宝藏”。那么有哪些武侠片是改编或翻拍自邵氏电影呢?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1993《赤脚小子》/1975《洪拳小子》

1993年杜琪峰拍了部极富悲情色彩的武侠片《赤脚小子》,讲述了从乡村到省城渴望闯出一番事业的单纯青年关丰曜,在四季织和天龙坊两间染布坊的斗争中成为牺牲品的故事,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了江湖和人心的险恶。其实本片翻拍自1975年的邵氏电影《洪拳小子》,这也是张彻导演的“暴力美学”名作之一,两者在剧情上其实大同小异,差别在于《洪拳小子》里的染布坊叫作兴隆发,狄龙的角色原型为戚冠军所扮演的师兄等。

在《洪拳小子》里,主角傅声死亡时的画面被张彻故意调成了黑白色,且祭出了他标志性的“盘肠大战”,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而《赤脚小子》的结尾也进行了一定的改动,不过它并没有再现“盘肠”一幕,而是以郭富城的手臂被利器钉在门板上,临终前始终无法碰到那双离他不过咫尺的鞋子来收尾。其实均悲剧感染力,后者明显要更高一筹,而这个锦上添花的设计在巧妙地呼应了片名的同时,也提升了对其中所谓“富贵”和“名利”的批判力度。

1995《刀》/1967《独臂刀》

恐怕没有人会否认《刀》是九十年代徐克执导的武侠片里风格最冷峻黑暗的一部,其主角定安不仅与人们印象中的“侠”有着两般模样,而片中的江湖也显得更残酷更现实,其通篇都充满了一种惨烈之美。其实本片的灵感正来自于1967年张彻执导的《独臂刀》,本片不仅被誉为是张彻“阳刚武侠”的开山之作,也被誉为是新派武侠的奠基之作,而片中由王羽演绎的身残志坚的独臂大侠方刚,也对后来武侠电影中的人物塑造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独臂刀》中,断臂后的方刚靠着断刀和残谱最后悟出了惊世绝学,而《刀》中断臂的定安同样也是承受着一次次失败的挫折,以绝处逢生的态度自创出了举世无双的独臂刀法,最后报了杀父之仇。在处理两者成长的意境上,后者无疑处理得更巧妙,也比前者更“形意相通”,正因为如此,《刀》也被公认为是《独臂刀》所有的翻拍或致敬之作里做得最好的一部。都知道该片当年公映时票房不理想,但时至今日它早已被人们奉作了经典。

1997《马永贞》/1972《马永贞》

英雄马永贞的故事,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被搬上银幕,但对于近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1972年张彻版的《马永贞》。像谭四,斧头帮,就是编剧倪匡通过本片挖掘出来的,乃至于后来的《恶战》、97版《马永贞》都有谭四或类似于谭四角色的存在。而本片也是一代武打明星陈观泰最具代表性的功夫片之一,它的成功之处在于电影的镜头语言、场景布置以及武打场面都处理得十分精彩,尤其是片尾他与四大天王的对战更是点睛之笔。

在诸多翻拍之作里,血统最正宗的为97年由元奎执导,金城武和元彪主演的同名电影,人们可以将它视作当时卷土重来后的邵氏用来续写功夫片辉煌的典型案例。尽管两者的结局都以马永贞闯荡上海滩失败而告终,但新版更侧重描写英雄豪情,而旧版则突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宿命。虽然97版的整体质素并不差,但就风格来说和同期很多同类电影相比并没太大分别,显然无法打动当时的观众,所以影片公映后只收获了300万港币的惨淡票房。

2007《投名状》/1973《刺马》

“刺马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从古至今,根据该案改编而成的戏剧作品多不胜数,而影视作品中又以73版《刺马》为魁。这个故事在张彻等人的处理下,充满了市井江湖之气,其人物性格虽然有些脸谱化,但故事脉络却十分清晰,剧情合理连贯,其中对恩怨情仇的描写也十分干脆利落,此外处于壮年时期的狄龙、姜大卫和陈观泰联手贡献的动作场面也是令人赏心悦目。很难想象的是,编剧倪匡仅用了三天时间便写出了本片的剧本。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07年陈可辛的《投名状》便翻拍自这部《刺马》。但经过其编剧的再创作后,本片所强调的已不再是兄弟之间的情义和恩怨纠葛,而是官场上的权谋和攻心计等等。故此陈可辛也将该片的初定片名“刺马”改成了如今的最终片名,此外还将三大主演的角色改名换姓。因李连杰在本片里大飙精彩文戏演技,最后还荣膺了第27届金像奖影帝。就思想深度来说,它已完全超过了老版《刺马》,是邵氏电影翻拍之作里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典范。

2009《十月围城》/1984《上海滩十三太保》

1984年张彻拍了部《上海滩十三太保》,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群来自上海的义士抛头颅洒热血保护一位爱国人士的故事。该片最为人津津乐道之处便是张彻的几代弟子齐聚一堂,除了去世的傅声外,包括昔日的“五虎将”,王羽等等均悉数亮相,显得星光熠熠。后来2009年同样主打明星阵容的《十月围城》上映之后,很多人便说它和《上海滩十三太保》的情节模式十分相像,同样是一群人在护送革命党领袖的过程中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十月围城》的压轴打戏的确从《上海滩十三太保》中汲取了不少养分,但这并不代表本片全盘沿用了后者的剧情,其故事构思实际更多来自本片监制陈可辛之父陈铜民。与传统同类影片不同的是,本片赋予了特定时代背景的同时,精彩的动作场面也是一环接一环,而其中的义士们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们出于各自不同的理由而加入了这场保护行动,最后避免了说教,也标志着中国主旋律电影在与商业性的融合上又跨出了很大的一步。

2012《血滴子》/1975《血滴子》

??血滴子是明末清初小说中所出现的一种武器,相传它是雍正皇帝手下特务组织所使用的独门暗器,不过有人说它其实是一种毒药,不过也有人说它就是一种威力很强的冷兵器。不管哪一种说法为真,当时香港影坛却涌现出了很多以它大做文章的武侠片,其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1975年何梦华版的《血滴子》。其实血滴子在片中只是个噱头而已,其主题本质上仍然离不开“杀手最后良心发现,渴望卸甲归田但却遭遇追杀”这样当时邵氏电影的老套路。

2012年,陈可辛和刘伟强将《血滴子》再次搬上大荧幕,本片很多地方都致敬了邵氏老电影。不同的是,片中出现的血滴子威力更强,概念也更先进,?且对“侠义”两个字做出了重新的诠释。老版本的《血滴子》更多停留在江湖厮杀的层面,而新版本则借助血滴子探讨了在中西方文化冲击下这支清廷暗杀部队悲剧的宿命,比人们想象中的要有内涵。可惜本片人物塑造单薄,兄弟义气元素也安插得不论不类,总体而言并不算一部口碑之作。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威海旅游必去景点(我去过威海这些旅游景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